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鎮
摘要 總結大馬牙棗早實豐產栽培技術,包括選擇良種壯苗、栽植、結果前管理、加強修剪效應、培養高效結果枝組,以期為種植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 大馬牙棗;早實;豐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65.1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098-02
大馬牙棗在8月中旬陸續成熟,屬于典型的早熟鮮食品種,果實呈圓長形,中間粗兩頭尖,長4~6 cm,直徑0.8~1.5 cm,單果重15~20 g,果實含糖量38%以上,口感清脆,品質上等,具有很大的市場發展潛力,是當前棗區大力推廣的鮮食棗品種。現將其早實豐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選擇良種壯苗
優質棗苗是發展大馬牙棗的物質基礎,也是提高成活率、縮短緩苗期及爭取速生、早實、豐產的內因,在大馬牙棗苗木繁育中既要重視數量,更要注重苗木質量。
1.1 優質苗標準
一是品種優良。有目的地選擇性狀優良的純正大馬牙棗品系。二是地上部整齊健壯。選擇苗高在1.5 m以上、嫁接口10 cm處干粗1.2 cm以上、生長充實、健壯、無病蟲害的二年生嫁接苗。三是地下部根系發達。根量大小直接關系到栽植成活率的高低、緩苗期的長短、生長快慢和結果早晚。根系是決定苗木質量好壞的主要標準。因此,栽植時一定要選擇苗木根系發達、須根繁多、側根4條以上、根幅40 cm以上、根蘗苗要保留20~30 cm的木根(拐子根)[1]。
1.2 苗木培育方法
一是散生苗歸圃。選擇金絲小棗園內根蘗萌生的當年小苗,按照苗木大小、根系好壞分別移栽至整好的苗圃地內,育苗數4.50萬~6.75萬株/hm2,集中加強土、肥、水管理,第1年先培養成嫁接砧木,第2年4月進行嫁接,第3年春季進行栽植。二是種子育苗。選擇優質酸棗種仁在4月進行播種,留苗量6.0萬~7.5萬株/hm2,第1年培育實生苗,第2年4月進行嫁接,第3年春季進行栽植。
2 科學栽植
棗苗栽植質量直接關系到成活率的高低、生長快慢和結果早晚,通過科學栽植,改善樹穴土壤的理化性狀、提高肥力,為根系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2.1 合理密度
栽植前先整平土地,為便于機械化作業,預留出作業道,大馬牙棗樹勢生長健壯,栽植不宜過密,以825株/hm2為宜。
2.2 適時栽植
苗木選好后,還必須適時、及時栽植。大馬牙棗的栽植時期以春季為宜,在萌芽前越晚越好。在適宜的季節前提下還要做到及時栽植,做到先機械打坑,后起苗,隨起苗、隨運輸、隨栽植,盡量縮短從起苗至栽植的時間。遠距離運苗一定要搞好包裝,盡量減少水分流失。起苗時間若超過2 d,失水嚴重時要浸泡在水中,使苗木吸足水后再栽。
2.3 挖坑栽植要求
挖80 cm×80 cm×80 cm的栽植大坑,不但能擴大根系的分布范圍,還有排水、貯水的作用。澆水和大雨之后過量的水可排到坑下部進行貯藏,使根系所處的中上部不至于因水分過多而缺乏空氣,保持水、氣比例適當,根系呼吸、吸收、合成、生長等生命活動可以正常進行。當中、上部水分不足時,通過毛細管作用將下部水分源源不斷地輸送至根部[2]。
挖坑時陰、陽土分放,栽植前將陰土摻入5 kg秸稈回填20 cm,可增加通透性,提高有機質含量,中下部施入30 kg土雜肥,距地面40 cm范圍內不摻肥料,把陽土埋在根際周圍,防止肥料燒根。栽植后立即澆足水,留出1.0~1.5 m的樹盤,然后在樹盤內覆15 cm厚的秸稈,或秸稈上再覆蓋地膜,有利于增加地溫、保墑、松土、防止雜草、增加肥效、改良土壤,有利于新植大馬牙棗苗的生長。
