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福蘭
數學練習是教師有目的、有組織地指導學生鞏固、運用知識的有效途徑,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的指導下,教師恰當地使用數學課程資源,根據教學內容,基于學生的生活、游戲、實踐、探究,設計各種趣味練習,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多種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一、生活性——增強情感體驗
《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體現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加強對數學的理解,增進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因此,教師設計的趣味性練習,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從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中挖掘練習題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變機械、枯燥、嚴肅的數學知識傳授為親切、形象、生動的數學體驗。例如,在教學“人民幣的認識”一課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商店里的鉛筆每支1元,圓珠筆每支2元,毛筆每支5元,鋼筆每支8元,媽媽給我10元錢,我可以買什么筆?買幾支?怎么買?”然后讓同桌間模擬售貨員和顧客進行付錢、收錢和找錢的操作。學生的興致很高,真實體驗了購物的過程,迅速掌握知識。
二、游戲性——培養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初級階段,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思維發展也不夠穩定。如何在課堂上變機械枯燥的傳統練習為高效生動的趣味練習?教師需要從學生愛玩游戲的特點入手。愛玩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做游戲可以滿足學生好動愛玩的心理,使他們的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穩定,也能提高注意的緊張程度。在游戲中,學生始終能在愉快的氣氛中保持高昂的情緒和對學習的極大興趣。例如,教學完“1~9的表內乘法”后,教學進入復習練習階段,筆者制作寫上1~9各數的卡片發給每位學生,讓他們去找朋友,要求兩人的數拼在一起進行相乘,比比看誰更快說出答案。這樣在游戲中練習,在練習中鞏固、運用知識,學生會覺得非常有意思,比起直接由教師說數字讓學生說答案更有效。
三、合作性——改善學習方式
新課程改革倡導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索、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課程標準》提出: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總體目標之一是要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開展合作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的改變,也是培養學生具有現代社會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的需要。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合作學習更具有趣味性,讓作業練習更具有合作性,使學生在合作練習中通過交流彼此獨立見解,展示個性思維方式和過程,互相討論分析,優化學習方式,選擇最好的學習方法。例如,在教學“克和千克的認識”一課,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合作完成的練習:四人小組里先估一估自己帶來的物品有多重,再用合適的秤稱一稱,并做好記錄,看看與自己估計的數字差多少。通過合作完成練習,學生之間不僅加強了交流,也提高了練習效果,培養了合作精神。
四、實踐性——提高動手能力
小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而他們的思維發展很大部分是從實踐中得來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聯系實際,善于設計實踐性趣味練習,恰當地引導學生操作學具,就如數、量、比、折、剪、擺、拼、做等,通過手、眼、口、耳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在教學完“圖形的拼組”后,筆者布置了一個實踐性作業:用七巧板拼一拼,看誰拼的圖案最多最好看,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學生們紛紛拿出自己帶來的七巧板,興致勃勃地拼了起來,展示了各種各樣的圖案。
五、探究性——激發好奇心理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在發現中創造。小學生對一切事物充滿了好奇。只有當學生對事物產生了好奇,才能引發思考,才有可能步入創造的境地。教學中,教師要致力于營造探究的學習氛圍,創設探究情境,設計探究性趣味練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培養創新意識。例如,在教學“克和千克的認識”后,筆者要求學生回去找找重量大約為1克、10克、100克、1千克的物品;跟自己的父母先估一估1粒花生米、一顆雞蛋、自己的書包有多重;猜一猜,1千克紅棗里有多少顆,然后稱一稱、數一數。這樣的作業不但家長喜歡,學生也覺得新奇有趣。
六、開放性——助推發散思維
《課程標準》要求,要充分提供有趣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且題材宜多樣化,呈現方式應豐富多彩。這就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不能一味地把教師的思路、教材的方法強加給學生,也不強求學生用統一的方法去思考、解決問題。教師設計開放性趣味練習,關注學生發散思維就顯得尤為重要。開放性趣味練習,能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不僅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更多參與的機會和體驗成功的機會,更有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例如,在教學完“10以內數的加減”后,筆者設計了這樣的練習:(1)選擇1、2、3、4、5、6、7這幾個數填在括號內,使算式成立。( )+( )=( )+( )=( )+( )。(2)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數:( )+4<9,10-( )>5。因為答案不是唯一的,當一位學生說出一種答案時,馬上就有學生說出另一種答案,他們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自己的答案,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顯著。
在“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理念的指導下,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要努力挖掘教材內容,根據學生喜新好奇、好勝心強的特點,設計形象直觀、生動活潑的趣味性練習,使練習練到點子上,練到關鍵處,真正發揮練習的作用。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安市西洋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 黃哲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