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是對以前黨內監督制度的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分別從體系建設、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問題導向、黨內監督的全覆蓋、“懲”與“治”的結合、黨內監督與黨外監督的相統一等六個方面充分體現了全面從嚴治黨重要的制度遵循。
關鍵詞:監督;體系;全覆蓋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是對2003年黨中央頒布施行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的改進和完善,是對我們黨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監督經驗的深刻總結,為新形勢下加強和規范黨內監督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主要特色與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體現了完整的體系建設
《條例》把構建立體式、全方位、多維度的監督體系,作為加強黨內監督的重要突破口和著眼點,有效防止了監督的碎片化、分散化。《條例》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黨中央統一領導,黨委(黨組)全面監督,紀律檢查機關專責監督,黨的工作部門職能監督,黨的基層組織日常監督,黨員民主監督的黨內監督體系。”這是黨內監督工作的一個歷史性突破。既然是體系,就不是零敲碎打的,邊邊角角的,而是相互聯系的一個整體,是全黨的共同任務,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全黨動手一起抓,沒有“局外人”,沒有“旁觀者”,任何黨組織和黨員都不能置身事外。六大監督主體有機整合,各自有著不同的職能和優勢,各自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既目標一致又相對獨立,既各司其職又優勢互補,形成一個協調配套、系統集成、關聯互動的監督網絡體系,形成了監督的整體合力,有效堵住了黨內監督的漏洞,避免出現“牛欄關貓”的黨內監督窘境,增強監督實效。
二、體現了繼承和創新的統一
《條例》一方面深入總結了黨內監督方面的經驗和教訓,繼承了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實踐中證明行之有效的制度規定,又結合時代特點,全面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充分體現了繼承和創新的統一。我們黨在創建初期就形成了監督的思想,1921年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的綱領》的第十條和第十二都強調要進行監督。之后,在1927年,黨的五大就建立起以中央監督委員會為專門機構的黨內監督機制。黨的十八大通過的《黨章》更是有18處提到“監督”,對堅持民主集中制、明確黨內監督的重點等提出原則要求。因而,不斷加強黨內監督貫穿于黨的全部歷史。而善于將這個政治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是黨做好一切工作的條件。如修訂《條例》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巡視工作開展情況,改進和創新了巡視制度,使巡視工作的作用發揮更突出。既有利于解決“同體監督”軟弱無力和“看得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看不見”的問題,又有利于克服少數“一把手”腐敗過程中“事前基本沒有監督,事中基本難于監督,事后基本不是監督”的弊端。又如,《條例》明確提到“信任不能代替監督”,旨在強調監督約束和信任重用二者并行不悖,在信任重用的領導干部履職盡責的過程中加強監督,恰恰是信任的延伸。
三、體現了鮮明的問題導向
聚焦問題,抓住要害和關鍵是《條例》的一個突出特點。過去的黨內監督工作存在監督的系統性、經常性不夠,監督主體比較分散、監督責任不夠明晰、監督制度操作性不強等問題。《條例》針對這些問題和薄弱環節精準發力,明確提出“黨內監督的任務是確保黨章黨規黨紀在全黨有效執行,維護黨的團結統一,重點解決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全面從嚴治黨不力,黨的觀念淡漠、組織渙散、紀律松弛,管黨治黨寬松軟問題”。彰顯了我們黨直面問題、不畏困難、迎難而上的信心和決心。也正因此,《條例》抓住強化黨內監督工作的要害和關鍵,從頂層設計角度織密制度籠子,嚴防出現“燈下黑”問題,順應了新形勢新任務對加強黨內監督的新要求。
四、體現了黨內監督的全覆蓋
“全覆蓋”即無空白、無遺漏、無例外,這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全面”在黨內監督中的體現。這個“全覆蓋”表現在監督主體上六大主體有機結合,各司其職。尤其是《條例》首次把黨的中央組織的監督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旨在通過“以上率下”實現“全面從嚴”的目標;表現在監督對象上明確規定“黨內監督沒有禁區、沒有例外”。即黨內沒有不受監督的黨員,不受監督的組織,不受監督的領導干部。每一個黨員、每一級組織、每一個領導干部都在黨內監督的章程下進行,無特權、無例外,無死角。同時,抓住關鍵少數,將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作為監督的重點對象。表現在監督內容上也更加豐富,針對當前黨的建設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把堅定理想信念、嚴肅黨內政治生活、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嚴明黨的紀律特別是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持黨的干部標準等一系列新要求納入黨內監督的內容體系中,拓展和豐富了黨內監督的內容,體現了鮮明的時代要求。
五、體現了“懲”與“治”的相統一
強化黨內監督的根本目的是通過總結經驗教訓、創新管理制度,形成發現問題、糾正偏差等有效機制,確保黨章黨規黨紀在全黨得到有效執行,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因此,《條例》在“懲”與“治”、“治標”與“治本”相結合的綜合施策中,體現“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貫方針,彰顯嚴管就是厚愛、“全面”和“從嚴”的有機統一。一方面強調通過黨內監督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處置,起到懲治、震懾、遏制作用,體現“懲”的威力;另一方面,通過加強制度建設,對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實現“治”的功效,確保從面從嚴治黨標本兼治,有效防止干部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階下囚”的問題。從這一原則問題出發,《條例》強調抓“常”與“長”,強化黨組織的日常管理和監督。
六、體現了黨內監督與黨外監督的相結合
黨的執政地位決定黨內監督在黨和國家各種監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條例》要求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要自覺接受黨內監督,但強調加強黨內監督,絕不意味著排斥或拒絕黨外監督,而是進一步理順同外部監督的關系,兩者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有機統一于加強黨的建設的現實需求,共同構成黨的監督的系統整體。因此,《條例》明確提出“黨內監督和外部監督相結合”的方針,旨在充分調動黨內監督和外部監督兩方面的積極性,從而形成監督的合力,發揮監督的作用。堅持黨內監督和外部監督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貫要求,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
總之,《條例》在更高的歷史層面和制度建構層面,對黨內監督有缺失的地方做出了改進和完善,力求進一步發揮黨內監督作為“監視器”的效力。1945年,毛澤東同志在著名的“窯洞對”中,便指出了監督對于打破歷史周期率的重要意義。新時期,有效釋放黨內監督的效用更是我們黨的迫切任務,這也必將對權力在正確的軌道運行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作者簡介:
敏生蘭,中共甘肅省委黨校黨建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黨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