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勝春
摘 要:泗州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在傳承發展方面雖取得一定成績,但遭遇到舉步維艱的瓶頸。文章剖析了泗州戲面臨的難題,嘗試從全面振興、人才培育、劇本創作三個方面提出解決辦法,使傳承發展泗州戲工作柳暗花明、再上新臺階。
關鍵詞:傳承發展;路在腳下;改革進??;煥發活力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5-0236-02
泗州戲,主要流行于安徽北部及蘇北、魯南等地區,與徽劇、廬劇、黃梅戲并稱為安徽四大地方劇種。泗州戲與山東、江蘇的柳琴戲、淮海戲有著一定血緣關系,被群眾譽為“有拉魂的魅力”,所以又名“拉魂腔”。兩百多年來,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泗州戲以其南北交融的風格,婉轉動聽的唱腔,把明快爽朗、細膩柔情的文化底蘊融化在淮河流域人民的血液里。經過滄海桑田的積淀,泗州戲已經成為淮河人與自然抗爭的藝術寄托,成為淮河文化的一面旗幟,成為淮河岸邊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厚土上的藝術奇葩。
建國以來,以安徽省蚌埠市為中心的淮河流域泗州戲傳人,在淮河文化的養育下,把傳承、發展泗州戲做為自己責無旁貸的責任。幾代泗州戲演職員兢兢業業,以無私奉獻的精神唱響泗州戲,唱紅泗州戲,為泗州戲的傳承發展做出了突出成就:
上世紀50年代,安徽省泗州戲劇院(原名蚌埠市泗州戲劇團)老藝人李寶琴、霍桂霞等人三進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獲得了肯定與贊譽。
60年代,在安徽省文化廳的安排下,泗州戲藝人們來到皖南蕪湖、安慶、馬鞍山、銅陵等地巡回演出,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泗州戲與黃梅戲一起被譽為“南黃北泗”;
近年來,安徽省泗州戲劇院抓住歷史發展機遇,為發展泗州戲、擴大泗州戲知名度和影響力作出新的貢獻。他們排演的《還?!?、《殺狗勸妻》、《游宮》、《人鬼情》、《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拾棉花》、《昭君出塞》、《板車女孩》等泗州戲劇目,先后在省內外各項大賽中獲得大獎,其中一些劇目還在中央電視臺文藝頻道、戲曲頻道播出;2012年,泗州戲清唱劇《摸花轎》走進北京,登上我國最高藝術殿堂——國家大劇院的舞臺;2015年,泗州戲《一罐黃金》、《綠皮火車》作為精品劇目參加安徽省惠民工程演出;今年9月,《綠皮火車》將參加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少數民族戲曲匯演。此外,安徽省泗州戲劇院的作品還遠赴匈牙利、塞爾維亞、土耳其、泰國、希臘、馬耳他等國及香港、澳門地區進行演出,受到了國內外觀眾的廣泛歡迎。
在泗州戲傳承發展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一個互聯網飛速發展、信息爆炸、娛樂多元化的新時代已悄然來到人們面前。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改革開放步伐加快,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隨著電視機、互聯網的逐步普及,人們的生活、尤其是文化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人們的娛樂工具是手機、ipad、電腦及電視,津津樂道的是美劇、韓劇、宮廷劇及真人秀,而傳統戲曲則受到了空前冷遇甚至無視。泗州戲和戲曲國內其它劇種一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遭遇到一些令人舉步維艱的難題。
1 傳承、振興泗州戲的難題
1.1 地方戲曲重要性逐漸被忽視、被淡化
