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藝紅
摘要 簡述了有機水稻生產環境要求,總結豐都縣有機水稻種植技術,分析了農戶種植有機水稻的效益,以期為豐都縣有機水稻種植和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有機水稻;種植技術;效益分析;重慶豐都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024-02
有機水稻是指生產環境條件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生產過程中不使用轉基因和輻射育種的種子,不施用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等的水稻。豐都縣位于三峽庫區腹地,境內立體氣候特征明顯,高海拔的山區生態環境良好,適宜種植有機水稻。豐都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從2012年即開始進行試驗性種植,迄今已示范推廣400 hm2,其中162 hm2獲有機認證和有機轉換認證。本文就豐都縣有機水稻種植技術和種植效益進行總結與分析。
1 種植技術
1.1 種植基地選擇
有機水稻種植基地必須具備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遠離化工廠、水泥廠、磷肥廠等有污染源的工礦企業。同時,需充分考慮周邊環境及相鄰田塊對種植基地的影響。溫度適宜、陽光充足、雨量豐沛、土層深厚、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空氣清新、水質純凈的高海拔區宜作為有機水稻的生產區。為確?;丨h境符合有機水稻生產的基本條件,基地的土壤、大氣和水質條件必須經過具備資質的部門監測。檢測標準參照《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l5618—1995)、《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92)?;刂苓叢扇∫欢ǖ姆雷o、隔離措施,避免常規田塊的農藥、化肥和水流入或滲入有機水稻種植田塊[1]。
1.2 品種選擇
選擇適應性廣、抗性強、商品性好的國家二級及以上優質稻品種,例如豐優香占、川優6203等。
1.3 物資準備
準備種子18.0~22.5 kg/hm2及經發酵處理腐熟的餅肥1 800~2 250 kg/hm2。
1.4 播種育秧
豐都縣有機水稻生產基地播種期以3月下旬為宜,根據不同區域具體情況,可適當提前或延后。采取旱育秧或旱育拋秧方式育秧。播種前曬種1~2 d,用35 ℃溫水浸種12 h。
1.5 施底肥及移栽
撒施腐熟餅肥1 800~2 250 kg/hm2,然后耕犁并平整。當秧苗達到4葉1心時即可移栽,按15 cm×20 cm左右的規格栽植,每窩栽2株苗,可采用人工或機械栽植方式。
1.6 追肥
秧苗移栽成活返青后,施畜禽糞水15 t/hm2左右,施肥方法為直接澆潑于稻田。
1.7 病蟲草害防控
1.7.1 病害防控。豐都縣有機水稻生產基地的主要病害有惡苗病、稻瘟病、紋枯病和稻曲病等。以農業防治為主,通過培育壯秧、合理密植、科學調控肥水等增強植株抗性,改善田間小氣候,減輕病害發生[2]。必要時可適當使用井岡霉素防治紋枯病,用枯草芽孢桿菌制劑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立枯病等。
1.7.2 蟲害防控。經田間觀測與統計分析發現,對水稻造成嚴重危害的害蟲主要有稻飛虱、稻縱卷葉螟、螟蟲等。防控方法:一是采用殺蟲燈[3],每2~3 hm2安裝1盞頻振式太陽能殺蟲燈,誘殺害蟲;二是選用有機認證機構認可的生物農藥或植物源農藥防治,以控制害蟲基數,如Bt粉劑、苦參堿水溶劑等;三是利用生產環境中的自然天敵,如蜘蛛、寄生蜂、蛙類等控制害蟲的種群數量;四是利用微生物殺螟桿菌、白僵菌等防治水稻螟蟲;五是通過稻田養鴨控制田間害蟲,特別是中下部害蟲的發生數量[4]。
1.7.3 草害防控。提前泡田誘草萌發,再耕翻達到滅草目的[5];或采用人工除草,減輕雜草危害;還可鋪專用除草膜抑草。施用的有機肥需充分腐熟,且不含具有生命活力的草種??茖W配置株行距,加強田間管理,促進稻秧提早封行,抑制雜草。
1.8 收獲
采用人工或機械收割,收獲時單打單曬,不與其他栽培方式的稻谷混合堆曬。晾曬器具要求使用竹器或草席等,不得在石板和水泥地板上晾曬,以免影響稻谷品質[6]。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利用烘干機代替自然晾曬。
1.9 田間檔案記載
繪制有機水稻分布圖,對種植有機水稻的田塊進行統一編號。設計統一規范的記錄表,記錄事項包括生產資料種類和數量、技術責任人、種植者、生產過程中每項作業措施等。
2 效益分析
2.1 經濟效益
據統計分析,豐都縣水稻種植面積2萬hm2,低海拔至高海拔單位面積產量遞減,平均產量7 425 kg/hm2,2016年稻谷市場價2.6元/kg,產值19 305元/hm2。有機栽培條件下水稻后期結實率偏低,千粒重下降,平均產量4 680 kg/hm2,企業收購有機稻谷的保護價為5.6元/kg,產值達26 208元/hm2。與常規栽培水稻相比,轉換后的有機水稻平均單產減少2 745 kg/hm2,減產約37%,但有機稻谷的銷售價格增加了3元/kg,增幅115.4%,種植農戶的收益大幅提高。
2.2 生態效益
豐都縣水稻種植化肥施用量平均為尿素750 kg/hm2,過磷酸鈣或鈣鎂磷肥1 200 kg/hm2,氯化鉀或硫酸鉀450 kg/hm2。采用有機方式栽培,不施用化學肥料,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特別是有機生產方式以有機肥替代化肥,對恢復地力效果明顯。豐都縣農業環境監測站的檢測結果表明:多年施用有機肥有利于保持土壤生態平衡和養分平衡,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連續施用3年,稻田有機質含量提高1倍多,全氮含量提高67%,速效氮含量增加23%,速效鉀含量增加38%,土壤各種養分含量顯著高于常規栽培稻田。
2.3 社會效益
豐都縣有機水稻生產采用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的模式運營,農戶只投入勞動力,公司無償提供有機水稻生產所需的生產資料,統一技術標準并進行技術指導,所產稻谷由公司按5.6元/kg的保護價收購。此經營模式解決了農民缺乏技術、缺乏銷售渠道等系列問題。種植者在不增加投資、不增加風險因素的情況下,單位面積效益更加顯著,有助于豐都縣貧困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同時社會效益明顯。
3 結語
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普遍關注,對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的農業生產體系提出了挑戰。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問題受到廣泛重視,有機食品概念下的有機農業順勢而生。水稻有機栽培的生產成本比較高,豐都縣有機水稻生產的物化成本是由企業替農戶承擔的,但如果企業市場開拓或品牌培育能力不足,將無力分擔投入品所需成本。因此,對如何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與產值等問題,還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另外,水稻有機栽培的病蟲害防治仍比較困難,有待尋找更加有效的防治途徑。
4 參考文獻
[1] 朱曉輝.有機稻高產栽培技術及生產管理[J].農技服務,2015,32(8):42.
[2] 吳旦良,周奶弟,朱貴平,等.仙居縣有機稻米生產技術規程[J].農業科技通訊,2010(6):144-146.
[3] 束漢良,鄒國民,戎全虎,等.發展有機農業提高稻米品位:淺談鎮江發展有機稻米生產的前景與關鍵技術[J].中國稻米,2006(6):55-56.
[4] 黎安蘋.有機水稻種植技術探討[J].中國農業信息,2013(23):45.
[5] 趙曉斌,賈明清,杜永林.有機稻米生產的配套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2004(5):20-22.
[6] 羅寶君.黑龍江省有機稻米生產技術要素淺析[J].作物雜志,2004(2):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