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展+張春華+錢紅霞+溫學政+馮明+鐘越+馬長青


摘要 黑大豆生長勢強,經濟產量高,栽培中需要合理密植,控制好株行距,才能實現產量和質量協同提升,同時選用快捷方便的播栽方式也是黑大豆規模化高效種植的途徑之一。黑大豆人工播種勞動強度大,而且存在播種深度和均勻度不容易控制的不足。本試驗采用大豆播種器與常規人工播種方式進行試驗比較,通過考察植株形狀,分析產量結構及用工成本,以探索快捷高效的大豆播栽方式。結果表明:黑大豆生產中采用播種器播種可以有效控制密度、穴播粒數和深度,從而提高大豆成苗率,其植株性狀和產量優于人工播種方式。
關鍵詞 黑大豆;播種方式;產量;生育性狀
中圖分類號 S56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006-01
黑大豆蛋白質含量高,含有多種氨基酸,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和滋補功效,同時也是食品工業良好的天然色素,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1]。而當前黑大豆播種方式仍以人工為主,成本高,勞動強度大,在人力資源日趨緊張的形勢下,傳統的人工播種方式已不能滿足黑大豆規模化生產發展的需要。為實現特色黑大豆輕簡化栽培,促進特糧特經增產增效,選擇大豆播種器與人工播種進行比較試驗。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在高郵市甘垛鎮三河村進行,前茬為小麥,肥力中等偏上。試驗田土壤為黑烏土,土壤基本性狀:pH值為6.5,含有機質33.6 g/kg、全氮1.8 g/kg、有效磷16.4 mg/kg、速效鉀128 mg/kg。
1.2 試驗設計
供試大豆品種為烏青1號。試驗共設播種器播種方式和人工播種方式2個處理,2次重復。
1.3 試驗實施
2個處理均在同等栽培條件下進行,精選健壯飽滿的大豆種子,播前曬種,6月23日播種,行距65 cm,株距35 cm,密度43 950穴/hm2,每穴2粒。播種后用乙草胺封閉除草[2-3],7月19日用蓋草能和乙羧氟草醚進行化除。8月18日結合甲維鹽防治斜紋夜蛾等害蟲,葉面噴施生化制劑矮豐素化控。9月2日用甲維鹽防治斜紋夜蛾等害蟲,葉面噴施矮豐素化控[4-5]。9月6日施尿素75 kg/hm2促進開花結莢。11月5日收獲。
1.4 氣候條件
黑大豆播種育苗期間,雨水偏多,6月下旬至7月上旬連續陰雨,對大豆出苗成苗有一定影響,大豆苗期氣候正常,溫光資源尚可,有利于苗情穩步轉化。開花結莢期高溫干旱,鼓粒期溫光資源好,雨水豐沛,基本能滿足大豆經濟器官生長的需要。成熟期雨水偏多,對大豆收獲和產品質量形成不利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播種方式黑大豆產量結果及用工成本
由表1可以看出,大豆播種器播種方式每穴粒數186.9粒、百粒重43.2 g,分別較人工播種方式多4.4粒、0.5 g,產量結構略優于人工播種,理論產量、實收產量分別為3 548.56、3 159.00 kg/hm2,分別較人工播種增產3.6%、2.8%。播種器播種用工7.5個/hm2,較人工播種節省2.55個/hm2,節省工本達25.4%,并且操作簡便,減輕了勞動強度。
2.2 不同播種方式黑大豆植株生長性狀表現
由表2可以看出,播種器播種方式成苗率為89.5%,較人工播種高5.3個百分點。播種器播種可以精確地調控播種深度,避免人工播種過深或過淺而降低出苗率,還可以控制穴播粒數的穩定性、均勻性,保證培育壯苗。
播種器播種的黑大豆植株株高69.8 cm,與人工播種方式差異不大。相對于人工播種方式,播種器播種對黑大豆株高沒有較大影響。
播種器播種方式與人工播種方式黑大豆植株莖粗均為1.1 cm,表明在同等密度條件下2種不同播種方式對黑大豆植株莖粗沒有影響。
播種器播種方式黑大豆主莖有效分枝數4.3個,較人工播種多0.2個,為爭取較多的結莢數奠定了較好的基礎。播種器播種更有利于控制株行距,合理配置黑大豆種植密度,能夠優化高產水平群體結構。
播種器播種方式每穴有效莢數106.4個,較人工播種多7.8個,有效莢數形成強于人工播種方式。
播種器播種每穴粒數186.9粒,較人工播種多4.4粒,每穴粒數略多于人工播種方式,有利于優化產量結構。
3 結論與討論
黑大豆高產栽培中保持行距60~70 cm、株距30 cm左右,穴播2粒,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密度配置[6]。通過田間播種試驗可以看出,黑大豆生產中采用播種器播種可以有效控制密度、穴播粒數和深度,從而提高大豆成苗率。植株性狀和產量水平優于人工播種方式,又能省工節本,在大田生產中可以進一步示范應用。生產中疏松平整的土壤條件更能發揮播種器的快捷優勢,有利于提升播種質量。
4 參考文獻
[1] 馬長青,謝成林,馮明.黑大豆新品種烏青1號的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江蘇農業科學,2015(6):107-108.
[2] 徐文平,苗興芬,任學坤,等.播種方式對大豆干物質積累與產量影響的研究[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8(6):36-37.
[3] 趙雪榮,韓同慶.不同播種方式對大豆產量的影響[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5(增刊2):25-26.
[4] 徐冉,閆振強,王彩潔,等.播種方式對夏大豆產量效應的研究初報[J].大豆通報,2003(6):5-6.
[5] 王幸,吳存祥,齊玉軍,等.麥秸處理和播種方式對夏大豆農藝性狀及土壤物理性狀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6(8):1453-1465.
[6] 馬長青,馮明,張春華.加強豆稻輪作,促進產業進步[J].大豆科技,2016(3):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