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智明+羅煒強+毛丹丹+戴雅靜+于峰
摘要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進入新階段。目前來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仍存在培育對象缺乏廣泛性、培育模式缺乏多樣性和培育跟蹤缺乏接續性等問題。本文在借鑒福建省龍巖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的基礎上,提出應深入開展培育對象的調查摸底工作,通過協商的方式精準開展教育培訓、規范認定管理辦法和程序、有效落實扶持相關政策等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
關鍵詞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意義;成效;問題;建議;福建龍巖
中圖分類號 G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283-02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口數量急劇上升和城鄉居民飲食消費結構的轉變,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的供需平衡面臨嚴峻的考驗。同時,我國又屬于人均耕地少和水資源十分匱乏的國家,簡單地依靠自然資源成本的投入來促進農業發展已難以持續。唯有大力發展農業科技,借助于現代農業的力量,才能突破農業自然資源的瓶頸,從而守住糧食安全的底線,保證農產品的有效供給。目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許多現實困境,如農業比較效益低,農產品的市場高需求與現實農業基礎設施落后的矛盾日益凸顯;同時由于農民社會地位較低,大量農村青少年不愿意繼續從事農業生產,從而導致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為促進現代農業有序發展,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迫在眉睫。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從國家層面做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決定。農業部從2012年開始在各個省份開展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進一步指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一項重大戰略,構建職業農民隊伍”。由此可見,我國已將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提上重要議事日程。
近年來,福建省耕地拋荒趨勢愈加明顯,約有9.33萬hm2棄耕2年以上的拋荒田,占總耕地面積的7.0%左右,糧食自給率不足40.0%。因此,福建省于2013年開始實施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工程,通過提升農民學歷水平,促進其文化程度提高,從而使其更好地學習先進的農業科學知識,培養綜合素質較高的新型職業農民,以促進農民實現職業化,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4年來福建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其中,2012年龍巖市的漳平市、永定縣和長汀縣被農業部列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試點縣”;2015年,龍巖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入選全國十大典型培育模式,被譽為“龍巖模式”。因此,對在農業現代化戰略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進行總結分析勢在必行。
本研究運用文獻研究法、調查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結合當前福建省龍巖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實際案例,分析其在農業現代化戰略下的發展現狀以及面臨的困境,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旨在為將來實施更完善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提供科學理論依據,從而推動福建省乃至全國范圍內現代農業的健康、綠色發展。
1 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
目前,學術界對于新型職業農民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不同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見解。其中比較有代表性有如下幾種:原農業部人事勞動司曾一春司長認為新型職業農民是主要生活在農村地區,專門從事農業生產,并具有高素質、有技能、善管理的勞動群體[1];上海市委農辦邵林初主任指出新型職業農民是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并將從事現代農業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勞動者[2];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副校長郭智奇認為新型職業農民除了應具備基本的綜合職業素質,還應兼具較強的市場經濟意識[3];中國農業大學朱啟臻教授認為新型職業農民應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具備社會責任感與現代觀念,同時職業穩定性較強[4]。綜上,新型職業農民的定義可以概述為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將農業作為主業,具備基本文化素質及職業技能,有一定社會地位與穩定的經濟收入,并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新型經營主體。
2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意義
2.1 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有效途徑
隨著城鄉長期不協調發展的加劇,“三農”問題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阻力。應有效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從而化解“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矛盾問題。我國通過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從而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水平,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有效途徑。
2.2 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有效途徑
規?;⒓s化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勢必要求提高農業科技轉換效率,轉變粗放型的農業發展方式。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新型農業從業者,承載著轉變我國農業發展方式和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使命。
2.3 為促進農民增收提供有效途徑
由于農民收入普遍較低,農村生活環境較差,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或從事其他產業,導致農業發展勞動力大量流失,不利于現代農業發展。通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能有效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水平,讓高素質的青壯年勞動力愿意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從而解決農業生產中勞動力流失的問題。
3 龍巖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
龍巖市位于福建省西部,屬于紅色革命老區,通常被稱為“閩西”。全市總人口297.8萬人,農村人口206.7萬人,農村勞動力147.6萬人,耕地面積16.47萬hm2。但是,城市工廠勞動力需求激增,全市約有100萬農村勞動力從農業轉向非農業,導致留在農村務農的多為老人和婦女,農業生產發展后繼乏人,農田拋荒現象嚴重。
為突破農業生產的現實困境,龍巖市2005年開始實施“核心農戶示范工程”,采取核心農戶“1戶帶10戶”模式,培養了一批農業技能熟練、綜合素質過硬的新型農民。然而,“核心農戶示范工程”的實施雖然對提高農戶技能、解決種養技術難題起到了積極作用,但農業生產發展后繼乏人形勢依然嚴峻,農忙時勞動力嚴重不足等問題突出。
龍巖市2011年開始探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2012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開展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2014年龍巖市被農業部列入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市推進示范市。多年來,龍巖市堅持“三位一體”和“三類協同”相結合,開創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龍巖模式”,做到該模式可學習、可探索、可復制。通過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提升,龍巖市創建了“六個一”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在2015年,該模式被農業部評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十大模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