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國平+張建學+范提平+雷建明



摘要 以天油4號為對照,對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油料課題組最近育成的白菜型冬油菜新品系10-1358的豐產性與適應性進行品比試驗。結果表明:10-1358產量為2 712.36 kg/hm2,較對照天油4號增產3.28%,居試驗第2位,千粒重為3.68 g,越冬率為98.9%,越冬性表現為強冬性,適宜在海拔1 000~1 700 m的天水山區及平涼、慶陽、定西等同類生態區種植。
關鍵詞 油菜新品系;10-1358;產量;越冬率
中圖分類號 S565.4.0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060-02
天水地處西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境內山脈縱橫,海拔在1 100~1 800 m之間,山區冬油菜品種單一、越冬率不高,經濟效益普遍低下[1-2]。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油料課題組經過數年篩選而成的白菜型冬油菜新品系10-1358具有高產量與強冬性的特點,對解決天水山區低越冬率與低產量有現實意義。現對該新品系進行比較試驗,以期為品種鑒定及審定提供科學可靠的數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中梁試驗站(東經106°09′,北緯35°01′,海拔1 650 m),試驗地為山旱地,黃綿土,前茬為馬鈴薯。
1.2 供試材料
試驗材料為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油料課題組數年篩選成為的白菜型型冬油菜新品系,共8個品種(系),分別為10-148、10-1372、10-144、10-1358、10-1355、10-191、10-193、11-968,對照品種為天油4號。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9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其中以天油4號作對照(CK)。3次重復,采用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13.35 m2,10行區,小區長5.0 m、寬2.67 m,設計密度為42萬株/hm2,成熟后從中連續取樣10株,風干后室內考種,全區收獲計產。
1.4 試驗田間管理
7月15日拖拉機翻地,8月10日機旋1遍,8月14—15日施入農家肥90 t/hm2,8月16日施入二銨300 kg/hm2、尿素225 kg/hm2,然后機旋壓肥、平地。試驗于8月25日開溝條播,出苗后10月10日間苗、定苗,9月20日、翌年3月17日2次松土鋤草,9月20日、翌年3月26日2次噴甲基異柳磷、功夫防治藍跳甲等害蟲。冬前于11月20日調查冬前苗,返青后再調查返青苗,計算越冬率,5月14日噴藍星防治蚜蟲。于6月1日從重復Ⅱ第5行取樣10株,風干后進行室內考種,試驗統一于6月5日收獲,各小區分別脫粒計產。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量結果
從表1可以看出,參試油菜品系中10-191產量最高,為2 722.85 kg/hm2,較CK高3.68%,居試驗第1位;10-1358產量為2 712.36 kg/hm2,較CK高3.28%,居試驗第2位;對照天油4號居第5位,產量為2 626.22 kg/hm2;產量最低的品系為10-193,為2 456.93 kg/hm2,居第9位。包括CK在內的5個品系(種)產量超過2 550 kg/hm2,有4個品系產量在2 440~2 550 kg/hm2之間。從圖1可以直觀地看出產量之間的高低關系。
利用SPSS16.0對各小區品系間的標準差及差異顯著性進行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不同品系間標準差相差較大,說明不同的品系在不同重復間產量差異較大,品系10-1355標準差最大,達到0.767,說明品系10-1355的產量受外在因素影響較大,產量不穩定;品系10-1372標準差最小,為0.098,說明品系10-1372的產量受外在因素影響較小,產量較穩定,但單產偏低;而品系10-1358的小區平均產量為3.621 kg,標準差是0.237 kg,產量可達2 712.36 kg/hm2,超過對照天油4號(CK),達到了高產的要求,標準差較小,說明產量較穩定。通過差異顯著性分析,新品系10-1358的產量極顯著高于CK,同時也顯著或極顯著高于另外6個參試品系。而10-191與10-1358產量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二者都是高產品系,但10-191的越冬率不及10-1358高。綜合來看,10-1358較其他參試品系都好,達到了高產與強冬性的要求。
2.2 農藝性狀統計
從表3可以看出,10-1358株高為161 cm,分枝部位為92.0 cm,一次分枝為4.3枝,二次分枝為0.1枝,主序長度為47.4 cm,角果長度為6.6 cm,角果粒數為19.7粒,千粒重為3.68 g,越冬率為98.9%。其中,分枝部位在參試品系中最高,一次分枝、二次分枝及角果粒數在參試品系中最少,越冬率為98.9%,在參試品系中最高,越冬性表現為強冬性,其余農藝性狀的大小為參試品系的中位值。
3 結論與討論
白菜型冬油菜是天水市的主要油料作物,但天水市海拔高,冬季較為寒冷,油菜本土品種產量低、外引品種越冬率不高的問題比較突出[3-5]。本試驗結果表明,由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油料課題組選育成的新品系10-1358具有強冬性、高產量的特點,非常適宜在海拔1 000~1 700 m的天水山區大面積推廣種植,能夠很好地解決目前生產上產量高而越冬率低、產量低而越冬率高的問題,豐富了當地的冬油菜良種資源,增加農戶種植效益;同時,本試驗為品種鑒定及審定提供了科學可靠的數據,為下一步擴繁與推廣奠定了基礎[6]。
4 參考文獻
[1] 高強,郭利康,雷建明,等.甘肅省天水市白菜型冬油菜生產現狀及發展建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8,29(4):58-60.
[2] 郭天順.天水市山旱地冬油菜高產栽培技術[J].甘肅農業科技,2002(5):14-15.
[3] 裴國平,雷建明,吳莉莉,等.天水市山區不同甘藍型冬油菜品種區域試驗研[J].現代農業科技,2016(17):34-35.
[4] 曹九明,王鵬濤,張世文.天水市油菜蜜源及花期蜂群管理要點[J].蜜蜂雜志,2008(4):40-42.
[5] 陳其鮮,孫萬倉.甘肅省冬油菜生產現狀、問題及對策[J].甘肅農業,2012(11):21-23.
[6] 劉小三,余喜初,章彪雄,等.紅壤丘陵區不同油菜品種比較試驗[J].江西農業學報,2008,20(1):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