3 結果前管理
加強結果前管理是實現大馬牙棗早實、豐產的關鍵,大馬牙棗具有“一年栽植、兩年管理、多年收益”的特點,結果前期如果加強管理,無收益期就會明顯縮短[3-4]。
3.1 加強肥水管理
在萌芽前和7月中旬追施速效化肥1次,第1年每次追施0.1 kg/株,以后每年遞增0.1 kg/株,追肥后立即澆水。第3年秋天實行擴穴施肥,從原栽植穴向外挖50 cm寬、60 cm深的溝,用陽土摻作物秸稈5 kg/株填入下層,表土摻入土雜肥20~30 kg/株+三元素復合肥1 kg/株施于中層根系主要分布區,然后填土、澆水。在生長季節,結合病蟲害防治進行葉面追肥。如果栽培管理科學,3年后就進入結果期。結果后的管理內容基本與結果前相同,但隨著樹體不斷擴大,產量不斷提高,要逐年增多施肥量。試驗結果表明,產100 kg鮮棗需氮1.5 kg、磷1 kg、鉀1.3 kg、土雜肥300 kg。根據這一指標和年產量,可推算出每年每株樹的施肥量。擴穴深翻施肥最好每年進行1次。如做不到每年施1次,至少2~3年施1次。隨著樹冠的擴大,樹穴也要相應擴大。樹冠停止擴大后,樹穴面積與樹冠投影面積相同時停止擴穴,基肥改為深40 cm放射狀溝施。
3.2 合理整形
整形修剪應本著均衡樹勢的原則進行,打開樹體光路,層次清除,立體結果,促發旺盛棗頭枝,擴大樹冠。可采用開心形或圓頭樹形,定干高度60~80 cm,全樹保留主枝3~5個,樹體高度控制在3 m以內,控制好行內骨干延長枝頭交叉幅度[5]。
3.3 搞好病蟲害防治
危害大馬牙棗樹的病蟲害主要有棗大球蚧、棗壁虱、棗粉蚧和紅蜘蛛等,對病蟲害防控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采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措施,做好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和藥效試驗,提高防治效果。
4 加強修剪效應
盡快促發旺盛棗頭是大馬牙棗速生、早實、豐產的關鍵。大馬牙棗具有主、副2種芽,副芽敏感易萌發生成二次枝和棗吊,是結果枝系,二次生長量不大,棗吊當年秋后落掉,二者與長樹擴冠關系不大,枝有主芽萌生棗頭是擴冠長樹的基礎。主芽遲鈍不易萌發,頂生主芽比側生主芽易萌發,但也只能向上單軸延伸,不能橫向擴大,只有側生主芽萌生的棗頭枝才能橫向生長擴大樹冠。但側生主芽特別遲鈍,不經強刺激不萌發,這是棗樹生長慢的主要根源。為了促使側生主芽萌發,采用修剪辦法,對主干、骨干延長枝進行短截、摘心,將需要萌生棗頭枝的側生主芽置于頂端優勢部位,促使充實、分化,提高萌發能力,迫使萌發棗頭枝,從而達到迅速擴冠的目的。
4.1 樹形選擇
由于大馬牙棗枝條直立、生長健壯,適宜采用開心形樹形,具有內膛光照好及主側枝上下、左右都可配置結果枝系的優點,是實現豐產優質的理想樹形。
4.2 修剪方法
4.2.1 定干。由于大馬牙棗側主芽不易萌發,頂生主芽易向上萌生棗頭枝單軸延伸,所以必須通過定干將頂生主芽剪掉,使需要發枝的側生主芽處于頂端優勢部位,萌發棗頭枝,使樹冠向橫向擴大。 定干高度一般為1.0~1.2 m,密植園定干矮些有利于長樹。當大馬牙棗苗超過定干高度時,栽后進行定干,達不到定干高度時,定植后當頂芽萌發長到定干高度時摘心定干。通過定干,將下部的二次枝進行深刻分化,做好萌發棗頭的充分準備,提高萌發能力。
