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風能是一種無污染、可再生的綠色能源,它很早就被人們利用,用風車來抽水、磨面等,它對于解決全球性的能源危機和環境危機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風力發電;電能;模型;實驗
組員:莊昊霖、李一丁、孫義智、榮健睿、張曉非、張兆越、李睿、王雅慧、劉亦奇、初雨薇。
研究時間:2015年7月~8月
研究題目:風與電的羅曼史——簡易風力發電機的制作。
研究目標:制作出簡易風力發電機并探究原理。
風力發電是把風的動能轉化為電能,如今風電已成為我國火電、水電之后的第三大電源,在電源結構中的比重逐年提高,2015年占全國總發電量的3.3%,2020年底將達到6%。中國已經成為引領全球風電市場的重要力量[1]。本次試驗制作目的是通過團隊協作,設計制作簡易的風力發電機實驗儀,讓團隊了解風力發電的原理,將課本中學到的理論知識付諸實踐中。同時在制作和測試過程中對出現的一些現象進行深刻的思考,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趣味性。也為今后的科學研究打下很好的基礎。
一、第一次試驗
1、試驗材料準備。電動馬達、齒輪、鐵棍、塑料扇葉、電線、電池、燈泡、電流表。
2、試驗制作。(1)制作風扇:先將鐵棍當作傳動軸固定好,再在軸兩端一邊連接扇葉,一邊連接大齒輪,再將馬達固定在軸后面,連接小齒輪,連上電池,就做成了風扇。
2.制作發電機:先將馬達固定,再將扇葉與馬達連接,再在馬達上連接燈泡和電流表形成閉合電路。
3.進行試驗:給風扇通電,用風扇吹發電機,觀察燈泡和電流表。
4.試驗現象:燈泡不亮,電流表有微弱偏轉。
2、反思和改進方向。在第一次試驗中,電流表指針發生偏轉,說明已經產生了電流。但是由于從玩具車上拆下來的電動馬達功率過小,產生電流比較小,不足以使燈泡亮起來。需要作進一步改進。計劃改進方式是:一方面通過網購采購小型發電機、在修車鋪里找到自行車輻條,另一方面畫出較為細致的設計圖指導試驗。
二、第二次試驗
1、試驗材料準備。試驗材料:木板、木條、薄塑料片、導線、乳膠、小螺釘、易拉罐、筆管、小型發電機(帶有永磁體,6w12v)、輻條、輻條帽、發光二極管(小燈泡)、齒輪。
試驗工具:尺子、剪刀、鋼絲鉗、錘子、錐子、(工具箱)、自行車。
2、設計構思。設計圖如下:(單位:mm)
(1)整體結構:
(2)基座木板:
(3)葉輪(風輪):
3、試驗制作。
(1)按照設計圖4,在木板上畫出零件裝配的位置。
(2)制作葉輪。在薄塑料片上貼上一張白紙,在白紙上畫出一個圓,將圓周等分成24份,沿等分線向里剪70 mm長縫獲得24份葉片,并均朝一個方向扭斜,做成葉輪。在金屬葉輪中心處鉆直徑稍大于自行車輻條直徑的圓孔,如設計圖5所示。
(3)制作大傳動輪,安裝小傳動輪。用剪刀剪下兩只易拉罐筒底,將兩個筒底對好用膠粘接處理后便制成輪子,在輪子圓心和距圓心10 mm處分別鉆直徑稍大于幅條直徑的兩個圓孔,便完成大傳動輪的制作。取兩個小齒輪,適當擴充軸心圓孔大小后,將兩個齒輪依次套在電機轉軸上,便完成了小傳動輪的安裝。
(4)在底座上固定支架。根據已經畫好的裝配圖,用兩個小螺釘將木條垂直固定在底座上。
(5)安裝葉輪和大傳動輪。取一根自行車幅條,用鋼絲鉗將不帶螺絲扣部分截去后得到約120 mm長的一段,并用鉗子把幅條不帶螺絲扣一端折成“u”形作為傳動軸。把傳動軸直的一端穿過大傳動輪中心圓孔,將“u”形端安裝在大傳動輪上并用膠粘接固定好。在支架上離底板表面約120 mm高度處水平方向鉆孔徑大小稍大于幅條直徑的圓孔,將長約100mm的硬塑料管插入支架圓孔中并將其牢牢固定在支架上。在傳動軸上套入墊片,然后將其插入塑料管中。接著再安裝一個墊片,并用兩個幅條帽把葉輪牢牢夾緊固定在傳動軸的前端。為防止葉輪發生松動,用乳膠進行粘接處理。
