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摘要:隨著當前我國教育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現行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基礎教育課程設置已明顯不適應時代的要求。面對新一輪課程改革,教師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惑,我就新課改下高中政治教學所面臨的困惑與解決的辦法,談談自己的認識。
關鍵詞:探究;政治教學;困惑;對策
長期以來,高中思想政治課卻無法從根本上擺脫應試教育的窘境,使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在政治課教學實踐中碰到了許多的矛盾和困惑。因此,我們嘗試從學校、教師、學生等方面入手,探討問題存在的原因及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從學校層面來看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矛盾
盡管在觀念層面上,素質教育已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然而,在操作層面上,應試教育卻依舊大行其道。不少學校的做法是:課下熱熱鬧鬧搞“素質教育”,課上認認真真搞“應試教育”,原因很簡單——考試成績、升學率依然是評價學校、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質量的唯一標準,高考的指揮捧依然強勁有力。
筆者所在學校,有個政治教師搞素質教育,課堂教學形式多種多樣,教學方法靈活多變,教學過程中增加了一些與考試無關的內容,如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團結合作能力、抗挫折能力等,他帶的學生的總體素質確實高于其他班級同學,但在學校組織的月考中,成績卻是排在后面。結果在領導三番五次的談話下,最后只得按部就班地回到了應試教育的老路上來,一切與考試無關的教材內容被刪掉了,所有與考分無涉的教育活動被取消了,所以教師唯考是教,學生唯分是學,導致有些學生考試高分,條條爛熟于心,但表現差勁。
二、在教師層面,存在著素質教育與教師的整體素質偏低、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單一的矛盾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政治思想品德素質、業務素質、身心健康素質”三個基本素質;必須遵循“教書育人、樂教勤業和人格示范”等我國當代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然而,僅就業務素質而言,存在的問題首先是政治教師的學歷水平偏低,就筆者所了解的一所學校情況來看,政治教師10人中,本科學歷的僅有2人,其余均是專科學歷。其次是政治課教師缺乏,特別是農村教師,半路出家者甚多,由于缺乏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有些教師對某些內容自己也一知半解,所以只能是照本宣科,使政治課失去應有的魅力和教育功能,導致學生厭學,教學效果很不理想。
三、在學生層面,存在著課本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矛盾
課本上所講的很多理論和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的現象和自己去體驗的結果有很大的反差。使學生感到課本上所講的很多是假的、不真實的,沒有必要去相信。例如在政治生活里講到,政府的責任:對人民負責。其中講到政府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但是有一些機關單位和一些公務員無視人民群眾的利益依然我行我素沒有一點為人民服務的意識。人民群眾去辦事還是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處理問題不公開、透明。徇私舞弊、腐敗行為時常發生。這些現象讓學生感到課本知識和現實事例是很矛盾的。關于解決高中政治課教學矛盾的對策分析 :
第一,教育行政部門、學校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評價制度,科學構建教學評價系統,是提高政治課教學實效的動力所在。
傳統的評價制度是通過規定考核范圍、確定考試形式、設置標準答案,然后以卷面成績為準進行分等排序,評定優劣,再進行優勝劣汰。這就迫使學生不得不走進預先設定的軌道,不斷重復僵化的套路訓練以求突圍而出。而素質教育的本質是每一個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這就意味著教學評價系統的構建必須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樹立發展性評價觀。發展性評價強調教師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真正體現以人為本,促進教育實效的提高。因此,構建科學的發展性教學評價系統,必須把握好“三個是否有利”的標準,即教學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否有利于學生潛能的開發,是否有利于使學生終身受益。
第二,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是提高政治課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教育事業的成敗,新時期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需要一支德、才、能兼備的教師隊伍。
首先,政治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應具備為社會最高目標服務的價值觀念和素養,加強理論修養,增強馬列主義信仰和情感,“以德育德”。
其次,切實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確立新的師生觀和教學觀,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新型的師生觀,要求摒棄片面強調“教師和教師的教”的“教師本位”的觀念,實現“教本位”向“生本位”的轉移。新型的教學觀,就是要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觀念;樹立學生自主學習,全面學習,全員學習的新理念;要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素質教育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落實到教學的各個環節。
再次,教師選擇教學方法應從教材和學生實際出發,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中得到知識和能力的全面發展。同時政治教師要盡快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把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及時引入教學,把呆板、生硬的記憶性傳統教學變成生動活潑、富有成效的受青年學生歡迎的現代教學。
第三,教師要進行正確引導、合理解析,學生要辯證看待,是解決課本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矛盾的唯一出路。
作為政治課教師要對學生認為課本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矛盾的現象進行正確引導、合理解析。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一些機關單位和一些公務員不良的現象并不代表大多數,大多數的機關單位和公務員是真正樹立了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的。對一些不良現象只要我們敢于舉報和揭發他們會受到法律制裁的。教師只要做出實事求是的解析是能消除學生的困惑的。
對一些機關單位和一些公務員不良的現象作為學生應該學會用辨證的觀點來看待。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分清主流和支流。這些不良現象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個別現象,是暫時的,社會是前進和上升的。
要解決高中政治課教學中的困惑任重道遠,要政府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個人共同努力。要想實現優質高效的教學效果,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還需要方方面面的調整、改革和努力。但是,我們相信,隨著我國人口素質的逐步提高和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函,高中政治教學一定會獲得生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鐘菊玲 .淺談高中政治教學的問題及對策.關愛明天, 2016.
[2] 高建昆.論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成功:教育版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