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福 謝家云
語境:喚醒語言積累的“催化劑”—例談“語言積累”型試題的語境擬制策略
○陳新福 謝家云
●以具體的語境為依托的質量檢測題,是促進語言積累的有效方式,教師在幫助學生進行語言積累時也需要注意幾個問題,文章從字詞、詩文、語段三個方面抽取了“思辨”“體驗”“感悟”等幾個關鍵詞,對于教師把握這類試題的擬制、甚至幫助學生進行語言積累都是會有幫助的。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對學段中涉及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文體、文學等豐富的知識內容,在教學中應根據語文運用的實際需要,從所遇到的具體語言實例出發進行指導和點撥”。在考試測評中,如何擬制“具體的語言實例”(即語境)喚醒、引導、指示學生合理地運用“豐富的知識內容”,活化學生的語言積累,體悟“語文運用的實際需要”,實現測評與教學的有效對接,從而促進教師改進教學,引導學生實現扎實、有效的“語言文字運用”呢?結合近年畢業班質量檢測的有關試題,談談“語言積累”型試題語境的擬制。
漢字,是音、形、義的綜合體。在形體演變和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漢字字形的復雜性給識字造成了很大的難度。當前小學教材基本采用隨課文分散識字寫字的體系進行編排,這樣的編排體系雖有“識寫交錯”螺旋上升強化識記的功能,但也容易使學生的記憶積累處于零散的狀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識字教學要注意兒童的心理特點,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力求實用結合。”作為考試測評試題語境的擬制既要考慮到“學生生活經驗”的喚醒,同時,也要考慮“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的積累,讓其在思辨中從零散走向整合,達到實用結合的目標。
例:我能按括號中的拼音在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詞。
①這是一把(jiàn)___,不是一支(jiàn)___,更不是一艘(jiàn)。
②戰士們修筑(ɡōnɡ shì)______,準備發動(ɡōnɡ shì)。
③我是叫你(zàn zhù)______,不是叫你(zhàn zhù)______。
“一音多字”“一音多詞”是漢字文化的一大特點,也是學生識記易錯的生發地。“識字的評價,要考察學生認清字形,讀準字音,掌握漢字基本意義的情況,以及在具體語言環境中運用漢字的能力。”此試題以字音為引擎,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思辨同音不同形的漢字用法:①題是對同音字“jiàn”的考察,在學生的積累記憶中讀“jiàn”的字不乏少數,學生需結合語境中的數量詞“一把、一支、一艘”,回歸生活,對“劍、箭、艦”等字作出正確的選擇;②題是對同音詞“ɡōnɡ shì”的考察,學生在語境修飾詞“修筑、發動”的指示下,對“工事、攻勢”等詞作出合乎情理的判斷選擇。③題著眼于對方言中平舌、翹舌不分的語音問題進行考察,這樣的考察也需要理解語境背后真實的意思進行思辨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作為字詞的評價檢測,我們不能簡單地僅考察學生的機械識記的效果,要編擬適合學生學情的語境,以思辨為落腳點,讓學生在語境中思辨、在思辨中運用,促進學生字詞積累的效度,養成規范用字的習慣。
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流傳著大量的詩詞、諺語、歇后語、成語等語言精華,是語文課程學習的重要內容,是學生誦讀積累的重要語言素材。但這些語言素材,往往與學生的言語習慣、言語心理、言語思維存在一定的時空差距,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品質、學習效度。
教學中,教師通過誦讀、理解、體味等多種形式,豐富了語言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在測評中,理應從學生內在思維方式和情感方式的整體性“浸染式”(即體驗)出發,構建一條情感主線,將學生置于具體的人際交往情境和客觀環境之中,讓學生與言語對象現場發生特定的關系進行言語實踐,生成言語智慧,實現多維文化的串聯整合。
例:古詩、歇后語、諺語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漢語的精華,我們從小就從中獲得智慧、受到啟迪。當我們學習上遇到困難,失去信心時,爸爸媽媽和老師,就常用《師說》中的名句:“_______”來鼓勵我們從小要正確對待學習中的問題和困難,樹立信心;我們也常借用古詩名句來抒發自己的感情,當看到彩蝶飛舞、黃鶯鳴啼的春天景象時,就會情不自禁地吟誦《江畔獨步尋花》中的詩句____________;讀詩還可以幫我們明史勵志,讀到《已亥雜詩》中的____________詩句時我們對詩人期待社會變革,希望人才輩出的情懷不由得產生敬佩之情。在談到我們今天日新月異、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時,常會用歇后語______來形容。
“語文課程應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試題從學生學習、生活場景出發創設“浸染式”言語情境,將名句、詩文、歇后語在多維情感、語言的視角下進行“運用”整合,彰顯經典“語言素材”的運用價值。學生在語境的閱讀中,喚醒語言積累,回味言語對象的“文化內涵”,準確把握所積累語言的合理運用,潛移默化地得到情感的體驗。
閱讀是與文本對話的過程。學生閱讀學習一篇文章意味著進入一種感受和思考生活的過程和方式,意味著和世界上另一個心靈的接觸、碰撞、交流。因此,語文是人的言語生活,語文教學是透過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本語言去感悟言語生活、言語文化、言語情感、言語藝術,言語的真善美,從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樂趣,提升言語知識和技能的過程。考試測評試題語境的擬制一般是依托文本的語言,從文本所折射出的言語生活、文化、情感、藝術等組建一個對話交流的“言語場面”,以此考察學生感悟言語知識和技能運用的理解、思考、體驗程度。
比如,在學習課文時,我們認識了許多人物,有的令我們敬佩,有的令我們傷感。《史記》的作者司馬遷說人的死是:“________,________”因為張思德、李大釗是__________而死的,所以他們的死是______,他們的情懷令我們敬佩;我們再看看,這是兩個多么可憐的孩子啊!賣火柴的小女孩,金黃的長發打成卷披在肩上,多么美麗,卻在大年夜凍死街頭,離開了這個只有_____,____,只有_________的世界;凡卡,多么可愛懂事,卻過著“連狗不如”的生活,只能在夢中實現自己甜蜜的希望——______________。他們的遭遇令我們傷感、憤怒!
試題從學生的情感感悟出發,將對課中文本人物“敬佩”與“傷感”的體驗知識構成一個具有情感雙面性的言語對話層面。學生通過這樣的語境閱讀,喚醒對課文言語的積累記憶,實現有效的語言運用。在這樣的語境中進行言語實踐,學生就會再一次與人物進行心靈的接觸、碰撞、對話,提升了言語運用的技能水平。
語言積累型試題是檢測評價學生語言積累厚度、語言運用效度的一種語言訓練實踐活動的載體。其目的在于喚醒學生在教師教學中所獲得的經驗性知識,通過言語實踐活動的訓練,獲得言語智慧、言語動力,有效實現“語言文字運用”三維目標的內化。這樣的“語言訓練實踐活動”是離不開語境的,語境是人們運用語言進行言語交際的語言環境,它貫穿語用活動的全過程。若離開語境,把一個語言孤立起來,作為知識系統來教給學生,就會形成一種僵化的、機械的“知識化”訓練,這樣的訓練是違背語言學習、語言教學“致力于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課程目標的。
因此,語言積累型試題語境的擬制,需從兒童思維、情感體驗、言語感悟等多維視角入手,緊扣課程目標,從學段出發,將課程所習得的語言積累進行有效地整合、貫通,創設情景語境,喚醒學生語言積累經驗性知識,引領學生在語境文本中行走,同時也突出了評價的整體性與綜合性,實現了讓學生從“練知識”向“用知識練”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