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根
摘要 山東北部沿海地區由于受土壤條件、氣候、水利條件限制,在組織小麥種植,特別是規模化種植時,應根據土壤條件、水利條件、小麥品種科學選擇地塊,合理選擇耕、耙、種、灌、管、防、收等農藝措施,以求規模種植高產、穩產。本文就小麥規模化種植的必備條件和種植過程中的農藝措施進行探討,以期為山東北部沿海地區鹽堿地小麥規模化種植提供參考。
關鍵詞 小麥;鹽堿地;規模化;種植模式;沿海地區;山東北部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071-01
近年來,隨著棉花補貼政策的調整和農村土地流轉的深入發展,山東北部沿海地區小麥種植面積逐年擴大,規模化種植的農戶越來越多。但由于對鹽堿地種植小麥的基本條件不了解,生產過程中受土地返堿、干旱、病蟲害、干熱風等影響嚴重,給小麥生產帶來較大影響。本文對山東北部沿海地區鹽堿地小麥規模化種植的種植條件和模式進行探討。
1 鹽堿地進行小麥規模化種植的必備條件
1.1 土壤條件
鹽堿地分為重度鹽堿地、中度鹽堿地和輕度鹽堿地,30 cm耕層中,重度鹽堿地含鹽量為0.4%~0.6%,中度鹽堿地含鹽量為0.2%~0.4%,輕度鹽堿地含鹽量為0.1%~0.2%。小麥屬于中度耐鹽堿植物,一般而言,中、輕度鹽堿地可進行小麥種植,重度鹽堿地需結合小麥品種特性、水利與氣候條件、管理水平等慎重考慮。
1.2 種子條件
小麥雖有一定的耐鹽堿能力,但不同小麥品種之間耐鹽堿能力差異很大。經試驗,山東地區目前大面積種植的濟麥22、山農20等在輕度鹽堿地上可以正常生長,在中度鹽堿地土壤中出苗困難,出苗率只有50%~70%;由德州市農科所小麥研究室培育的德抗961可在土壤含鹽量0.3%~0.6%的鹽堿地上種植;青島農業大學培育的青麥6號,在中輕度鹽堿地上種植創出8 217.3 kg/hm2的高產紀錄;“渤海糧倉”工程在河北、山東、遼寧、天津組織的耐鹽優質高產小麥選育也取得了突破,小偃81、小偃60耐鹽新品種在示范區種植取得了顯著增產效果。在進行規模化種植前,應根據土壤情況,科學選擇適宜品種,并進行小面積試種試管。
1.3 水利條件
山東北部沿海多數地區資源匱乏,小麥生長期降水不能滿足生長需要,嚴格按照小麥生長規律組織灌溉幾乎不可能。因此,要結合小麥整個生長期需水規律,緊抓孕穗期、開花期2個需水臨界期的水分供應以及秋末和初春2個土地返堿返鹽高峰期的壓鹽排堿用水需求,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資源。經過山東省濰坊市北部地區近3年的種植實踐,認為最少應保證春季拔節前澆水需求,需水量2 250 m3/hm2左右;冬前澆凍水1次,需水量1 800 m3/hm2左右。
2 鹽堿地小麥規模化種植措施
山東北部沿海地區降水量不能滿足小麥生長需要,春季干旱少雨,影響小麥生長,冬季氣溫較內陸低,易發生凍害、病蟲害,年年大風、倒春寒發生頻率高,小麥生長后期受干熱風影響大。在種植模式的選擇上,應充分考慮上述特點。
2.1 科學試驗選好種
選用耐鹽品種是鹽堿地小麥種植的關鍵。目前,山東北部沿海冬麥區適宜種植的冬小麥新品種有德抗961、小偃60、小偃81、青麥6號等,這些品種均具有耐鹽堿、早熟高產的特點。
2.2 秸稈還田培好肥
秸稈還田是當今世界上受普遍重視的一項培肥地力的增產措施,在避免了秸稈焚燒造成大氣污染的同時還有增肥增產作用。秸稈還田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結構,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量減輕,促進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發育。采用合適農機收獲上茬作物的同時,將作物秸稈粉碎(長度小于10 cm)均勻拋撒于地表。采取秸稈還田措施的地塊,要適量深施速效氮肥調節碳氮比,以利于微生物的生長,加速秸稈快速腐解。
