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
(江蘇省射陽縣中醫院,江蘇 鹽城 224300)
圍術期護理在原發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療中的應用
王 霞
(江蘇省射陽縣中醫院,江蘇 鹽城 224300)
目的分析和探究圍術期護理在原發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療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以2012年6月~2017年2月選取本院收治的原發性肝癌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字隨機分組方式,將其平均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0例。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均給予介入治療。另外,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研究組,給予圍術期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對比患者并發癥情況,研究組發生率為6.7%,對照組為16.6%,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原發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療期間,給予圍術期護理干預,效果顯著,值得廣泛推廣。
原發性肝癌;介入治療;圍術期;護理
原發性肝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診治,易導致患者死亡。目前,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是常用于原發性肝癌的介入治療方式,不僅操作簡單,而且可重復治療,副作用少,可延長患者生存期。同時,圍術期,介入治療亦可能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脅[1]。因此,圍術期,應強化臨床護理,有效控制治療風險,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基于此,為分析原發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療的圍術期的護理效果,本文以原發性肝癌患者60例為對象,平均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后,給予不同的護理干預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2年6月~2017年2月選取本院收治的原發性肝癌患者作60例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字隨機分組方式,平均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男23例,女7例,年齡為45~74歲,平均年齡為(61.2±10.28)歲。研究組男24例,女6例,年齡為46~69歲,平均年齡為(60.5±11.07)歲。所有患者均符合原發性肝癌診斷標準,同時,兩組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給予介入治療。同時,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例如,病房護理、日常護理等,研究組,則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圍術期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內容:(1)術前:在疾病影響作用下,患者所承受的壓力較大,加之疾病引起的疼痛,患者易表現出不良情緒,例如,恐懼、不安、煩躁,對臨床治療造成不良影響?;诖耍o理人員應綜合評估患者心理狀態,掌握導致患者不良情緒的原因,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穩定患者情緒,增加治療依從性。與此同時,叮囑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確保每日睡眠質量,對于嚴重失眠患者,可通過按摩、中藥足部泡洗等方式,促進睡眠。術前1 d,清潔術區皮膚,術前0.5 h,應用鎮靜劑,術前6 h,需禁食,指導患者將膀胱排空。(2)術中:調節室內溫度,指導并協助患者處于適宜的體位狀態下,建立靜脈通道,提前準備好急救藥物。對于清醒的患者,可主動與患者交流,分散患者注意力,保證患者處于放松狀態下。同時,詢問患者有無不適感,一旦出現惡心、劇烈疼痛等不良反應,需立即告知醫生。(3)術后:術后,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及術側肢體足背動脈搏動情況,術肢伸直制動24 h。一旦出現異常,及時通知主治醫生,并給予對癥處理。術后6 h內禁食,六小時后予以清淡易消化的低脂半流質飲食,根據患者情況,堅持少食多餐的基本進食原則,適當攝取富含維生素、優質蛋白、高熱量且易消化的食物,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叮囑患者多喝水。并配合中醫技能操作:如穴位按摩,取中脘、天樞、合谷、內關、足三里等穴;耳穴貼壓,可選脾、胃、神門、交感、賁門、皮質下等穴以預防化療藥物及造影劑所致的惡心、嘔吐。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患者治療期間出現的并發癥。
1.4 統計學方法
借助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經由不同方式護理,對比患者并發癥情況,研究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情況對比
原發性肝癌,是一種惡性腫瘤,常見于40~50歲年齡段人群,如今,關于原發性肝癌的病因與發病機制,尚不明確,部分專家、學者認為其可能與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存在聯系[2]。對于原發性肝癌,其臨床表現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內容:(1)肝區疼痛:諸多患者以肝區疼痛為首發癥狀,主要表現為持續性鈍痛、脹痛或刺痛。(2)全身及消化道癥狀:例如,腹脹、食欲下降、消瘦、全身乏力等,部分患者可伴有腹瀉、發熱、惡心、嘔吐等現象。晚期,少數患者可出現皮下出血、黃疸、貧血等癥狀。(3)肝腫大:針對原發性肝癌患者,肝伴有不同程度上的腫大,且邊緣呈不規則形,表面凹凸不平。(4)肝癌轉移癥狀:肝癌若發生轉移,可出現相對應的癥狀,例如,低血糖癥、高血鈣等[3]。
介入治療(Interventional treatment),是一種介于外科與內科之間的治療方法,血管內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療均屬于該范疇。如今,介入治療在原發性肝癌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且療效較佳[4]。然而,在介入治療的同時,配合臨床護理,不僅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而且可提高治療效果。
圍術期護理,是一種針對手術治療的護理模式,以不同階段的不同特征為依據,即術前、術中和術后,結合患者病情變化,給予具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確保治療工作有序開展,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為患者早日康復奠定基礎。本次研究中,結果對比并發癥情況,研究組為6.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6.6%(P<0.05)。
綜上所述,針對原發性肝癌患者,在介入治療期間,實施圍術期護理干預措施,效果顯著,值得廣泛推廣。
[1] 譚 淼.原發性肝癌介入治療的圍手術期護理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2):207-207.
[2] 王淑瑩.原發性肝癌介入治療圍手術期的護理30例[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22):90-91.
[3] 凌 巧.原發性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療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2):97-98.
[4] 胡孔瓊,趙曉偉,游 箭.原發性肝癌介入治療的圍手術期護理[J].西部醫學,2011,23(11):2246-2247.
本文編輯:吳宏艷
R473.73
B
ISSN.2096-2479.2017.04.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