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莉+石文華
摘要 本文闡述了臨澤縣防沙治沙現狀及取得的經驗,對防沙治沙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今后防沙治沙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 防沙治沙;經驗;治理思路;建議;甘肅臨澤
中圖分類號 S15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244-02
臨澤縣是生態環境非常脆弱的沙區綠洲農業縣,是國家防沙治沙重點縣和國家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縣。全縣國土總面積272 927.75 hm2,沙漠、戈壁占國土面積的2/3,縣境內自然形成南、北、中3條風沙帶,總長103 km,貫穿6個鎮。縣域生態環境極其脆弱,是一個完全依賴于林業生態屏障保護的沙區農業縣。
1 防沙治沙取得的經驗
1.1 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工作
臨澤縣將防沙治沙納入林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規劃,先后成立綠化委員會、“三北”防護林建設領導小組、防沙治沙領導小組等生態建設領導機構,實行以防沙治沙為主的生態建設目標責任制,防沙治沙工作成效顯著。近年來,搶抓張掖市整體列入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范圍的重大機遇,制定扶持政策,整合扶持資金,加大生態建設和沙產業開發,“三北”防護林、公益林保護、防沙治沙等一批生態治理工程深入實施,綠洲環境不斷改善,筑牢了現代農業發展的生態安全屏障。
1.2 調動群眾防沙治沙積極性
政策推動實施,創新激發活力,多措并舉鼓勵和引導群眾積極參與防沙治沙。一是放活經營形式。按照集體林權制度綜合配套改革要求,推行“誰造誰有、自主經營、利益歸己”的政策,對從事防沙治沙的個人和組織,給予土地出讓金50%的優惠,引導鼓勵林農以轉包、出租和互換等方式開展林地流轉,進行大規模造林治沙。同時,無償提供技術指導,鼓勵承包治沙,調動了全民防沙治沙積極性。二是推行協議造林機制。與造林大戶(單位)簽訂造林協議,對完成協議約定任務的給予造林補助;對發展紅棗、肉蓯蓉、設施葡萄等特色林業產業的給予種苗補貼,有力推動了防沙治沙與沙產業開發。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整合三北防護林工程、農業綜合開發等重點項目資金,將個體造林大戶的林地列入林業重點工程,每年配套專項資金予以扶持。同時,加大防沙治沙稅費優惠和林業貼息貸款扶持力度,使有條件、有能力、守信用的農林戶通過防沙治沙和開展多種經營實現增收致富。
1.3 努力實現生態、經濟效益“雙贏”
堅持在進行沙區資源開發和建設的同時,發展生態效益好、經濟效益高的沙區產業,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2016年沙產業產值達到3.6億元。一是林下經濟效益顯著。結合林權制度綜合配套改革,由臨澤縣林業局提供梭梭苗木和肉蓯蓉種子,引導鼓勵農戶利用荒灘沙地,大面積栽植梭梭、接種肉蓯蓉,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二是果蔬產業快速發展。按照“多采光、少用水、不占地、高效益”的沙區產業發展思路,以戈壁荒灘和宜林沙區為主,大力發展沙區果蔬產業。三是沙化土地治理效果明顯。通過多種措施,共治理沙區面積5 600 hm2,每年直接經濟效益超過4 300萬元。
1.4 提高科技治沙水平
堅持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重點防治與區域防治相結合,科學有效地推進防沙治沙工作。一是依據不同灌溉條件提出不同的治理模式,如灌溉條件好的沙區堅持開展人工造林,無灌溉的地區通過壓沙、植草等方式進行治理,沙漠前緣地區全封閉封沙育林,對國家公益林荒漠林區禁牧封育。通過多種形式防沙造林,有效提高了治沙水平。二是創造出了“注水造林”的治沙新技術。利用加壓水槍在沙地上注水鉆孔,然后在注水孔栽植梭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降低造林成本,有效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從而破解節水治沙的難題,建立起符合生態節水與沙漠治理的治沙新模式。三是大力推廣實用新技術。依靠國家和省市科研單位的支持和幫助,重點推廣了生根粉應用、樹木截干造林、穴坑覆膜栽植新技術;充分應用各種喬灌木造林固沙經驗及多種沙障治沙的措施。
2 存在的問題
2.1 林分質量不高
由于受以下4個方面因素的影響,臨澤縣1.4萬hm2治沙造林中近70%的林分呈日趨衰竭之勢,防護效能逐年降低。一是由于治沙造林以生態效益為主,基本沒有直接經濟效益,而造林之后需繼續投入進行管護,才能確保建設成效。但由于缺乏后續投入,個別鎮存在重造輕管現象,導致林分質量下降。二是由于受黑河調水和天氣干旱、地下水位下降等因素的影響,林木灌溉日益困難,受旱日益嚴重。三是由于臨澤縣造林樹種以楊樹、沙棗、紅柳、梭梭為主,且多為純林,林分結構不合理,加之近年來林木病蟲害逐年加重,對防護林體系構成嚴重威脅。四是由于林區渠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大面積林分得不到有效撫育管護。
