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剛
摘要 本文就黑龍江省油菜潛在病害——油菜白斑病、油菜瓜果腐霉病、油菜白粉病等病害的癥狀特點、發病因素、防治方法等進行詳細闡述,以提高油菜潛在病害的防治效果。
關鍵詞 油菜白斑病;油菜瓜果腐霉病;油菜白粉病;病原;發病因素;防治方法;黑龍江省
中圖分類號 S4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131-01
Symptoms and Control of Potential Diseases of Rap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EN Ming-gang
(Luobei Count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Luobei Heilongjiang 1542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symptoms,pathogenic factors,and control methods of rape potential diseases such as rape leukoderma,rape pythium aphanidermatum disease,rape powdery mildew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ere expounded in detail,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ntrol effect of rape potential diseases.
Key words rape leukoderma;rape pythium aphanidermatum disease;rape powdery mildew;pathogen;pathogenic factor;control method;Heilongjiang Province
近年來,隨著黑龍江省油菜種植面積逐步擴大,油菜種子異地調運量增加,再加上氣候環境變化,已經引起了油菜田潛在病害出現。現介紹油菜潛在病害的癥狀特點、病原菌類型、發病因素以及防治方法等,以期為油菜種植提供參考。
1 油菜白斑病
1.1 病原
芥假小尾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1.2 癥狀
油菜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老葉上病斑較多。發病初期,葉上出現黃白色或灰褐色小病斑,呈圓形,后逐漸擴大為近圓形或圓形大斑,邊緣帶綠色,中央灰白色至黃白色,病部稍凹陷變薄,易破裂,濕度大時淺灰色霉狀物出現在病斑背面,病斑直徑0.3~1.0 mm,有時有輪紋[1-2]。嚴重時病斑相互聯合形成大斑,致葉片枯死。
1.3 發病因素
主要以菌絲或菌絲塊附著在病葉上或以分生孢子粘附在種子上越冬[1,3-4]。第2年產生分生孢子傳播到油菜葉片上,該分生孢子主要借雨水飛濺進行傳播。孢子發芽后從氣孔侵入,導致初侵染。病斑形成后又可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多次再侵染[1-2,5-6],該分生孢子借風雨進行傳播。經過再侵染,病害擴展開來,連續降雨可促進病害流行。在北方油菜區,本病盛發于8—10月。
1.4 防治方法
1.4.1 農業防治。一是選用抗病品種,減少病害發生幾率;二是平整土地,減少田間積水[7-10];三是適期播種,增施基肥,中熟品種以適期早播為宜[3-5];四是與非十字花科作物輪作3年以上。
1.4.2 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噴灑40%多·硫懸浮劑,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11-12],或50%混殺硫懸浮劑600倍液,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地區要改用65%甲霉威或50%多·霉威(多菌靈加萬霉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兌好的藥液750~900 L/hm2,隔15 d左右噴1次,共防治2~3次[6-7]。
2 油菜瓜果腐霉病
2.1 病原
瓜果腐霉,屬于鞭毛菌亞門真菌[12-14]。
2.2 癥狀
發病油菜苗,有水漬狀斑在莖基部近地面處產生,后縊縮折倒,濕度大時白色棉絮狀物(病菌菌絲、孢囊梗和孢子囊)出現在病部或土表層[15-16]。
2.3 發病因素
