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芹
摘要:學生有生活經驗,也有話可說,可一下筆不是流水賬就是“兔子尾巴”,這讓很多老師感到棘手,感到無奈。如何才能寫成思路清晰、內容清楚的作文?此時,習作前的習作提綱的編寫就顯得很重要。老舍先生說:“有了提綱心里就有了底,寫起來就順理成章;先麻煩點,后來可省事?!本帉懥曌魈峋V可以用課文的寫作提綱來給學生作參考,這既整合了本單元的內容,也較好地指導了學生如何編寫作文的提綱,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完成習作,從而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關鍵詞:習作提綱;編寫
教了二十幾年語文,一直覺得作文教學是個老大難,一上習作課,很多學生就唉聲嘆氣,提不起興趣,感到是在老虎吃天。而我們的老師呢?狀態也好不到哪兒去:窮其智慧,使出渾身解數,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又是做PPT創設情境,又是開展實踐活動,意在誘發學生創作的情感,豐富學生寫作的內容,催生學生表達的欲望。滿以為,這樣指導出來的習作應該會很滿意了吧。遺憾的是,總還是會有學生的習作不盡如人意。最糟糕的是,老師辛辛苦苦講了一節課,學生辛辛苦苦寫了一節課,交上來一看——偏題了,好沒有成就感??!這到底是為什么?
“孩子們寫文章之前像小時候老師教我們那樣,先列個提綱,還會不會騙題呢?”我冒出了這樣一個想法。印象中,葉圣陶先生就非??粗靥峋V的作用,“教學生練習作文,要他們先寫提綱,就是要他們想清楚后寫,不要隨便一想就算了??提綱越詳細,也就是想得越清楚,寫成整篇越容易”。據我所知,一些著名作家、記者在寫文章時都重視編擬寫作提綱,有的即使沒有寫在紙上,但心里卻有譜。于是,我打算把“編擬提綱”這種傳統的教法在寫游記的習作指導課上試試看。
怎樣編擬提綱呢?給學生一個示范應該會更有效,先來個“依樣畫葫蘆”。上課伊始,我以課文《頤和園》為例,師生通過討論、交流得出:在寫游記的時候,除了順序要清楚,還要注意詳略得當,不要面面俱到,最后還要注意字里行間融入自己的情感,做一些簡單的議論或抒情。
在指導學生總結了《頤和園》的寫作方法后,我指導學生擬出了以下的提綱:
中心:主要通過描繪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色,表達了作者對頤和園的贊美之情,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民族自豪感。 第①自然段:總述頤和園的美麗,與結尾相呼應,銜接自然。
第②~⑤自然段:立足于不同的觀察點,分別描寫了長廊、萬壽山(佛香閣、排云殿)、昆明湖(長堤、湖心島)及十七孔橋)的美麗景色。
第⑥自然段:表達了對頤和園的贊美。
運用的寫法:作者按游覽順序(又叫移步換景法),采用了“總-分-總”的方法,通過“進了、繞過、來到、走完、登上、下來”這些游覽過程的詞語,把各個景點串聯在一起,結構清晰,給讀者一種完整的美感。
指導學生編寫完提綱后,我讓學生各抒己見,先說說自己游覽過的地方,然后問學生:想想看,你游覽了那么多地方,你準備寫哪個地方呢你準備按怎樣的順序來寫?你的重點是什么?你想表達什么樣的中心?想想看,等會我們來交流。在學生靜心思考幾分鐘后,我指名幾個說說自己準備寫的地方。學生說完后,我說道:“請大家拿出筆來,給自己的游記先列個簡要的提綱。在編擬提綱的時候,要想清楚:寫作順序是什么?重點寫什么?想要表達自己的一種什么樣的情感?開始吧?!?/p>
十來分鐘后,很多學生的提綱都列好了,其中一個學生是這樣列的:
中心:主要通過描繪張家界的美麗景色,表達對張家界的贊美之情,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張家界的喜愛之情。
第①自然段:總述張家界的美麗。
第②~⑤自然段:立足不同的觀察點,分別描寫金鞭溪、黃龍洞以及電影《阿凡達拍攝地的美麗景色。
第⑥自然段:表達對張家界的贊美,首尾呼應。
運用的寫法:按移步換景法,采用“總-分-總”的方法,通過“來到、進了、沿著、走完、乘坐、下來”這些游覽過程的詞語,把各個景點串聯在一起。
最后,我對學生說:“提綱寫好了,相當于房子的框架已經打好了,恭喜你們!現在,就請你按照提綱寫成習作,相信今天你們的游記會寫得很精彩!”
??
學生的習作交上來后,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列題綱的效果怎樣,便一口氣看完了所有的文章。大部分學生既寫出了自己游覽過的景點,又做到了思路清晰,較好地達到了本次習作的要求,部分同學還能在一節課的時間里完成400字而且內容清楚達到要求的作文。雖然還是有孩子因為平時的積累不夠而寫得很短,但是沒發現一個偏題的,這讓我欣喜萬分。從此,每一篇習作我都讓學生先擬提綱,學生的習作能力已經逐見成效。
編擬作文提綱的過程,看起來似乎有些復雜,也比較費時,以至于“列提綱”這種寫作傳統也被慢慢“淡化”甚至完全“淡出”,已經是中、小學寫作教學中難得一見的“風景”了。其實,磨刀不誤砍柴工。編擬提綱可以使思路暢達,結構層次安排清晰,寫起文章來就會胸有成竹,一氣呵成,行文思路也會清楚得多,可以避免出現層次混亂、主次不分甚至雜亂無章的現象,作文的質量自然就會高人一等。正如老舍所說:“先麻煩點,后來可省事?!?/p>
參考文獻
[1] 李祥.如何引導學生編寫作文提綱.云南教育,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