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書芳



摘要 隨著小麥赤霉病發生北移,其在宿州市由偶發病害轉變為常發病害,給宿州市糧食生產安全帶來嚴重威脅。為有效解決防治期內對宿州市小麥赤霉病實施全面防治的問題,宿州市植檢植保站開展了應用植保無人機噴施藥劑的試驗示范。結果表明:植保無人機噴施藥劑防治赤霉病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同時大幅度提高了防治效率。
關鍵詞 植保無人機;小麥赤霉病;防效
中圖分類號 S435.121.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124-02
受氣候、耕作栽培制度等諸多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近年來宿州市農作物病蟲草鼠等生物災害呈現多發、頻發、重發的趨勢。隨著農村土地的流轉以及農村勞動力的減少,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控的要求越來越高,植保無人機的開發應用成為趨勢。為明確不同藥劑應用植保無人機在小麥田噴施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對作物的安全性影響,宿州市植檢植保站于2016年開展了多次示范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藥劑為35%戊唑·福美雙懸浮劑(南京南農農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48%氰烯菌酯·戊唑醇懸浮劑(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供試小麥品種為煙農5286、濟麥22。防治對象為小麥赤霉病。試驗使用植保機械:TXA-翔農616植保無人機,高壓霧化噴頭,噴嘴直徑1.5 mm,藥滴微粒直徑70~120 μm,可攜帶16 kg藥液,由安徽翔農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并作業。
1.2 示范試驗方法
本示范試驗共設2個點,分別為埇橋區西二鋪鄉林場、夾溝鎮夏劉寨村。2個試驗點栽培管理措施與當地農業生產相一致,符合試驗要求[1]。
1.2.1 埇橋區西二鋪鄉林場示范點。共設3個處理,分別為人工噴施(A1),用35%戊唑·福美雙懸浮劑1 500 mL/hm2,面積0.2 hm2,用水量450 L/hm2;無人機施藥(A2),用35%戊唑·福美雙懸浮劑1 500 mL/hm2,面積2 hm2,用水量15 L/hm2;以空白作對照(CK1)。處理A1、A2均添加四川蜀峰化工有限公司助劑激健,用量為225 mL/hm2 [2]。施藥時間為2016年4月22日,此時小麥正處于揚花期,共施藥1次。小麥品種為煙農5286。
1.2.2 埇橋區夾溝鎮夏劉寨村試驗點。設3個處理,分別為:無人機施藥(B1),用35%戊唑·福美雙懸浮劑1 500 mL/hm2;無人機施藥(B2),用48%氰烯菌酯·戊唑醇懸浮劑750 mL/hm2;以空白作對照(CK2)。共施藥2次,第1次為2016年4月19日(小麥揚花初期),7 d后(4月25日)第2次施藥[3]。以上各處理面積均為33.3 hm2,用水量均為12 L/hm2。小麥品種為濟麥22。
1.3 調查和測量方法
1.3.1 氣象資料。埇橋區西二鋪鄉林場試驗田施藥當天(2016年4月22日)天氣多云轉陰,溫度17.1~26.2 ℃,平均溫度20 ℃,相對濕度72%,施藥后2~3 d下小雨[4]。埇橋區夾溝鎮夏劉寨村試驗田第1次施藥當天(2016年4月19日)天氣多云轉小雨,溫度12.2~25.1 ℃,平均溫度19.3 ℃,相對濕度60%,東南風3.1級,施藥后6 h以后降雨;第2次施藥在4月25日,當日陰轉多云,溫度14.7~22.2 ℃,空氣濕度59%。4月中旬至5月中旬宿州市雨日較多,溫度較常年偏低,利于小麥赤霉病等中后期病害的發生。
1.3.2 調查方法、時間和次數。①調查時間和次數。于小麥赤霉病顯癥期田間調查小麥赤霉病發生情況,時間為5月16—17日。5月25日調查田間葉銹病、白粉病發生情況。小麥收獲前(5月30日)取樣測產。②調查方法。赤霉病防效調查:每處理區隨機取3點,每點0.5 m2,以枯穗面積占整個穗面積的百分率來分級,記錄各級病穗數和總穗數。分級標準:0級,全穗無病;1級,枯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1/4以下;3級,枯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1/4~1/2;5級,枯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1/2~3/4;7級,枯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3/4以上[5-6]。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如表1所示,試驗藥劑35%戊唑·福美雙懸浮劑和48%氰烯菌酯·戊唑醇懸浮劑應用植保無人機進行噴施,用水量僅12~15 L/hm2,對小麥赤霉病仍有較好的防效。在埇橋區西二鋪鄉林場示范試驗點,于小麥赤霉病顯癥期田間調查,發現處理A2的平均病穗率、病指均低于CK1,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別為72.67%和83.56%,防效略高于處理A1。在埇橋區夾溝鎮夏劉寨村試驗點,田間調查發現,處理B1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別為94.78%和93.58%;處理B2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別為92.02%和89.84%。防效均較為理想。
同時田間目測調查,發現藥劑處理區對小麥葉銹病具有較好的防效。小麥收獲前田間觀察發現,空白對照區較早出現早衰現象,而同期觀察,藥劑處理區小麥青枝蠟稈,生長正常。
2.2 不同處理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如表2所示,所有藥劑處理區產量均高于空白對照區,增產效果明顯,特別是2016年宿州市小麥赤霉病和葉銹病發生較為普遍,對產量影響較大,藥劑處理區增產率均在20%以上。
3 結論與討論
近年來,隨著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不斷減少,勢必推高了農業生產的用工成本,在病蟲害大面積暴發時,種植戶面臨雇工不足的困境。另外,農村土地流轉正在加速推進,家庭農場、種植大戶越來越多,對病蟲害防治的需求越來越大,傳統背負式噴霧器難以適應大面積、突發性病蟲害防治的需求。
在這種形勢下,先進高效的植保機械的推廣應用已經迫在眉睫。植保無人機是新型的高效植保機械,平均可防治1 334~2 001 m2/min,是一般機動噴霧器的20倍、手動噴霧器的40倍,防治效率高;在田頭地邊即可完成病蟲草害的防治工作,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保證了作業者的安全;在保證防治效果的同時,由于用水量少,基本可解決田間用水不方便的困難。2016年小麥抽穗揚花期,宿州市雨日較多,其他大型機械往往在雨后不能及時下田作業,而植保無人機可以很好地解決此問題。同時,與其他大型植保機械相比,還可以大大減輕對農作物的碾壓和損傷,具有一定優勢。2個試驗點結果表明,選擇合適的殺菌劑于小麥揚花初期用藥,應用植保無人機防治,間隔5~7 d連續施藥2次,可取得較好的防效,同時可大幅度提高防治效率,值得進一步示范推廣。
4 參考文獻
[1] 左剛.奇臺縣植保無人機防治現狀及發展前景[J].新疆農業科技,2016(5):37-38.
[2] 張興國.3WQF125-16型植保無人機施藥效果試驗[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6(6):30-31.
[3] 蔡祥凱.植保無人機成農業病蟲害防治新寵[N].山東科技報,2016-08-29(005).
[4] 商艷蘭.小麥主要害蟲發生規律與無人機施藥防治效果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6.
[5] 巴秀成,張路生,常慧紅,等.新型植保機械遙控無人機防治小麥蚜蟲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5(21):113-114.
[6] 蒙艷華,王志國.我國農用植保無人機的應用推廣探討[J].營銷界(農資與市場),2014(20):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