2.3 深耕細耙整好地
經多年實踐,鹽堿地種植小麥宜每年進行深耕,一般耕深為20~25 cm。深耕能把地表含鹽量高的土壤翻到底層,加速淋鹽,防止返鹽,增強保墑抗旱能力。同時還能翻埋作物秸稈、雜草和病蟲,改良土壤的養分狀況,并把土表以下的病蟲翻至地表,改變了其生活環境而使其被消滅。深耕后進行耙地作業,密實土壤孔隙,使表層土壤細碎疏松,地表平整,達到表層松軟、下層緊密的目的,為播種作業和種子發芽生長提供良好條件[1]。
2.4 機械條播下好種
選擇帶鎮壓輪的種肥一體小麥條播機,在最適播期內適墑播種,同步施肥,播種時日均氣溫15~17 ℃,施高氮酸性或中性復合肥600~750 kg/hm2作種肥。根據不同小麥品種要求,按照225萬~300萬株/hm2的密度確定下種量,播種時間每推遲1 d,播量增加7.5 kg/hm2。
2.5 冬前灌水保好苗
山東北部沿海地區秋季降水少,是土地返堿造成死苗的2個時期之一。冬前澆好“上凍水”是保苗的關鍵,一般在立冬之后,日平均氣溫4 ℃左右進行,小凍前開始,大凍前結束,夜間凍白天消時為最合適時期,可以起到防止土壤返堿、調節地溫、疏松土壤、促進吸收、預防春旱的作用。
2.6 翻春肥水促拔節
山東北部沿海地區春季氣候特點為多風少雨,倒春寒頻繁,土壤返堿明顯。組織春灌應結合土壤墑情、返堿情況和苗情科學合理地確定灌溉時間、灌水量、用肥量。總體上應把握宜遲不宜早、宜多不宜少2個原則。只要墑情、苗情允許,土壤返堿不嚴重,應盡量延遲春灌時間,最好推遲到拔節期進行。一是因為澆水過早容易造成田間大降溫,對小麥返青后的生長十分不利,重者還會引起凍害;二是有試驗表明,若在小麥生育期只澆1次水,分別放在4個不同時期,即冬灌、拔節灌、孕穗灌和開花灌漿灌,則拔節期灌水產量最高,比其他3個時期灌水產量高4.3%~15.0%[2]。由于受灌溉條件限制,山東北部地區組織春灌后,一般不再進行澆水。因此,春灌澆水量宜多不宜少,以保證滿足小麥后期拔節、孕穗、開花、灌漿各時期用水需求,并可有效降低干熱風的影響。春灌的同時根據苗情適量追施高氮肥。
2.7 機械噴防消滅病蟲草害
使用自走式噴藥機和無人機完成植保作業,可大大降低植保作業勞動強度[3-4],避免人員接觸農藥,并且機械作業比人員作業噴灑均勻度更高、藥霧穿透力更強、作業速度更快。在濰坊市寒亭區采用濰坊拖拉機廠生產的3WP-1000自走式噴桿噴霧機,2名植保人員1個作業班次即可完成53.3 hm2大田的植保任務,效率高,便于大面積作業。
2.8 適時機收保高產
機械收割以完熟初期進行為宜。完熟初期小麥葉片基本枯黃,籽粒變硬、呈品種本色、含水量20%以下,是機收的最佳時機。收割過晚小麥植株完全干枯,莖、稈、葉以及根基等不能再制造養分,但仍需要消耗養分進行呼吸,造成粒重降低;收割過早小麥籽粒鮮重還在上升,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
3 參考文獻
[1]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糧食高產高效技術模式[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11.
[2] 王勤,么俊卿,李晉生.適時澆好小麥拔節水[J].河北農業科技,1990(3):8-9.
[3] 魏新瑞.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農技服務,2016(11):44.
[4] 李運江.小麥種植機械化問題與新技術研究[J].鄉村科技,2016(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