地方戲曲(包括泗州戲)具有悠久歷史、獨特魅力和深厚群眾基礎,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對于傳統文化藝術薪火相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來,出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蚌埠市委市政府對淮河流域地方戲曲——泗州戲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然而,在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其他文化消費方式的擠壓下,欣賞泗州戲的觀眾群越來越呈現老齡化、農村化,泗州戲的社會關注度、特別是在中青年人中的關注度逐年成下降態勢。毫不夸張地說,目前泗州戲的影響力正在逐年萎縮,泗州戲作為淮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傳承發展的重要性已經被忽視、被淡化。如何使泗州戲的傳承發展與時俱進,如何使泗州戲排除干擾、繼續成為老少咸宜的文化大餐和城市人口的精神食糧,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棘手難題。
1.2 專業人才老化、流失、斷層現象嚴重
泗州戲重要性逐漸被忽視、被淡化,其導致的重要后果是泗州戲專業劇團的生存環境與生存狀態不斷下滑,其中泗州戲專業人才逐漸老化、外流,人才斷層問題尤為嚴重,已經成為泗州戲傳承發展的瓶頸。
以安徽省泗州戲劇院為例。近年來,安徽省泗州戲劇院(以下簡稱劇院)原有業務能力較強、名氣較響的老藝人陸續逝世、退休,新一代領軍人物的接班速度明顯滯后。目前劇院演員挑大梁的骨干力量多已40多歲,其中有一些還超過了50歲。由于種種原因,骨干中還有一些人離開劇院外流。現在劇院要排演新戲,生旦凈末丑幾乎行行缺人。有時一場戲連A角都難以湊齊,經常出現有戲無人演的現象。劇院樂隊現只有11人,且年齡均偏大,五、六年后他們將陸續退休,到時劇院將面臨樂隊后繼無人的窘境。此外,劇院專業創作人員的配備也不合理,除了必須上臺的演員、琴師外,幾乎沒有專職導演、編劇、作曲等其他主創人員。
人才匱乏、斷層問題,日益困擾著安徽省泗州戲劇院。再加上劇院基礎設施陳舊,設備老化,一直沒有正規的演出場所和舞臺,音響、燈光、樂器、服裝等在長年流動演出中消耗較大等問題,劇院怎樣生存問題已經活生生地擺在面前。在這種情況下,劇院自然沒有精力用于傳承發展泗州戲,長此以往,傳承發展泗州戲成為紙上談兵絕非危言聳聽。
1.3 劇本創作數量偏少、質量難以保證
戲曲(包括泗州戲)的傳承發展離不開戲曲劇本的創作。沒有好的劇本、成熟的劇本,戲曲表演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不要說導演、演員、作曲等人無法進行二度創作,甚至連戲曲的生存都失去了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泗州戲的劇本創作也遇到了較大的難題,一是專業的編劇難求,二是成熟的泗州戲劇本難求。以安徽省泗州戲劇院為例。劇院當前沒有專職的劇本創作人才,蚌埠地區的業余創作群體中也是愿意觸“電”(電影、電視)寫作的多,愿意寫泗州戲劇本的少之又少。即使有個別愿意從事泗州戲劇本創作的業余作者,由于創作能力等各方面因素所限,寫出的劇本能夠排演的幾乎沒有;劇院目前正在演出的劇目里,大部分是《拾棉花》、《昭君出塞》、《殺狗勸妻》、《游宮》、《人鬼情》等傳統劇目,像近年來花大力氣聘請有關專家創作的《一罐黃金》、《板車女孩》等現代劇實屬鳳毛麟角,可遇不可求。
1.4 非遺保護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
泗州戲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淮河文化發展的歷史見證與珍貴資源,是淮河兒女智慧與文明的結晶。做好保護、傳承、發展泗州戲工作,是所有泗州戲工作者與愛好者責無旁貸的歷史職責。
然而,由于主客觀因素限制,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泗州戲的保護工作目前開展的既無深度、也無廣度,遠遠沒有達到要求。安徽省泗州戲劇院現有省級非遺傳承人五名、市級非遺傳承人十幾名,是一支保護傳承泗州戲的重要力量。但因為這些傳承人平時工作任務較重,難以抽出時間,再加上經費等因素所限,他們對非遺保護的研究與實踐做的還很不夠。此外,保護、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泗州戲的重要工作之一,是讓泗州戲走進中小學、走進高校,對青少年與大學生進行泗州戲知識的傳播,這一點實事求是地說現在做得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面對以上難題,泗州戲傳人和愛好者難免有些憂心忡忡:新形勢下,泗州戲會不會繼續淡出人們的生活甚至走向消亡,怎樣傳承發展泗州戲,振興泗州戲的路在何方?
