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會+黃顯艷+林成偉+楊全懷



摘要 2010—2016年對貴州省關嶺縣住宅、稻田和旱地3種生境鼠情監測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其種群組成及數量變化。結果表明:關嶺縣家棲鼠類和農田鼠類主要有5種,黃胸鼠、褐家鼠為住宅區和農田、旱地耕作區害鼠優勢種,分別占總鼠數的65.46%、28.75%和68.87%、27.55%,合計占總鼠數的94.21%和96.42%,是監測和防治的主要對象。住宅區混合鼠種7年平均捕獲率為3.57%,明顯高于農田、旱地耕作區(1.16%)。住宅區混合鼠種每年5—7月出現1個種群數量高峰,農田區混合鼠種每年7—9月出現1個種群數量高峰,每年5—7月為防治的關鍵時期。
關鍵詞 鼠種種類;種群組成;數量變化;貴州關嶺;2010—2016年
中圖分類號 S4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129-02
關嶺縣位于貴州省西南部,隸屬安順市,屬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重點扶持縣之一。全縣總面積1 468 km2,總人口38.6萬人。縣內最高海拔1 850 m,最低海拔370 m,大多數地區海拔為1 200~1 500 m,屬典型的喀斯特山區;氣候呈立體狀,有“一山四季、四季不同天”之景。常年農田鼠害發生面積達0.4 hm2左右,對當地農業生產造成了一定危害。關嶺縣是全國農區鼠情監測網點之一,也是貴州省農區鼠情重點監測縣。周顯明等[1]報道了關嶺縣1984—2009年鼠類種群及其變化規律。自2010年以來,繼續開展了農區鼠情監測工作,為進一步摸清近年來關嶺縣鼠種種類、種群組成和種群數量變化規律,筆者對貴州省關嶺縣2010—2016年住宅、稻田和旱地3種生境鼠情監測資料進行了分析研究,為鼠類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1 調查方法
1.1 調查時間與地點
調查時間為2010—2016年,歷時7年,共84個月。鼠情調查地點設在關嶺縣龍潭街道辦事處新龍潭村(原關嶺縣關索鎮大龍灘村),海拔高度1 083 m,面積52.2 hm2,房屋相對集中,有平房、瓦房和砂石墻,衛生條件中等[1]。主要種植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油菜以及葫蘆科、茄科、十字花科蔬菜等。
1.2 調查方法
采用夾夜法,每月5—15日對住宅、稻田和旱地3種生境類型各調查1次,調查工具使用7 cm×17 cm木板夾,用花生仁或葵花作餌料,晚放晨收,每月各生境類型地置木板夾200個以上[2]。住宅區以房間為單位,15 m2以下房間置木板夾1個,15 m2以上每增加10 m2增加鼠夾1個,置夾重點位置是墻角、房前屋后、畜禽欄(圈)、糧倉、廚房及鼠類經常活動的地方,農田區采用直線或曲線排列,夾距5 m,行距50 m,特殊地形可調整夾距,置夾重點是田埂、地埂、土坎、溝渠、路旁及鼠類經常活動的地方[3]。對每月捕獲的鼠類標本進行編號、種類鑒定、解剖觀測等,并記錄相關數據[4-5]。
2 結果與分析
2.1 鼠種種類及組成
由表1可知,2010—2016年在住宅、稻田和旱地共置夾46 340個,捕獲鼠類916只,平均捕獲率為1.98%。經分類鑒定,鼠種種類有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黃胸鼠(Rattus tanezumi)、小家鼠(Mus musculus)、錫金小家鼠(Mus pahari)、白腹鼠(Niviventer coxingi)5種。其中,住宅區捕獲鼠類553只,以黃胸鼠、褐家鼠為優勢種,分別占捕鼠總數的65.46%和28.75%,合計占捕鼠總數的94.21%;小家鼠為常見鼠種,占捕鼠總數的5.79%。農田區(稻田和旱地)捕獲鼠類363只,仍以黃胸鼠、褐家鼠為優勢種,分別占捕鼠總數的68.87%、27.55%,合計占捕鼠總數的96.42%;小家鼠為常見鼠種,占捕鼠總數的2.20%;錫金小家鼠和白腹鼠屬于稀有鼠種,分別占捕鼠總數的0.83%和0.55%。從年度間鼠種組成來看,鼠種組成基本穩定,住宅區、農田區均以黃胸鼠和褐家鼠占絕對優勢。
