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英
摘要 介紹連云港市贛榆區小麥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特點與防治方法,以期為提高小麥產量和增加經濟效益提供參考。
關鍵詞 小麥;病蟲草害;發生特點;防治方法;江蘇連云港;贛榆區
中圖分類號 S435.1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134-02
小麥是連云港市贛榆區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3.7萬hm2。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小麥生產向高產、優質、高效方向發展,但小麥病蟲草害的發生給小麥高產穩產造成直接影響。現將贛榆區小麥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以供種植戶參考。
1 病害
1.1 赤霉病
1.1.1 發生特點。赤霉病屬典型的氣候型病害,其流行程度主要取決于小麥抽穗、揚花期的天氣情況及小麥生育進程和品種抗性。每年贛榆區山區小麥揚花早,錯過降雨期,沒有發生赤霉病;其他區域由于預測預報及時、宣傳力度加大、省小麥“一噴三防”政策好、防治措施得力,統防統治面積加大;加上全區大面積種植煙農19(種植面積占75%以上),故全區小麥赤霉病發生較輕。
1.1.2 防治方法。堅持“預防為主,藥肥混噴”的防治策略。贛榆區小麥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將陸續進入抽穗揚花期,是用藥防治的最佳時期。“適期防治,見花噴藥”,首次施藥應掌握在小麥揚花初期,第1次用藥防治后,間隔5 d(盛花期)再用藥防治1次。堅持用藥2次,如施藥后6 h內遇雨要重噴[1]。使用50%多· 酮1 875~2 250 g/hm2(或42%咪鮮甲硫靈可濕性粉劑1 200 g/hm2)+興安利素葉面肥750 g/hm2,兌水600~750 kg/hm2均勻噴霧或兌水300 kg/hm2彌霧防治。
1.2 紋枯病
1.2.1 發生特點。小麥紋枯病是一種土傳病害。主要以菌核或菌絲在土壤、病殘體中越冬、越夏,是主要的侵染來源。小麥播種以后,發芽時若受到病菌侵染,輕則芽鞘變褐,重則腐爛枯死。小麥拔節期是紋枯病侵染高峰期,小麥孕穗抽穗期是病情快速發展期;揚花灌漿期是危害高峰期,這時病斑擴大,相互連成一片,形成典型的云紋狀花斑,后期侵入莖稈造成爛莖,形成枯白穗,結實少,籽粒秕瘦[2]。在贛榆區播種過早、群體密度大、氮肥偏多、麥苗徒長地塊發生重;春季低溫、多雨潮濕和麥苗受凍害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危害。
1.2.2 防治方法。預防小麥紋枯病主要以加強栽培管理和選用抗病品種為基礎,在發病重的地塊及時進行藥劑防治。以加強栽培管理、選用抗病品種為基礎,同時采取藥劑拌種和噴藥防治。①藥劑拌種。選用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30 mL兌水100~150 mL,拌麥種10~15 kg;或6%戊唑醇(立克秀)種衣劑10 mL加300 mL水拌25 kg麥種,攪拌均勻堆悶3~5 h,晾干后播種。也可用專用種衣劑拌種。②噴藥防治。在春季小麥返青后,對于發病比較重的地塊,當麥田平均病株率達到15%時,開始第1次用藥防治。要強調噴勻噴透,藥液盡量噴灑到麥苗基部病斑上。用12.5%烯唑醇225~450 g/hm2+50%多菌靈1 200~1 500 g/hm2,或20%三唑酮750 mL/hm2+50%多菌靈1 200~1 500 g/hm2,或5%井岡霉素1 500~2 250 g/hm2,兌水675~750 kg/hm2,噴霧防治。
1.3 白粉病
1.3.1 發生特點。該病從幼苗期到成株期均可發病,小麥葉片為主要危害部位,嚴重時可危及葉莖、葉鞘。以稻茬麥為主,見病早,中后期發展快,后期局部田塊發病較重。贛榆區在3月上中旬開始點片發生,4月下旬至5月上旬進入流行盛期。發病部位首先在底部葉片,然后升至上部葉片和旗葉甚至穗部。在群體密度較大、品種抗性差、小麥播種較遲的田塊發病重[3]。
1.3.2 防治方法。達標田塊的小麥白粉病病株率達10%~20%或病葉率達5%~10%。防治白粉病,可選用20%三唑酮乳油900~1 200 mL/hm2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 200~1 500 g/hm2。對白粉病、蚜蟲混發田塊,可用以上藥劑加上25%吡呀酮懸浮劑300 mL/hm2或20%烯啶蟲胺水劑375 mL/hm2防治。
2 蟲害
2.1 麥蚜蟲