(6)固定電動機,安裝小燈泡。用乳膠將電動機固定在木板上。調整大小傳動輪位置使兩個輪平行且在同一個平面內,把橡皮筋套在兩輪凹槽內。取硬質透明塑料筆管,筆管一端固定在底板指定位置上,另一端安裝小燈泡并連接導線,導線穿過筆管從下端開口出來和電動機電刷引出線相連接[2]。
(7)進行試驗。方法一,用手轉動葉輪,帶動傳動輪使風力發電機工作,試驗結果:小燈泡就被點亮啦。方法二,給風扇通電,用風扇吹發電機,試驗結果:燈泡點亮和電流表偏轉。方法三,為了更好地模擬自然風力發電,把試驗裝置放到戶外自然風(風口)吹,試驗結果:燈泡點亮和電流表偏轉。方法四,為了更好地模擬自然風力發電,將試驗裝置綁在自行車上,騎行自行車產生的風讓裝置發電,試驗結果:燈泡點亮和電流表偏轉。
(8)試驗結果:第二次制作的簡易風力發電機裝置經四種方法試驗,試驗結果均為燈泡點亮和電流表偏轉。
(9)制作過程小記錄:
三、總結與體會
在這次研究性學習的活動中,我們團隊10位同學團結協作,經過1個多月的努力,歷經2次試驗過程,最終親手制作出一個簡易風力發電機并探究了其原理。
在第一次的試驗中,因為從玩具車上拆下來的電動馬達功率過小,產生電流比較小,燈泡沒有亮,試驗不成功。我們沒有氣餒,經過分析總結進行了改進,并重新設計了葉輪,在第二次試驗中終于達到了預定研究目標。
1、探究原理。通過本次風力發電機實驗儀的制作,結合課本中學到的理論知識,初步探究出風力發電的原理,并得出一些結論:
2、簡單原理:葉輪將風能轉換為機械能,經由傳動裝置帶動轉子,轉子轉動切割磁場,最后產生電流,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3、電磁感應現象:閉合電路中的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的運動,電路中會產生感應電流。
4、提升能量轉換效率要素分析:一是風能轉換機械能中葉輪是個關鍵部件,葉輪設計的形狀、大小以及所采用材料性能對風能轉換為機械能至關重要;第二機械能的損失要靠傳動軸的潤滑和精密制作來減少;第三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發電機的效率是關鍵。關于如何提升風力發電能量轉換效率,涉及到空氣動力學、結構力學、機械制造、電磁學和材料學等等學科[3],將在今后的生活中加以學習和不斷提升。
四、學習感悟
這次活動是一個將課本中的理論付諸實踐的機會,在親身的體驗中我們收獲了很多東西:不僅鍛煉了自己的動手能力,也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它教會了我們做一件事很有可能會經歷失敗,這是通往成功的一個過程,關鍵在于不斷進行總結和改進,享受過程,同時讓結果變得更好。
參考文獻
[1] 陳雪峰,李繼猛,程航,李兵,何正嘉. 風力發電機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技術的研究與進展[J]. 機械工程學報,2011,(09):45-52.
[2] 楊東,劉晶茹,楊建新,丁寧. 基于生命周期評價的風力發電機碳足跡分析[J]. 環境科學學報,2015,(03):927-934.
[3] 程明,張運乾,張建忠. 風力發電機發展現狀及研究進展[J]. 電力科學與技術學報,2009,(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