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奎+呂小青+林杰
摘要 通過在南京市六合區示范種植武運粳31號,介紹其種植表現,總結其機插高產栽培技術,以服務指導武運粳31號的推廣栽培。
關鍵詞 水稻;武運粳31號;種植表現;機插;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22.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023-01
武運粳31號(原名“武運0175”)由江蘇(武進)水稻研究所于2010年以運2608(淮稻9號×武運粳23號)與繁103(武運粳7號×寧粳3號)雜交育成,屬早熟晚粳稻品種[1]。2015年通過江蘇省審定(蘇審稻201508),同年在六合區小面積試種,表現良好。2016年在六合區示范種植,示范地點選擇在六合區橫梁街道上馬村,土壤肥力中上等,示范種植面積146.7 hm2。示范片內田塊平整,道路硬質化,溝渠配套、排灌方便。田間表現綜合性狀好,灌漿快,產量高,抗性好。
1 示范表現
1.1 主要農藝性狀
該品種株型較緊湊,莖稈粗壯。群體整齊度好,分蘗力中等,植株根系發達。抽穗后穗大、整齊,葉片上挺,熟期轉色較好,灌漿速率快,有較強的抗倒伏能力[2]。成熟時熟相好,稈青籽黃,平均株高約94.4 cm。
1.2 生育期
5月28日至6月3日分批播種,秧齡控制在16~20 d之間,6月15—23日分批機械插秧,11月10—15日成熟,全生育期平均165 d。
1.3 穗粒結構
示范片平均有效穗數326.3萬穗/hm2,穗總粒數134.4粒,穗實粒數121粒,結實率90.0%,千粒重按審定公告中27.5 g計算,理論產量為10 857.6 kg/hm2,可見武運粳31號穗粒結構協調。
1.4 產量表現
11月19日,通過田間實割具有代表性的2塊田進行現場測產,經加權平均實際產量為9 894 kg/hm2(水分折算為14.5%后的實際產量),較全區粳稻平均產量8 383.5 kg/hm2增加1 510.5 kg/hm2,增幅18%。
1.5 抗性表現
根據審定公告,該品種病害鑒定為穗頸瘟損失率5級、穗頸瘟綜合抗性指數4.75,中感白葉枯病和條紋葉枯病,抗紋枯病[3]。在上馬村示范種植過程中未發現穗頸瘟,紋枯病、稻曲病發生較輕,收獲期無倒伏現象。
1.6 稻米品質
根據審定公告,該品種米質理化指標經農業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14年檢測:整精米率72.2%,堊白率12.0%,堊白度2.5,膠稠度70.0 mm,直鏈淀粉含量16.2%,達國標2級優質稻谷標準[4]。在收獲后實際食用中,表現為米質優,米飯口感好。
2 機插高產栽培技術
2.1 培育壯秧
種子為市場上購買的商品包膜包衣種,包衣劑主要成分為咯菌腈和精甲霜靈,能有效防治種子帶菌及土壤傳播的真菌病害。5月28日至6月3日采用機械分批播種,播種時基質厚度為2.0~2.5 cm,每盤播芽谷140~150 g,然后均勻蓋上基質,覆蓋無紡布。在秧苗出土2 cm左右,不完全葉至第1葉抽出時揭布煉苗。揭布后保持平溝水,自然落干后再上水,促進秧苗盤根,忌長期深水灌溉造成爛根。移栽前3 d左右控水煉苗,晴天半溝水,陰雨天排干水,使盤土含水量適于機插要求。
2.2 適時移栽
秧齡控制在16~20 d之間,葉齡3.5~4.0葉時起盤移栽[5]。移栽前大田耕翻整地要達到田面平整,高低差不超過3 cm,田面整潔,無雜草雜物,移栽前沉實土壤2 d以上,達到水漿分清。移栽時水層保持1~2 cm,栽插深度控制在1.5 cm以內,杜絕漂秧、漏插現象。栽插株距12 cm,密度控制在27萬穴/hm2左右,每穴3~4株苗,確保基本苗90萬~120萬株/hm2。
2.3 科學施肥
在施肥上遵循節氮、增磷、補鉀的原則,目標產量9 750~10 500 kg/hm2,以施純N 270~300 kg/hm2為宜,N∶P2O5∶K2O=1.0∶0.3∶0.6。氮肥運籌按基蘗肥∶穗肥=6∶4施用,鉀肥50%作基肥和穗肥,磷肥全部作基肥。分蘗肥分2次施,分別在栽后7~8 d和栽后12~14 d。穗肥分促花肥和保花肥2次施用,以促花肥為主,促花肥施在穗分化始期,即葉齡余數在3.2~3.0葉時施用;保花肥在出穗前18~20 d施用,即葉齡余數1.5~1.2葉時施用。施用具體時間和數量要結合群體莖蘗數及群體葉色進行合理確定和調整。
2.4 合理灌溉
薄水移栽后及時灌水護苗促活棵,水層深度3~4 cm,栽后2~7 d間歇灌溉,適當晾田1~2次,扎根立苗。活棵后進入分蘗期淺水勤灌,灌水深度以3 cm為宜。在有效分蘗臨界期,總莖蘗數達到270萬個/hm2時落干擱田,多次輕擱,直至全田土壤沉實,田中不陷腳,葉色落黃褪淡。擱田做到勤擱、適度擱,切忌一次重擱,以防造成有效分蘗死亡,高峰苗數控制在450萬株/hm2以內,一直延續至倒3葉前后。出穗至其后的15~20 d,田塊內保持淺水層,保證水分、養分正常供給。在出穗20 d以后采用間歇灌溉法,灌1次淺水后,自然落干2~4 d再上水,且落干期逐漸加長,灌水量逐漸減少,以利養根護葉,防止青枯早衰[5],確保活熟到老。收獲前5~7 d斷水。
2.5 綜合防控
武運粳31號在病蟲草防治上與其他水稻品種相仿。基質育秧苗期一般無病草害,不需噴藥,重點防治灰飛虱。在移栽前1~2 d普遍用藥1次,堅持帶藥移栽。機插5~7 d后結合追施分蘗肥開展化除,藥后保持淺水層約5 d,水層以不淹沒心葉為度,提高防治效果。移栽返青后,注意防治灰飛虱、螟蟲等。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紋枯病等。堅持打好破口藥,防治穗頸瘟、稻曲病等穗部病害。
3 參考文獻
[1] 陸玉.武運粳31號的特征特性及機械化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6(8):28-29.
[2] 徐潔芬,朱邦輝,張慶.武運粳31號的選育及栽培技術要點[J].中國稻米,2015,21(6):109-110.
[3] 徐玉峰,徐曉杰,于雷.武運粳系列水稻品種對紋枯病的敏感性差異研究[J].中國稻米,2016,22(3):92-93.
[4] 夏肄鋒.早熟晚粳新品種“武運粳31號”在蘇州地區的機插表現及栽培技術要點[J].上海農業科技,2016(4):51.
[5] 張洪程,龔金龍.中國水稻種植機械化高產農藝研究現狀及發展探討[J].中國農業科學,2014,47(7):1273-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