病菌以卵孢子在12~18 cm表土層越冬,并能長期存活在土中[1,8-9]。翌年春,條件適宜時萌發產生孢子囊,對寄主進行侵入,侵入形式是游動孢子或直接長出芽管。除此之外,在土中營腐生生活的菌絲也可產生孢子囊[1-2],侵染幼苗,以游動孢子作為侵入形式,最終導致幼苗猝倒。田間的再侵染主要靠病苗上產出孢子囊及游動孢子[1],這些孢子囊及游動孢子常貼近地面的根莖上進行傳播危害。其傳播途徑是灌溉水或雨水濺附[10-11]。
該病主要在幼苗長出1~2片葉之前發生。當幼苗子葉養分基本用完,新根尚未扎實前是感病期[12-13]。此時,真葉未抽出,碳水化合物不能迅速增加,抗病力弱,遇有雨、雪等連陰天或寒流侵襲[1-2],地溫低,光合作用弱,幼苗呼吸作用增強,消耗加大,致幼莖細胞伸長,細胞壁變薄病菌乘機侵入[14-16]。
2.4 防治方法
2.4.1 農業防治。一是選用江鹽1號、隴油2號、蓉油3號、豫油2號等耐低溫、抗寒性強的品種。二是合理密植,及時排水、排漬,降低田間濕度,防止濕氣滯留。
2.4.2 化學防治。一是種子處理。可用40%拌種雙粉劑按照種子重量0.2%的用量進行拌種或土壤處理。二是藥劑防治。必要時可噴灑3.2%惡甲水劑300倍液,或惡霉靈精品4 0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劑400倍液,噴兌好的藥液2~3 L/m2。
3 油菜白粉病
3.1 病原
十字花科白粉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3.2 癥狀
該病主要危害葉片、莖,有白色粉斑產生,呈近圓形放射狀,葉的兩面生有菌絲體,展生后整個葉面鋪滿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發病輕者病變不明顯,發病重的葉片褪綠黃化早枯[16]。
3.3 發病因素
主要以閉囊殼在病殘體上越冬,成為次年該病初侵染源。條件適宜時釋放子囊孢子,借風雨傳播。發病后,病部又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多次重復侵染[2],致病害流行。時晴時雨,高溫、高濕交替有利該病侵染和病情擴展,發病重。雨量少的干旱年份易發病。
3.4 防治方法
3.4.1 農業防治。一是選用新油8號、9號抗病品種。二是采用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
3.4.2 化學防治。針對不同品種的油菜科學選擇藥劑。有些油菜品種對銅制劑敏感,應嚴格控制藥量。一般情況下,在發病初期,可噴灑40%福星乳油8 000~10 000倍液,或12%綠乳銅乳油500倍液[1-2],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或2%武夷菌素(Bo-10)水劑2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600倍液進行防治。
4 參考文獻
[1] 大白菜常見七大病害[EB/OL].[2016-11-10].http://new.nongyao001.com/show.php?itemid=47747.
[2] 油菜主要病害[EB/OL].[2016-11-10].http://www.farmers.org.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45978.
[3] 曹滌環.易被忽視的三種油菜病害的防治[J].農藥市場信息,2016(26):61-62.
[4] 劉志楊.渝西地區油菜病害發生與防治現狀研究[J].農技服務,2016(3):143.
[5] 韓桂蓮,韓德強.循化縣油菜主要病害的發生及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6(3):158.
[6] 許成枝.油菜2種葉部病害的識別與防治[J].農業災害研究,2015(4):15-17.
[7] 代衛民,張亞軍,王少佳,等.油菜病害要早防[J].河南農業,2015(3):32-33.
[8] 薛漢軍.油菜病害的發生及防治技術[J].陜西農業科學,2014(6):119-120.
[9] 張清華.油菜內生真菌的多樣性及生防潛力評估[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4.
[10] 丁和明.油菜主要病害的發生及防治技術[J].植物醫生,2014(2):18-19.
[11] 李明霞.油菜主要病害防治研究進展[J].農藥研究與應用,2011(2):4-7.
[12] 黃華磊,石有明,周燕,等.重慶市油菜病害發生與防治現狀研究[J].南方農業,2010(1):75-77.
[13] 王寧惠.青海省油菜主要病害及防治[J].青海農林科技,2009(2):85-86.
[14] 成必成.無公害油菜病蟲害防治專家系統構建[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05.
[15] 陳桂華.油菜病害的發生與防治[J].農藥,1996(9):6-7.
[16] 李麗麗.世界油菜病害研究概述[J].中國油料,1994(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