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傳德+陳仙仙+王峰+張敏+唐清華



摘要 為了探索各中稻品種在隨州地域直播的適應性、豐產性、穩產性及抗風險的能力,篩選出適宜本地大面積推廣種植高產、穩產、優質、高抗中稻直播新品種,為糧食增產,農戶增收提供科學的依據。結果表明:福稻88、鄂優華占、荊占1號、榮優華占、鄂豐絲苗1號等品種綜合性狀表現突出,可進一步進行區域試驗和品種展示;其中榮優華占各方面表現都好,適宜在隨州市推廣種植。
關鍵詞 早熟中稻;新品種;直播;區域試驗;湖北隨州;2016年
中圖分類號 S511.0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046-02
隨著農村土地的流轉、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水稻直播在農業生產上發展迅速,越來越受農戶的歡迎。2016年湖北省隨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借承擔湖北省中稻區域試驗之機,開展了12個早熟中稻新品種直播比較試驗[1-3],以探討各新品種的特征特性,篩選出適合隨州區域直播中稻的優良品種,為大面積示范、推廣提供理論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選擇在隨州市曾都區何店鎮三岔河村某農戶責任田,前茬為小麥,田塊方正,地面平整,排灌方便,四周無蔭蔽,白善土質,肥力中等偏上且均勻一致。
1.2 試驗材料
供試水稻品種有深優513(三系)、廣源占16號(常規)、福稻88(常規)、鄂優華占(三系)、榮優華占(三系)、荊占1號(常規)、黃華占(常規對照品種)、華兩優黃占(兩系)、田佳優華占(三系)、兩優1316(兩系)、荃優727(三系)、鄂豐絲苗1號(常規),共計12個品種。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12個處理,即每個處理為一個處理,其中以黃華占作對照(CK),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4-6](除第一重復按試驗方案依次排列外),直播試驗種子按照各品種發芽率和千粒重折算定量分裝網袋,每袋種子種植一個小區,小區面積13.3 m2(2.00 m×6.67 m),整田時,小區寬2.2 m(含溝40 cm)、長6.67 m,走道寬1.5 m,四周設有1 m以上的保護區,保護區種植相對應的小區品種。
1.4 田間管理
1.4.1 浸種整地。播種前5月20—21日曬種2 d,5月25日用多菌靈對各品種浸種消毒,采用“三浸三濾法”,即浸8 h,濾10~12 h,少浸多濾。浸種過程中隨時注意各品種發芽進度,選出發芽遲緩的品種并用破舊棉衣包裹保暖,使各品種發芽進程一致,當種子80%破胸露白為宜。5月29日分小區播種,播后踏谷。
小麥收割后于5月24日放水整地,田面平整后,按2.2 m寬整廂(包溝),開淺溝,劃好小區,小區長6.67 m,區組間留50 cm走道,同一區組各小區間空40 cm作走道,四周保護行不少于1 m。
1.4.2 水肥管理。5月24日結合整地,底肥施用史丹利復合肥(15-15-15)600 kg/hm2,大粒鋅3 kg/hm2;6月12日施尿素112.5 kg/hm2;7月22日追施史丹史復合肥(18-18-18)112.5 kg/hm2。播種后到一葉一心期,“晴天平溝水,陰天半溝水”,遇暴雨即時灌水3 cm,暴雨過后排干水。生長中期淺水勤灌,多露田;當苗數達到300萬株/hm2左右時排水曬田;后期灌“跑馬水”,保持田間濕潤。
1.4.3 蟲草害防治。6月27日、7月25日、8月10日、24日分別用康寬+噻蟲嗪或阿克泰斗防治稻薊馬、螟蟲、稻縱卷葉螟和稻飛虱4次。播種前撒施除草劑丁草胺1.8 kg/hm2,保水4~5 d后再排水播種,播種后3 d用金滿地450 g/hm2兌水750 kg/hm2,排干廂面水后,葉面噴霧,24 h后復水。分蘗期排干水后用20%二甲四氯+50%殺稗豐防除稗草及闊葉草。
1.5 試驗期間天氣對中稻生長發育的影響
5月底播種后,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長時間低溫陰雨,尤其是6月30日至7月1日、7月18—20日出現2次強降雨過程,影響了中稻的正常生長;7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出現了2次持續高溫,對中稻抽穗揚花影響較大,造成部分品種結實率較低;8月25日晚發生大雨伴大風降溫天氣,部分品種有不同程度的倒伏現象,對正在灌漿結實的遲熟品種造成了影響。
