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建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進城或到經濟發達地區務工,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筆者所在的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占比例已高達30%~40%。這支規模龐大的留守兒童隊伍已經成為了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由于長期缺乏親情的關愛、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們的健康成長已經成為當前社會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安全問題。留守兒童雖然有一定的監護人,由于年齡、經濟、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監護人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管。在課余和節假日等老師無法監管的情況下,留守孩子則成了絕對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父母不在身邊,沒有他們直接的關愛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擊對象,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的身邊,孩子缺乏親情的溫暖照顧,導致孩子輕生的案例也不少。
2、成績下降。由于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缺乏有效的家庭管理和教育,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不管是祖輩還是親朋好友,在他們眼里,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只要孩子能有飯吃,身體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盡到了責任。絕大多數農民工選擇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讓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與愿違,有調查表明,留守兒童大多數成績中等或中等偏下。當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學習認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過高,孩子學習壓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兒童由于自控力差,無人督促學習,再加上受外界的影響,認為學習與否都一樣,對學習毫無興趣,經常發生不完成家庭作業、逃學、輟學等現象。
3、心理人格問題。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有重要影響。由于父母不在身邊,長期的家庭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存在嚴重的“親情饑渴”,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敗、進步、憂郁、悲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時,沒有自己信賴的長輩可以傾訴和指導,往往只能自己處理。尤其當他們遭遇挫折時,他們不愿意與監護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極端,嚴重影響了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
4、道德品行問題。是留守兒童道德行為約束不夠,違法違紀現象逐漸上升。留守兒童中相當一部分逃學、曠課、不交作業,甚至沾染打架、賭博、酗酒等不良習氣。另外,留守子女對年老隔代的關系較疏遠,對長輩的教育往往不會很順從地接受,而且這些長輩也可能因本身各種原因而無法擔負起對這些兒童進行行為控制和社會化教育的重擔。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約束,一些留守兒童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沒有自控能力,難免出現行為偏差甚至發展到犯罪。從現在的情況看留守兒童違法違紀案件逐年呈現上升趨勢。
二、采取的對策及建議
農村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不僅會危及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而且會給農村的教育以及社會發展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這個問題的解決將有助于農村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真正落實和質量的提高,而這個問題的解決有賴于家庭、學校、社會、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家長要切實擔負起撫養子女的義務,使孩子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作為家長要正確處理生產、創收與子女教育的關系,不能以犧牲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為代價來換取眼前暫時的利益;如果條件允許,盡可能的將孩子帶到自己務工的地方上學,讓孩子在自己的身邊成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對于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若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體魄、良好的品德和優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獻精神的。因此,父母在這方面應有開闊的眼界和長遠的打算,在物質條件基本滿足的情況下,應該多為下一代考慮,多關心他們的成長與發展。筆者認為,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至少應有一位家長留守,這對于孩子的人格的培養和學業成績都是有益的,親子關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兒童社會化和人格發展的核心和主要動因,對兒童的發展起決定性的影響。
2、學校應充分發揮教育優勢,特別注意與家長的聯系溝通。學校教育應該成為影響留守兒童成長的主渠道。要努力使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這就要求學校教育不僅要完成校內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同時應該有意識地向留守兒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彌補他們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進他們的健康發展。對此,學校應充分發揮教育優勢,特別注意與家長的聯系溝通,提高他們對教育的認識。對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學生,老師要加大家訪力度,或通過電話、微信、QQ等形式,向家長匯報孩子的學習、生活和思想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疏導。
3、加強農村鄉鎮文化建設,大力整治校園周邊環境。留守兒童較之普通兒童只是由于生活環境中約束因素、溝通與指導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種被周圍不良環境影響的更高的可能性。為此,應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要加強農村鄉鎮文化建設,大力整治校園周邊環境:打擊違法經營的網吧、電子游戲室等,根治各種精神污染對孩子的毒化,讓農村中小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4、政府要加強和改善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切實有效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與管理。目前農村中小學尤其是小學普遍沒有寄宿制,即使辦有寄宿制的中學條件也很差,有條件的農村,地方政府可為開辦寄宿制學校創造條件,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和文體設施投入,并加大對寄宿制學校的管理,為留守兒童提供較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使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由學校、老師及同學群體進行及時的補償,讓他們享受到每天大家庭的溫暖,切實解決他們在雙休日和節假日無人監管的問題。
總之,我國是一個農民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農民進城務工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不僅對家庭、學校而且對我們整個社會教育體系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留守兒童的教育任重而道遠。這是各級政府值得重視的一個重要問題,也關系著一代人是否健康成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