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山

摘要:指出了遼西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處在華北植物區系向長白和蒙古植物區系過渡地帶,大批蒙古櫟林以優勢種或主要伴生樹種的狀態生長,通過對天然蒙古櫟林進行喬木及林下灌木調查,掌握了林分結構及生長狀況,對其提出了保護利用措施,以發揮生態作用。
關鍵詞:蒙古櫟林;群落結構;自然演替;遼西
中圖分類號:S792.1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7-0014-02
1 研究區概況
遼西青龍河流域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處在華北植物區系向長白和蒙古植物區系過渡地帶,降雨量468.5 mm,森林覆蓋率69.6%。自然植被以天然林為主,蒙古櫟以優勢種或主要伴生樹種的狀態生長,探索其生長更新及林分自然演替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2 林分的調查及結果
以蒙古櫟為優勢樹種的天然林,占遼西喬木天然林的主體,總面積超過2.5萬hm2。調查地點為三道河子鎮樺皮溝,小班面積33.8 hm2,調查林分為中齡林,海拔664 m,陰坡,土層厚度10~20 cm,中上坡位,坡向西北,坡度30°,立地條件中等。
喬灌木調查:蒙古櫟林調查選取標準地20 m×20 m的樣方,對喬木進行進行每木檢尺記錄;灌木層調查:在標準地內的四角和中心機械量取五塊5 m×5 m見方面積樣方,調查記錄灌木樹種、蓋度、高度等。喬灌層調查整理記錄結果見表1。
3 蒙古櫟群落的生態特征
蒙古櫟,殼斗科櫟屬喬木,喜光、耐寒、耐干旱、耐瘠薄、根系發達、對環境的適應性強,具有生態防護等多種作用。
3.1 先鋒樹種
遼西地區以干旱為主,經封山育林等措施,蒙古櫟成為原始建群種和先鋒樹種,逐步影響改善小區域環境,一些耐蔭喬木如糠椴(Tilia mandschurica Rupr.er Maxim.)、大葉白蠟(Fraxinus rhynchophylla)、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等喬木逐漸成為優勢樹種或伴生樹種;一些耐蔭的灌木和草本適應溫濕條件,種群數量逐漸增加,如錦帶(Weigela florida(Bunge) A. DC.)、大葉白蠟幼樹、大花溲疏(Deutzia grandiflora Bge.)等。蒙古櫟先鋒樹種特性,在遼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3.2 群落演替的關鍵階段
從調查結果看,喬木層中,蒙古櫟、大葉白蠟、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等三種喬木株數占居了喬木總數的90%;灌木層中,如大葉白蠟、蒙古櫟、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 Hance)、蒙椴(Tilia mongolica Maxim.)等,經多年自然演替后,都有極大的可能成為喬木樹種,調查群落的蒙古櫟林為中齡林,蒙古櫟群落在未來1~2個齡級期(10~20年)后,會進入到過熟林階段,林分結構中,喬木樹種組成會衍變為以大葉白蠟為主;調查地塊為山坡的中上腹,土層等生長條件貧瘠,林分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耐干旱的特性,如大果榆、螞蚱腿子(Myripnois dioica Bunge)、三裂繡線菊(Spiraea trilobata L.)等。
3.3 植物種類多樣性
蒙古櫟林下,更適應大葉白蠟等耐蔭樹種生長,優勢樹種的變化,帶來生態環境的變化,有利于更多品種的灌木和草本共同生長,種群數量更多,也適宜一些珍稀瀕危物種生長,如紫椴為國家Ⅱ級保護野生植物,在遼西地區,大葉白蠟、糠椴、色木槭(Acer mono Maxim.)等樹種能大面積天然生長更新,一些耐蔭的草本植物如穿龍薯蕷(Discorea nipponica Makino)、鹿藥(Smilacina japonica A. Gray)、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Mill.)Druce)、糙蘇(Phlomis umbrosa Turcz)等生長良好,這在遼西其他地區并不多見,充分體現出建群種的重要性。
3.4 生態質量評價
天然蒙古櫟群落系統在遼西南部地區自然生長較多,林相穩定,灌木層中天然更新耐蔭幼樹種較多,具備穩定天然更新的基本條件。草本植物品種、種群數量屬于同類地區植物資源多樣性密集群落,草本群落同樣具有耐蔭的特性;天然蒙古櫟群系的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作用發揮良好。可見,該植被群系不僅具有重要科研價值,對當地自然環境保護發揮不可替代的生態作用,也對動植物資源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4 保護利用措施
4.1 封育措施
在遼西青龍河流域或自然環境相似地塊,采取封育措施,利用蒙古櫟先鋒樹種的特性,促進陰坡或半陰坡立地條件惡劣的地塊植被天然生長,促進植被自然演替進程。
4.2 群落自然演替進程與保護
蒙古櫟群落郁閉度在0.9以上,其自然演替的過程正在演繹,并且演替的過程是可逆的,一旦自然環境遭到破壞,演替將停滯或發生逆向演替,這是長期以來的封山育林保護所帶來的豐碩成果,應倍加珍惜。
4.3 生物多樣性保護
建立自然保護區,使植物資源多樣性得到大面積保護和恢復,2014年在遼西青龍河流域已批建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紫椴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和一些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生長條件得到保護有效和改善。
參考文獻:
[1]羅菊春.遼寧青龍河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3.
[2]于順利,陳靈芝,張承軍.不同地點蒙古櫟群落相似性的研究[J].植物學通報,2000,17(6):554~558.
[3]項亞飛.霧靈山蒙古櫟林群落研究[J].河北林業科技,2012,2(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