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傳統食品都進行過安全性評價嗎?
答:我們日常食用的食物中,大部分是天然食物及其簡單加工產品,如谷物、蔬菜、水果、禽畜產品及初加工產品,這些食品都是經過人類的長期實踐經驗認定為安全的,并沒有進行專門的食用安全評價。但這些傳統食物并非絕對安全,比如營養豐富的雞蛋和牛奶,對于少數過敏體質的人來說就是導致過敏的罪魁禍首;而作為主食的谷物中也往往含有許多天然的毒素和影響消化吸收的抗營養因子,如植酸和胰蛋白酶抑制劑等,這些物質要經過特定的加工處理,才能減少或消除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蔬菜和水果中也有許多已知的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的成分,如發芽馬鈴薯中的龍葵堿等。所以,天然食品的安全性也都是相對的。對這些食品的潛在危害與風險是通過長期食用過程中積累的經驗來確定的。隨著科技的發展,又出現了許多新型食品如輻照食品、功能食品等,以及各種化學食品添加劑、酶制劑等食品成分,這些食品和食品成分都要通過專門的食用安全性評價才能供消費者食用。人們通過長期的試驗摸索,針對這些新型食品和食品添加劑已經建立起一套以動物為主要試驗對象的、較為完善的食用安全性評價方法。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評價是在以往食品安全性評價基礎上,結合轉基因食品的特點建立的,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補充和完善,其嚴格的安全評價過程,有助于將可能的風險降到最低。
23. 轉基因食品為什么要進行食用安全評價?
答:與傳統育種方法不同,轉基因生物技術是通過生物技術手段打破了物種生殖隔離屏障,將來自另一種或另一類生物的某一基因片段引入到其他生物基因組中以改變其遺傳性狀,使動物、植物、微生物三界的遺傳物質實現交流。為了預防在基因操作過程中,把一些可能對人體健康或環境安全有害的基因轉入受體生物,或者由于基因操作引起受體生物產生不可預期的變化,影響人體健康和環境安全,各國政府都重視和評估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24. 國際上是如何進行轉基因生物食用安全性評價的?
答: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受到有關國際組織、各國政府及消費者的高度關注。國際食品安全標準主要由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制定。這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共同成立的,是政府間協調各成員國食品法規標準和方法并制定國際食品法典的唯一國際機構。其所制定的食品標準被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定為國際貿易爭端裁決的依據。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于2003年起先后通過了4個有關轉基因生物食用安全性評價的標準。依據國際標準,目前國際上對轉基因生物的食用安全性評價主要從營養學評價、新表達物質毒理學評價、致敏性評價等方面進行評估。大多數國家都有專門機構負責轉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評價,在美國主要是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負責,在歐盟是歐盟食品安全局負責,在中國是農業部負責。各國安全評價的程序和方法雖然有所不同,但總的評價原則都是按照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制定的,包括科學原則、比較分析原則、個案分析原則等。轉基因食品入市前都要通過嚴格的安全評價和審批程序,比以往任何一種食品的安全評價都要嚴格。
25. 我國轉基因食品安全評價的主要內容和原則是什么?
答:我國轉基因食品安全評價同樣是遵循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從營養學評價、新表達物質毒理學評價、致敏性評價等方面進行重點評估。安全評價的原則有:
(1)比較分析原則。非轉基因植物由于具有長期的食用歷史,因而被認為是安全的。如果轉基因植物食品在化學組成上與對應的非轉基因植物食品無實質性差異,可以認為該轉基因植物食品安全。
(2)預防原則。以科學為基礎,采取對公眾透明的方式,結合其他的評價原則,對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研究和試驗進行風險性評價,防患于未然。
(3)個案評價原則。由于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中導入的基因來源、功能各不相同,受體生物及基因操作也可能不同,即使是同樣的基因與受體,其插入位點的不同也可能帶來未知的變化。因此,必須對每一種新產品逐個進行評價,這也是目前大多數國家采取的評估原則。
(4)分階段原則。在產品開發的各個環節都要進行嚴格把關,將前步實驗積累的相關數據和經驗作為評價基礎,確定是否進入下一個開發階段。
(5)科學透明原則。對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的評價應建立在科學、客觀和透明的基礎上,應該充分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研究手段和成果對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進行科學檢測、分析和評價,不能用不科學的臆想的安全問題或現代科學技術無法做到的來要求對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進行評價。
(6)熟悉原則。了解轉基因產品的外源基因的來源物種與轉入物種的特性、同其他生物或環境的相互作用、預定用途等背景知識,通過已經積累的經驗來指導新產品的開發。
26. 如何進行轉基因食品毒理學評價?
答: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的作用就是從毒理學的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質對食用者的作用機理,檢驗和評價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圍,從而達到確保人類健康的目的。常用的毒理學評價方法有急性毒性試驗、遺傳毒性試驗、亞慢性毒性試驗和慢性毒性試驗。食品毒理學評價的手段是以動物實驗為主,即讓動物代替人攝入待測的食品或食品成分,通過觀察動物的中毒表現和檢測動物的生理生化指標來確定待測物的毒性和安全攝入量,并推論到人。一般來說,毒物和非毒物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同一種物質,由于使用劑量、對象和方法的不同,可能是毒物,也可能是非毒物。例如,人體對硒(Se)的每日安全攝入量為50~200微克,如低于50微克則會導致心肌炎等疾病,并誘發免疫功能低下和老年性白內障的發生;如攝入量在 200~1000微克之間則會導致中毒,如每日攝入量超過 1毫克則可導致死亡。因此,要根據毒理學評價對這些食品中的成分進行毒性分級,科學合理地確定安全攝入量,確保食用安全。
轉基因食品的毒理學評價包括新表達蛋白質與已知毒蛋白和抗營養因子氨基酸序列相似性的比較,新表達蛋白質熱穩定性試驗,體外模擬胃液蛋白質消化穩定性試驗。當新表達蛋白質無安全食用歷史,安全性資料不足時,必須進行急性經口毒性試驗;必要時應進行免疫毒性檢測評價。新表達的物質為非蛋白質,如脂肪、碳水化合物、核酸、維生素及其他成分等,其毒理學評價可能包括毒物代謝動力學、遺傳毒性、亞慢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生殖發育毒性等方面。具體需進行哪些毒理學試驗,采取個案分析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