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斌+段吟紅+王杰鵬+魏睿



摘要 利用連南縣三江站1964—2013年逐日降水資料,采用趨勢系數(shù)、滑動平均等方法,研究了連南縣年、季、月降水量和雨日的多年平均變化特征和趨勢。結果表明:連南縣年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41.9 mm,雨日平均每10年減少4.6 d。多年平均降水量與雨日的時間分布特征基本一致。近50年來,連南縣年降水量的變化總體不是太大,但年雨日出現(xiàn)了比較明顯的減少趨勢。總體來說,月雨日呈減少趨勢。
關鍵詞 雨日;降水量;變化特征;廣東連南;1964—2013年
中圖分類號 P426.6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212-02
對于降水的研究,由過去單一地對降水量的研究轉向對降水量、雨日(雨日是指達到了規(guī)定的降水量界限后的降水日數(shù),是降水氣候變化中一個重要的部分[1])、雨強的綜合研究,因為只有綜合研究雨日和降水量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降水強度的變化[2]。目前,國內對降水的氣候變化研究涉及各個方面,主要有年際、年代際變化、時空變化特征;海溫、海冰對降水的影響,其中包括ENSO對降水的影響,季風變化與降水的相關分析、降水的氣候區(qū)劃以及近年來研究較多的極端降水變化分析等,都取得了豐碩成果[3]。如王大鈞等對中國降水量、雨日變化的分析表明,我國夏季強降水日的頻數(shù)最大值位于西南地區(qū)的西部,最小值位于南疆地區(qū),“強降水”日數(shù)與降水日數(shù)一樣對夏季降水量起到了決定性作用[4]。陳 勇等對長沙雨日及降水量的氣候變化研究表明,我國雨日明顯減少主要是因為氣候變暖造成降雪的日數(shù)減少[5]。
1 連南縣年降水量與年雨日的長期變化特征和趨勢
計算了連南縣年總降水量和年總雨日的趨勢系數(shù),表示連南縣1964—2013年間年降水量和年雨日的長期趨勢變化情況。從圖1可以看出,連南縣年降水量在近50年的變化基本不是很大。在1976—2000年間,年降水量的變化基本在平均線附近波動,在2000年之后有所上升。在1975年出現(xiàn)了近50年最大的年降水量,為2 399.7 mm,之后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年降水量在近50年的總趨勢是增長的,趨勢系數(shù)是0.19,可見增長幅度不大,未通過0.1顯著性水平檢驗,回歸系數(shù)是4.19。連南縣年雨日數(shù)在近50年的變化趨勢也不是很大,在平均值上下波動。最大的年雨日數(shù)出現(xiàn)在1970年,為213 d。年雨日數(shù)的近50年總趨勢是減少的,趨勢系數(shù)為-0.38,相對于年降水量的變化幅度要大得多。年雨日數(shù)的趨勢系數(shù)通過了0.1顯著性水平檢驗,回歸系數(shù)是-0.46,通過對比年降水量和年雨日數(shù)的趨勢系數(shù)不難發(fā)現(xiàn),連南縣年雨日數(shù)的減少比降水量的增加更為明顯。因此,每次降水的平均雨量必然會有所減少。年降水量與年雨日數(shù)的長期變化特征總體比較一致,而且最大值和最小值都出現(xiàn)在很接近的年份。
2 連南縣季降水量與季雨日的長期變化特征和趨勢
從圖2可以看出,1964—2013年連南縣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量都呈增加趨勢,其中夏季增加幅度最大。而春季呈減少趨勢,但是減少幅度很小;春季與夏季、秋季與冬季的降水量情況分別相似,近50年春季、夏季的降水量平均值比較接近,而秋季和冬季的降水量平均值更加接近。在近50年,春季的降水量在1974年之前都在平均值附近波動;但是在1974年之后急劇上升,在1975年達到最大;之后大幅度下降,到了1976年后有所回升;之后趨于平穩(wěn),總體呈現(xiàn)增加后減少的趨勢。而夏季有所不同,在1975年之前和1992年之后各有2次比較大的波動,中間處于一個低谷,總體呈現(xiàn)先增加后減少再增加的趨勢。相對于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降水量比較穩(wěn)定,基本在平均值上下波動。
從圖3可以看出,1964—2013年連南縣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都呈減少趨勢,其中秋季的雨日數(shù)減少幅度最大,其他3個季節(jié)減少幅度較小。春季與夏季、秋季與冬季的雨日數(shù)也非常相似,近50年春季與夏季之間的雨日數(shù)平均值、秋季與冬季的雨日數(shù)之間平均值都比較接近。在近50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雨日數(shù)都在平均值上下波動,很穩(wěn)定,沒有出現(xiàn)過較為劇烈的波動[6]。
對比圖2、3中春季、夏季的降水量和雨日數(shù)可以發(fā)現(xiàn),春季、夏季的降水量和雨日總體分布比較一致。在1976年附近明顯看到春季降水量和雨日數(shù)處于近50年的最大值,各年間的波動比較相似;夏季降水量和雨日的趨勢都是兩邊高、中間低的形勢,但是降水量呈增加的趨勢而雨日呈減少趨勢,在1994年之后,兩者表現(xiàn)則明顯不一致。
3 結論
(1)近50年來連南縣年降水量的變化總體較小,但年雨日出現(xiàn)了比較明顯的減少趨勢,趨勢系數(shù)為-0.38,通過了0.01顯著性水平檢驗,回歸系數(shù)是-4.6 d/10年。
(2)全年有9個月的降水量呈正趨勢,其中6月最明顯;有8個月的雨日趨勢呈負趨勢,其中8月和10月最明顯。總體來說,連南縣月降水量呈增加趨勢,月雨日呈減少趨勢。
(3)自20世界80年代末以來,連南縣雨日呈明顯減少趨勢,該減少趨勢為突變現(xiàn)象,而降水量也有突變現(xiàn)象,開始于1970年。
4 參考文獻
[1] 張國宏,李智才,宋燕,等.中國降水量變化的空間分布特征與東亞夏季風[J].干旱區(qū)地理,2011,34(1):34-42.
[2] 王世杰,楊蓮梅,史玉光.烏魯木齊1991—2010年降雨特征分析[J].中國沙漠,2012,32(2):509-516.
[3] 王紹武,蔡靜寧,朱錦紅.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中國年降水量的年代際變化[J].氣象學報,2002,60(5):637-639.
[4] 王大鈞,陳列,丁裕國.近40年來中國降水量、雨日變化趨勢及與全球溫度變化的關系[J].熱帶氣象學報,2006,22(3):283-289.
[5] 陳勇,范昱,鐘金蓮.近60年長沙雨日及降水量的氣候變化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40(12):7265-7268.
[6] 楊霞,趙逸舟,王瑩,等.近30年新疆降水量及雨日的變化特征分析[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1,25(8):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