1.6 田間觀察記載及室內考種
播種現青后用30 cm×30 cm的正方形鐵絲框在第一重復單對角線3點調查各品種的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數,并對植株進行室內考種,考察每個品種的穗長、穗總粒數、穗實粒數、結實率及千粒重等項目;始穗期、齊穗期、成熟期、株高、病害及各品種的綜合表現只考察第一重復;倒伏現象3個重復同時考察。各品種產量以小區實收實打產量折算成單位面積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
于5月29日統一播種。全生育期變幅106~121 d,對照黃華占114 d,其中較黃華占長的有鄂優華占、榮優華占、荃優727、兩優1316、鄂豐絲苗1號5個品種,以鄂優華占最長,為121 d;較黃華占短的品種有深優513、廣源占16號、田佳優華占、福稻88、華兩優黃占5個品種,以深優513最短,為106 d;荊占1號與對照黃華占相當(表1)。
2.2 產量及產量結構
由表2可知,對照黃華占產量為9 412.03 kg/hm2,居第9位。較CK增產的有廣源占16號、田佳優華占、荊占1號、兩優1316、荃優727、福稻88、鄂優華占、榮優華占,增幅7.45%~15.23%,增產均達極顯著;較CK減產的有華兩優黃占、深優513、鄂豐絲苗1號,減幅0.63%~6.05%,除深優503減產達極顯著外,其余2個品種減產不顯著。
由表3可知,有效穗數變幅在321.0萬~406.5萬穗/hm2之間,對照黃華占為最多,荃優727為最少;株高變幅在110.2~132.9 cm之間,最高的是荃優727,最矮的是對照黃華占;穗長變幅在21.3~25.9 cm之間,最短的是福稻88,最長的是鄂豐絲苗;穗總粒數變幅在119.2~184.4粒之間,最多的是鄂優華占,最少的是荃優727;結實率變幅在73.32%~91.00%之間,最高的是福稻88,最低的是鄂優華占;千粒重變幅在21.69~33.61 g之間,最高的是荃優727,最低的是荊占1號。
2.3 抗性與品質
抗性由恩施州農科院檢測。稻瘟病:對照黃華占為高感,綜合指數為6.7;廣源占16號、鄂優華占、榮優華占表現為抗;鄂豐絲苗1號、荊占1號為中感和感;其余品種表現為中抗。白葉枯病:對照黃華占為中感;華兩優黃占、兩優1316為中抗;榮優華占、鄂豐絲苗1號為感;其他品種均為中感。
品質谷樣由襄陽市農科院和咸寧市農科院兩試點提供,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結果取2個試點的平值。結果表明:對照黃華占達國際三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鄂豐絲苗1號主要理化指標達國標二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廣源占16號、福稻88、兩優1316、荃優727主要理化指標達國際三級優質稻谷標準;其他參試品種均未達到優質標準(表4)。
3 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12個參試品種的綜合因素考慮,認為福稻88、鄂優華占、荊占1號、榮優華占、鄂豐絲苗1號6個品種表現相對突出,翌年可作進一步的區域試驗和品種展示;其中榮優華占在株型、熟期、產量、抗性等方面表現出優勢,適宜在隨州推廣種植。
4 參考文獻
[1] 謝振春,王加冕,楊隆彪,等.早中熟雜交中稻新品種試驗結果評價與利用[J].農業科技通訊,2016(9):93-99.
[2] 王文華,胡俊斌.2015年太湖縣雜交中稻新品種比較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16(6):38-40.
[3] 唐祖輝.慈利縣雜交中稻新品種比較試驗[J].湖南農業科學,2016(1):6-8.
[4] 賀麗,薛傳澤,張曉鈴,等.2014年宜昌市兩系雜交中稻新品種比較試驗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16(1):130-132.
[5] 林芳,姚祖武,邱慧明,等.中稻新品種試驗[J].福建農業科技,2012(9):11-14.
[6] 熊惠蘭,熊建軍.中稻新品種對比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2(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