2.1.1 發生特點。麥蚜是贛榆區麥區主要害蟲之一,主要種類是麥長管蚜和麥二叉蚜。小麥從苗期到穗期都可受害,以穗期受害對產量的影響最大。麥長管蚜主要危害穗部,苗期蚜量少,以成若蚜在麥苗基部越冬;春暖后向上移動,小麥返青至乳熟期種群數量最大,擴散到上部葉片危害,最喜在嫩穗上吸食,故也稱為穗蚜[4]。麥二叉蚜常在麥類葉片正、反兩面或莖部葉鞘內吸食汁液,致麥苗黃枯或伏地不能拔節,嚴重的麥株不能正常抽穗,直接影響產量。
2.1.2 防治方法。重點是小麥穗期防治。防治指標:苗期平均每株有蚜4~5頭;揚花至灌漿初期有蚜穗率10%左右或百株蚜量超過500頭。用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375 g/hm2或20%烯啶蟲胺可溶性水劑375~450 mL/hm2或+興安利素葉面肥750 g/hm2,有粘蟲的田塊另加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200~1 500 mL/hm2,兌水600~750 kg/hm2均勻噴霧或兌水300 kg/hm2彌霧防治。
2.2 麥蜘蛛
2.2.1 發生特點。麥蜘蛛在贛榆區主要有麥園蜘蛛和麥長腿蜘蛛,山區旱查麥以麥長腿蜘蛛為主,中午活動強,早、晚活動少;在稻麥輪作區以麥園蜘蛛為主,多在早晚出來活動。中午活動少,一般在4月上中旬危害重,4月中旬后隨溫度升高,蟲量減少。
2.2.2 防治方法。每33.3 cm長麥壟有蟲200頭,上部葉片10%以上有被害斑點時進行防治。用1.8%阿維菌素乳油300 mL/hm2,或25%達螨酮乳油600 mL/hm2防治。
3 雜草
3.1 發生特點
稻茬麥以看麥娘、日本看麥娘、硬草、罔草、多花黑麥草等禾本科雜草為主;旱茬麥以豬殃殃、牛繁縷、薺菜、播娘蒿、野老鸛、泥胡菜、大巢菜等闊葉類雜草為主。
3.2 防治方法
麥田化學除草分為麥田冬前化學除草和春季麥田雜草化除2個時期。
3.2.1 麥田冬前化學除草。①農業措施。抓好秋播種子關,狠抓麥種精選工作;提高耕種水平,優化農田生態,促進小麥壯苗早發,發揮以苗壓草,以苗控草的作用[5]。②化學防治。以看麥娘、硬草、罔草等禾本科雜草為主的麥田,用50 g/L大能唑啉草酯·炔草酸900~1 200 mL/hm2兌水600 kg/hm2于雜草齊苗后均勻噴霧,或用50%異丙隆可濕性粉劑2 250 g/hm2,兌水600 kg/hm2于雜草一葉一心期均勻噴霧,或用6.9%精惡唑禾草靈(驃馬)水乳劑1 350~1 650 mL/hm2于冬前雜草齊苗后兌水600 kg/hm2均勻噴霧。以薺菜、播娘蒿、麥家公、豬殃殃、婆婆納、野老鸛等闊葉類雜草為主的麥田,用36%唑草·苯磺隆(奔騰)可濕性粉劑75.0~112.5 g/hm2于冬前雜草出齊后兌水450~600 kg/hm2均勻噴霧,或使用氯氟吡氧乙酸與2-甲-4-氯混配或苯達松與2-甲-4-氯混配防治。雜草混生田塊,可按以上方法分2次進行。于秋播前后防除禾本科雜草,初冬或早春再防除闊葉雜草,或將以上有關藥劑進行混配使用,達到一次性防除2類雜草的效果。
3.2.2 春季麥田雜草化除。2月下旬至3月初日平均氣溫穩定在5 ℃以上用藥。小麥拔節后要慎重用藥,以防出現藥害。以看麥娘、日本看麥娘、硬草、罔草、野燕麥等為主的麥田,用6.9%精惡唑禾草靈1 500~1 800 mL/hm2或15%炔草酯(麥極)可濕性粉劑450 g/hm2,兌水750 kg/hm2噴霧。以澤漆、豬殃殃、野老鸛等闊葉類雜草為主的麥田,用20%氟氯吡氧乙酸(使它隆)750 mL/hm2或36%唑草·苯磺隆(奔騰)可濕性粉劑112.5~150.0 g/hm2,兌水750 kg/hm2噴霧。對于單雙子葉混生田塊,可用精惡唑禾草靈+氟氯吡氧乙酸防除。
4 參考文獻
[1] 牛秀芹,馬會利.河北省小麥病蟲草害發生特點及綜合治理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5(5):147-148.
[2] 蔣山,孫友武,高礦.小麥病蟲草害全程防控技術示范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5(3):114-115.
[3] 吳風香.小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J].北京農業,2014(27):105.
[4] 陳萬權.小麥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體系[J].植物保護,2013(5):16-24.
[5] 陸化森,陸松靜.秋播期間小麥病蟲草害綜防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7(2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