4.2.2 骨干枝選留與處理。定干后第2年全樹選留平面角度分布均勻、生長健壯的4~5個棗頭重點培養成骨干枝,棗頭生長到70~80 cm時(6月下旬)摘心控長,充實摘心口下側生主芽,以利于下年發枝。摘心時要有目的地注意下年的萌生棗頭方位。棗頭角度開張到75°斜向外延伸。第3年在棗頭萌發前,疏除骨干枝摘心口下3個二次枝,促使摘心口下側生主芽萌發,萌發的棗頭枝第1個作為骨干枝的延長枝,第二、三枝培養成側枝,并于6月中、下旬分別在其生長至100、80 cm時進行摘心。以后每年根據空間大小繼續按上法繼續操作,4~5年即可培養成形,進入豐產期。
4.2.3 棗頭摘心。非骨干棗頭枝根據其生長位置、空間大小分別在5月的不同時期摘心。骨干棗頭在6月上中旬長到80 cm左右時摘心。棗頭摘心分為摘頂心和摘邊心。摘頂心雖可抑制頂端縱向生長,但又促生二次枝的橫向生長,把一個頂端中心分散成了幾個側生生長中心,同樣消耗大量養分。因此,只有既摘頂心又摘邊心,才能全面控制棗頭的縱、橫生長,增加棗頭的負載能力,二次枝摘心適期根據其生長長度而定,一般在生長到15節進行。
4.2.4 主干環剝。大馬牙棗棗頭摘心對抑制地上部生長、提高坐果率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作用與離摘心的距離呈負相關,離摘心口越遠作用越小。另外,除了地上生長中心還有地下根系生長中心,特別是地上棗頭摘心停長后更進一步加強了地下根系生長。根系的大量生長需要大量養分,這就把樹上營養拉向了下方,其規律呈負相關,離根越近的部位被拉運得越多,導致樹冠和主枝下部坐果差。為解決這一問題,在栽植5年以上,樹冠形成后,于5月下旬對主干進行環剝,環剝寬度0.5~1.0 cm,達到上平下斜、外寬里窄,深達木質部,但不傷木質部,然后將樹皮揭下,使地上部養分暫時不能下運,集中到地上部用于開花、結果,提高坐果率。
5 培養高效結果枝組
培養高效結果枝組是大馬牙棗早期豐產的先決條件,不同棗頭單位長度上的二次枝、棗股、棗吊的數量和質量不同,其結果能力也明顯不同。要想提高大馬牙棗的產量,應從培養棗吊、棗股、二次枝數量和質量入手,先從基部形成幾個棗吊,其上方形成1~2個半木質化的二次枝,中間形成幾個長而粗的永久性二次枝,頂端形成幾個短而細的二次枝,整個棗頭中間大、兩頭小,呈棗核狀。
5.1 棗頭及時摘心
試驗證明,對大馬牙棗棗頭摘心不但是提高成活率的有效措施,也是培養高效結果棗頭的良好方法。首先,通過摘頂心,促進二次枝延長生長,增加二次枝節位,從而增加棗股、棗吊的數量,擴大結果部位。摘邊心可促進二次枝加粗生長,使二次枝粗壯,促進棗股、棗吊的生長、發育,從而提高棗股、棗吊的質量,增加結果效能。再者,摘頂心后可促進摘心口下側生主芽的發育分化,降低二次枝的發枝部位,減少主軸光禿段。通過摘心培育成的棗頭,形狀由棗核狀變成圓柱狀,空軸段減少,在單位長度中二次枝、棗股、棗吊的數量增多、質量提高,結果能力顯著提高。
5.2 合理安排棗頭
有了好的棗頭,還要合理安排、科學布局才能得到理想結果。棗頭包括骨干枝棗頭和結果枝系棗頭,骨干枝棗頭通過合理整形、科學安排,結果枝系棗頭在各級骨干枝上根據空間大小、上下、左右,方位錯開,大小相間,合理布局。總的原則是枝間保持一定距離,互不影響,有利通風透光。在不影響光照的情況下,盡可能多地配置棗頭、大結果部位,才能提高產量。
6 參考文獻
[1] 劉國利,孫清榮,孫洪雁.大馬牙棗的引種表現及栽培技術[J].落葉果樹,2016(3):31-33.
[2] 王奎武,馮向彬.無棣縣棗業生產現狀及優化提升措施[J].煙臺果樹,2015(3):9-10.
[3] 阿布都卡迪爾·艾海提,吾斯曼·馬木提,古麗木·阿不拉.新疆干旱區駿棗豐產栽培技術研究[J].北方園藝,2008(4):44-45.
[4] 王春煥,周愛英,馬新麗.大棚冬棗栽培技術[J].陜西林業科技,2010(2):77-79.
[5] 岳鳳麗,姜桂傳.冬棗優質豐產栽培技術要點[J].天津農業科學,2004(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