2.2 種群數量變化
2.2.1 住宅區種群數量變化。對2010—2016年監測資料分析表明,住宅區混合鼠種平均捕獲率為3.00%~4.33%,總平均捕獲率為3.57%(表2),最高年的平均捕獲率是最低年捕獲率的1.44倍。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年度間種群數量差異不顯著[F=2.00
2.2.2 農田區種群數量變化。對2010—2016年監測資料分析表明,農田區混合鼠種平均捕獲率為0.93%~1.65%,總平均捕獲率為1.16%(表2),最高年的平均捕獲率是最低年捕獲率的1.77倍。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年度間種群數量差異不顯著[F=1.07
3 結論與討論
關嶺縣農區鼠類有5種,其中,家棲鼠類有3種,農田區鼠類有5種。在住宅區和農田區,黃胸鼠、褐家鼠分別占總鼠數的65.46%、28.75%和68.87%、27.55%,合計占總鼠數的94.21%和96.42%,說明黃胸鼠和褐家鼠是住宅區和農田區的主要優勢鼠種。周顯明等[1]對貴州省關嶺縣1984—2009年監測數據分析研究表明,關嶺縣農區鼠種有7種,而在近年來的鼠情監測中,未捕獲到大足鼠、黃毛鼠、針毛鼠,可能是由于近年來這些鼠種種群數量過于稀少。
關嶺縣住宅區混合鼠種平均捕獲率為3.57%,是農田區混合鼠種平均捕獲率(1.16%)的3.08倍,說明住宅區鼠類數量明顯高于農田區。因此,鼠類防治重點應在住宅區。與當地1984—2009年住宅區混合鼠種平均捕獲率(12.70%)、農田區混合鼠種平均捕獲率(2.76%)[1]比較,鼠類種群數量明顯下降,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生態環境的改善,特別是近年來關嶺縣實施財政一事一議村組路、串戶路硬化、庭院整治、危房改造和坡改梯工程等項目,不同程度地破壞了鼠類的適生環境;二是大面積推廣使用高效低毒殺鼠劑和毒餌站滅鼠技術,成效顯著。2010—2016年關嶺縣農田區優勢種黃胸鼠平均捕獲率為0.81%,與2005—2012年平均捕獲率1.09%[2]差異不顯著。
關嶺縣全年住宅區混合種群數量高峰期在5—7月,農田區混合種群數量高峰期在7—9月。7—9月是關嶺縣近秋收時節,田間食物豐富,可能部分害鼠有遷徙習性,從住宅區遷到田間尋找食物,導致農田區出現種群數量增加的現象。因此,關嶺縣每年5—7月開展統一滅鼠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參考文獻
[1] 周顯明,潘會,弋智勇,等.1984—2009年貴州關嶺縣鼠類種群及其變化規律[J].貴州農業科學,2010,38(3):114-117.
[2] 潘會,周顯明,楊全懷,等.關嶺縣黃胸鼠種群數量及繁殖特征變化規律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3(7):276-277.
[3] 韋應敏,留青,楊德輝,等.1994—2015年安龍縣農區鼠類組成及種群數量變化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6(12):134-135.
[4] 文炳智,樊江順,文家明,等.雷山縣1985—2011年農區鼠類分布與發生規律[J].貴州農業科學,2012(3):124-126.
[5] 龍貴興,羅文忠,劉瓊華.大方縣農區鼠類種群組成及種群數量預測[J].貴州農業科學,2009(6):102-105.
[6] 張廣文.北京農區和林區鼠類區系及生態分布的初步研究[J].華北農學報,1988(3):77-82.
[7] 楊再學,雷邦海,金星,等.凱里市黑腹絨鼠種群數量變動規律[J].中國農學通報,2013(36):378-381.
[8] 楊再學,金星,劉晉,等.貴州省1984—2010年農區鼠情監測結果分析[J].農學學報,2011(9):11-17.
[9] 李宏俊,張知彬,王玉山,等.東靈山地區嚙齒動物群落組成及優勢種群的季節變動[J].獸類學報,2004(3):21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