許偉明
中國企業正在積極往海外“走出去”。過去幾年,中國的海外投資持續多年保持中高速增長,在全球各國對外投資規模排名中已超過日本、位列第二,僅次于美國。
當前,中國的全球化已經走到了一個重要轉折點。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走出去”已經是很多壯大了的中國企業尋求更大生存空間的內在需要。反過來,眾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也同樣期待中國資本的到來,以推動本國城鎮化和產業化的進程,帶來稅收、就業機會和社會福利等。“一帶一路”戰略的助推,也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創造了歷史性的機遇。
而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潮流里,已不僅限于過往常見的能源、礦產、高鐵等領域的國企央企了,更包括了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并且民企所占比重越來越高,已然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主力軍。像華為、格力、華夏幸福等民企巨頭,都在“走出去”大潮里扮演著積極活躍的角色。
其中,華夏幸福作為一家產業新城運營商,由于其核心產品主要是像產業新城這類城市平臺的營造。它既是一家企業,同時又是平臺,成為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大潮中頗為獨特和鮮明的一個案例。
一、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
在“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目前正在構建經濟全面開放的新格局,并以此為中國對外投資提供了新的平臺與框架。而且由于現在發達國家市場多數已經飽和,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更大空間在于“南南合作”,“一帶一路”便又是“南南合作”的一個新平臺。
在中國的全方位開放格局里,不僅向發達國家開放,還強調向發展中國家的開放。投資也是一樣,不僅要投向發達國家,也要投向發展中國家。因此可以看到,像華夏幸福這樣的企業,在“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的投資,具有順應國家方針的邏輯,也遵循著的市場價值的規律。
華夏幸福便是在這種背景下“走出去”的。2016年6月,華夏幸福國際在新加坡正式成立,負責公司海外業務投資運營和管理,是華夏幸福海外事業的核心機構。目前,公司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印度、越南、埃及、緬甸、菲律賓等國家設有常駐機構。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持續推進,企業開拓海外市場已成潮流。而華夏幸福的海外布局,必是中國民企在2016年“走出去”潮流中難以忽略的一部分。當年,華夏幸福共在印尼、印度、越南、埃及、馬來西亞等5國簽訂9個區域項目,其中印度哈里亞納邦索納項目和埃及新首都二期產業新城項目將以PPP模式打造。除產業新城項目外,華夏幸福還堅持以創新驅動為內核,聯合戰略合作伙伴太庫,在美國硅谷、韓國首爾、以色列特拉維夫、德國柏林等構建產業孵化器。
今后,華夏幸福將在“一帶一路”戰略下,持續以東南亞、南亞為重點,兼顧非洲、中東歐等地區,拓展具有合作潛力的重點國家,實現國際化戰略的有序推進。
二、不確定性市場里的PPP價值
目前,中國企業“走出去”最大的障礙有兩個:一是中國國際化人才太少;二是各國政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差異甚大,在國外無法照搬國內的經驗。
中國企業在國外面臨著太多的不確定性,包括政治和政策風險。在對目標國家的社會、政治、法律、市場形態、風土人情、宗教信仰、消費理念和傳統習慣不甚了解的情況下,冒然“走出去”往往會鎩羽而歸。
但在有風險的市場,降低不確定性,其本身就意味著巨大的市場機遇。這其實也是華夏幸福作為一個平臺“運營商”的巨大價值所在。若華夏幸福能在一個國家或地區,通過對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社區關系、法律法規、資源狀況等的全面調查后,決定在當地進行產業新城投資建設,那么對入駐華夏幸福海外產業新城的中資企業而言,也就意味著消除了大量的信息不確定性。
同時,華夏幸福的海外項目多數是以PPP模式展開。作為一國政府與他國企業合作共贏的新模式,PPP不僅減輕了政府的投資壓力,而且由于回報周期較長,以及基于各方對共贏目標的追求,也有助于提高參與各方的互信。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吳衛星認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未來在公路、鐵路、港口、油管、橋梁、電網、光纜、機場等基礎設施籌建中將產生大量投資合作機會,但這些建設項目中涉及方案設計、工程建造、項目運營與維護,每個環節都由政府部門負責自己管理自己則并不現實,引入社會資本是必要且明智的選擇,PPP模式可促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兩者的互補有利于提高效率,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落到實處。
三、人才國際化戰略先行
如前所述,目前中國企業“走出去”兩個障礙之一是國際化人才的奇缺。消除所在國的信息不確定性,營造良好的政商關系,這些全都離不開熟悉國際商業規則以及精通所在政商邏輯的國際人才的加盟。對中國企業而言,出去海外投資只是國際化的很小部分,只有實現了人才國際化,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
對華夏幸福這種民企巨頭而言,布局的國家地區數量在逐步增多,面對的法律和文化環境各不相同,因此更需要優秀的國際人才不斷加入。這也就能夠理解,為什么華夏幸福非常重視其前瞻性的人才戰略布局、不斷完善人才儲備、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并以此作為提升自身國際競爭力的快速、有效手段之一。
目前,華夏幸福國際有員工230余人,其中外籍員工150余人,包括來自頂級地產、人力、咨詢類的跨國企業和華為等優秀民企的優秀人才,是一支有國際視野、豐富的本地經驗、戰斗能力過硬的團隊。華夏國際總部各個重點區域的人、財、運營、研發、產業發展等重要部門人員也基本到位,海外發展的組織體系已經初具規模。
包括3月17日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合作,不僅在于整合國際智力資源,還在于培養和獲得國際人才資源。華夏幸福國際總裁趙鴻靖表示,華夏幸福將整合新國大的學術力量和華夏幸福國際產業新城的資源,搭建國際產業和智慧城市領域的產、學、研合作體系,打造國際化的產業創新與人才培育平臺。
一方面,華夏幸福希望借此尋找國際智慧產業新城發展解決方案,以應對城市化帶來的問題,力促經濟與社會發展,為此雙方將合作“CFLD國際里程碑項目系列”。另一方面,華夏幸福將計劃開展一系列才能發展項目,在合作期間,公司每年將提供至少一份華夏幸福獎學金給商業分析碩士(MSBA),以及就業機會。例如在2017-2019年期間,雙方將舉辦“CFLD商業分析實習項目”,充分培養和訓練人才,增強專業和工作技能。
全球化的市場機遇廣闊,而中國企業全球化進程還有著漫長的時間,只有順勢而動、主動而為,方能順勢而成。
作者系方塘智庫聯合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