困境往往能激發人們的斗志,磨礪人們的意志,傳承發展泗州戲的憂患意識往往能催生出改革進取的奮進意識。只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社會各界合唱一臺改革大戲,泗州戲的傳承發展必然會在新形勢下重新煥發活力,取得新的成績。
2 承、振興泗州戲的思路
魯迅先生有一句名言:“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鄉》)”。傳承發展泗州戲、振興泗州戲的路,其實就在我們腳下:
2.1 全面實施“泗州戲振興工程”
當前,如果地方黨委、政府能夠積極關注泗州戲傳承發展的瓶頸,果斷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實施“泗州戲振興工程”,充分發揮黨委政府的主導作用,對癥下藥發文部署,協調各有關部門,把關心和支持泗州戲傳承發展納入工作議程,制定近期和中、遠期規劃,建立、完善有關經濟扶持、社會保障、人才引進和培養政策,就能推動傳承發展泗州戲藝術事業的全面振興。
“泗州戲振興工程”應該包括讓泗州戲占領主流媒體,在報紙、廣播電視臺等媒體上加大普及泗州戲知識、推介泗州戲演出劇目;定期或不定期舉辦業余泗州戲展演和比賽,增強泗州戲在群眾中的影響力;對扎根舞臺、德藝雙馨的泗州戲藝術家及民間藝人給予精神和物質表彰;讓泗州戲走進中小學和高等院校,在有條件的學校里設立泗州戲傳習所,培育大批青少年泗州戲戲迷;把營造重視非遺保護、支持泗州戲傳承發展的良好環境成為共識等重點內容。
2.2 積極引進、培養泗州戲后備人才
對泗州戲后備人才斷層問題給予足夠重視,從專業、業余兩方面解決這一燃眉之急:
專業——從指標、經費方面為安徽省泗州戲劇院松綁,讓他們通過公開考試,立即招收一批11——13歲、有志于泗州戲事業的小演員、小樂隊演奏員入院,然后委托專業藝術院校對這批小演員進行3——4年的泗州戲專業和文化課培訓,待學業有成后進入劇院工作。這項工作落實后,不但可以解決專業泗州戲劇院人才斷檔的問題,而且可為整個淮河流域泗州戲傳承發展工作的可持續進行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業余——通過深入細致的摸底調研工作,了解淮河流域、特別是蚌埠地區業余泗州戲劇團及其他民間泗州戲社團的人員構成、生存情況,出臺有關政策,對他們、特別是其中的年輕藝人進行有的放矢地幫扶,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解決在財政、人才、設備等方面的具體困難。并適時舉辦業余泗州戲匯演或比賽,鼓勵、調動民間泗州戲演藝人員傳承發展泗州戲藝術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3 創作一批較高藝術水準的泗州戲演出劇本
劇本在戲曲演出中的地位不言而喻。201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在要求實施地方戲曲振興工程中就具體談到了對戲曲劇本創作的支持。
劇本創作首先要有編劇,目前在專職編劇缺乏的情況下,必須充分調動業余編劇的創作積極性。筆者認為,從傳承發展泗州戲的大局出發,業余編劇的來源不能只局限于專業劇團甚至文化系統內,而應該在全社會以優惠政策吸引具有編寫劇本特長的人才,充分調動他們從事泗州戲劇本創作的積極性。如果他們創作出了具有較好演出基礎的作品,哪怕存在著一些明顯局限,都應該給與充分肯定,在精神、物質方面對他們給予鼓勵,同時幫助他們積極修改,創造條件讓他們熟悉生活,熟悉泗州戲,熟悉舞臺規律。有條件的情況下,可舉辦研討會等交流學習活動,讓業余編劇同專業劇團、觀眾對接、交流,有的放矢地進行創作。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創作出成熟的泗州戲劇本。
應該在劇本創作中強調“劇本整理、劇本改編與劇本新編”三條路同步發展,即在抓住新編劇本不放的同時,注重在經典劇目或者比較成熟的優秀演出劇目中,整理出“留其精華,去其糟粕,人物形象更加豐富多彩,主體思想得以升華,整出戲更有看點”的作品;和“根據傳統老戲或外國好的劇本改編創作,以及根據小說、、影視作品、話劇等作品改編創作”的作品?!靶戮?、整理、改編”三者并進,是緩解、解決劇本荒的重要方法。
筆者相信,盡管泗州戲的傳承發展遭遇到瓶頸,但只要站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給予足夠重視,在全員努力振興、突出人才培育、鼓勵劇本創作等方面狠下功夫,泗州戲這門古老的戲曲藝術,一定會再度綻放,成為藝術百花園中人們喜愛的一朵奇葩。
參考文獻
[1]周漢萍,王華宇,陳曦.留住我們的文化基因——關于推動戲曲劇種傳承發展的調研報告[J].光明日報,2014.
[2]朱恒夫.近三十年中國戲曲劇本創作的基本分析[J].藝術百家,2011(3):P72-81,P85.
[3]王立元.各地出實招、亮硬招支持戲曲傳承發展來源[J].中國文化報,2015年.
[4]徐靜冬.中國戲曲傳承與發展的四種方法[J].群文天地,2012(7下):P41—42,P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