2.2 缺乏持久的原動力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行政推動在生態工程建設中的作用在逐步弱化。由于今后面臨的治理區域立地條件越來越差,治理難度越來越大,治理區域離綠洲越來越遠,導致生態建設與農民的利益關系淡化,農民群眾對造林,尤其是營造防護林的積極性受到沖擊,加之國家取消了義務工和積累工,工程建設缺乏有力的人力支持。
2.3 整體惡化的趨勢尚未根本扭轉
林業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近年來,國家雖然加大了對林業的投入,但對于干旱沙區的臨澤縣來說,國家造林補助標準偏低。根據臨澤縣生產實際,國家造林補助根本無法滿足造林需要,且缺乏后期管護資金,影響了工程質量,從而致使風沙防治“局部治理、整體惡化”的趨勢并未得到根本扭轉,生態環境逐步惡化,沙區進一步向綠洲逼近[1]。
3 治理思路
3.1 實施綜合治理
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方針,切實加大生態的保護力度。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農則農,實行沙、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將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結合起來,將喬、灌、草結合起來,采取植樹種草、打井灌溉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快沙化土地治理的進度。
3.2 堅持依法治沙
嚴格執行《防沙治沙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營利性治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依法規范沙區開發行為,堅決制止毀林開荒和亂占林地行為,做到培育和保護并舉,有效鞏固現有的治沙成果。
3.3 發展全民治沙
在集中國家專項資金加大防沙治沙投入的基礎上,按照“誰治理,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積極制訂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金投入防沙治沙事業。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加工增值,不斷完善市場體系,發揮市場優勢,為各種社會主體參與防沙治沙、發展沙產業提供平臺。提高沙產業經濟效益,為治沙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物質基礎[2]。
3.4 爭取項目支持
生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做好生態建設工作,需要國家資金的大力支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參與建設。該項目實施時,政府部門要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充分樹立治沙的責任感和緊迫性,通過多種途徑進行生態建設,更好更快地促進環境改善,促進經濟、社會、生態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4 建議
雖然臨澤縣防沙治沙生態建設工作已經取得較大的進展,但目前依然有許多困難需要全縣上下齊心克服,要及早制訂《防沙治沙及生態恢復規劃》,認真實施生態安全戰略,將《規劃》與三北工程、公益林建設、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等重點生態建設項目有機結合起來,根據不同區域對林業發展要求和影響生產力發展因素,進行林業生產力優化配置[3-5]。在綠洲外圍荒漠區實行封禁保護,大力實施封沙育林,強化生態防護功能,構建第一道防護屏障;沿邊流沙區全面實施工程治沙,連片營造防風阻沙林帶,構建第二道防護屏障;綠洲邊緣嚴重沙化耕地區建設基干防護林帶,構建第三道防護屏障;綠洲內部以通道綠化為骨架,配套完善農田林網,加快發展以紅棗、枸杞等為主的經濟林,構建完備的綠洲防護體系,努力形成點、線、面相結合,帶、片、網相配套的林業發展基本格局,努力創建“絲綢之路”生態屏障區。
5 參考文獻
[1] 刑艷杰.廊坊市防沙治沙成效、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河北林業,2008(4):18-19.
[2] 安書超.平羅縣防治治沙工作采取的措施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2(7):302-303.
[3] 陳玉桂,邱池美,趙之旭.民勤縣防沙治沙與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甘肅林業,2013(3):20-21.
[4] 常兆豐,樊寶麗,王強強.我國防沙治沙的現狀、問題與出路:以民勤沙區為例[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2(4):93-99.
[5] 趙廷寧,丁國棟,王秀茹,等.中國防沙治沙主要模式[J].水土保持研究,2002(3):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