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菡+許耘紅
摘要:在當下綠化建設大潮中,景觀學已經升級為一級學科,但在實際的市場環境中景觀設計仍然扮演著建筑或是規劃的附屬角色。本文分析了附屬的成因和景觀設計的粗制濫造、濫用符號,在去除符號化增加景觀設計的空間體驗和精神內涵的同時使用生態化設計的手段讓景觀設計走向獨立的道路。
關鍵詞:景觀;符號;生態化
中圖分類號: TU986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9.046
近幾年,景觀設計已成為學術研究和市場追捧的熱點,風景園林專業也成為獨立的一級學科,與建筑學、城鄉規劃學呈三足鼎立之勢,三個學科相輔相成共同組成了“人居環境科學”的基礎,而景觀設計一直以來被設計者視作雞肋,景觀設計師在觸碰建筑設計時捉襟見肘,在進行城鄉規劃時目光短淺,所以景觀學或者風景園林學在一定意義上說是附屬于建筑學和城鄉規劃學,以求得自身發展的一門獨立學科。
1 景觀的符號化
在對城鎮公園、廣場、居住區景觀的調查中發現,對文化符號的濫用是讓景觀變得乏味的重要原因,城鎮的景觀幾乎“千園一面”,往往都是進行跟風式的設計,地產景觀“玩”的是流行趨勢,近年來流行東南亞的熱帶景觀,于是很多地區都模仿東南亞熱帶景觀,并且是劣質的景觀設計,因為真正的高品質景觀是不能夠大量產生的,而景觀的營造也就被市場消費,棕櫚樹小噴泉就是東南亞景觀,土黃色的鋪裝在城市各處蔓延開來,這就是地產景觀建設浮躁的表現。城鎮公園都是按照江南園林的布局進行設計,亭臺樓閣榭的設計完全照搬江南的東西,江南園林的手法并沒有在設計中得到體現,文人的風雅在城市景觀中喪失殆盡,只模仿其形未見其神,取而代之的是浮躁的建設,亭臺的柱子用水泥柱代替,飛檐翹角都用水泥一并砌筑,似乎這些行為都和“公園就該那樣”有關,設計中無論怎樣都要建造一個像亭子的亭子,要挖一塊像水池的水池,這些元素和符號被恣意的使用后造出的景,建出的公園,將讓我們慢慢喪失對傳統建筑和園林的認識,取而代之的是錯誤的符號和空間感知。
缺乏地域性的設計一定是失敗的,但地域性的表現并不是一味地把符號放到設計中來,例如隨處可見的各民族的文化元素,手拿標槍、頭戴頭巾的民族兄弟,札札弄機杼的婦女都一味地放到巨大的浮雕上,表現人們的生活幸福和各民族的大團結,這是在景觀設計中一種典型的直白表達,卻也是粗野的、不假思索的表達,換湯不換藥而已。
2 景觀的去符號化
2.1生態化設計
國外從20世紀60~70年代開始,就有人研究生態設計,其中Rachel Carson的寂靜的春天最先提出了工業時代負面性;Lynn White揭示了環境危機的根源來自西方文化的根基。所有這些都把設計師們從對美與形式及優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對自然的關注,引向對其他文化中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關注。引入生態學概念將設計與生態真正結合起來,使用生態學的分析手段對設計過程形成影響,小氣候的影響通過系統的分析,給出設計的指導和評價。其中對鄉土化的研究是生態化設計中的一個重點,“適地適樹”是對自然的一種尊重手段,并且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設計,生態化設計應該塑造的是一個生態系統,通過自然環境和時間的推動形成新陳代謝式的設計,通過對自然系統和組織的調動進行指導設計,才是真正的生態化設計所關注的重點。
2.2行為學設計
通過對人的行為研究,將行為學的指導作用引申到公園設計中,阿爾伯特·拉特里奇的《大眾行為與公園設計》就是一部真正關注人在公園中使用的著作,將人的行為習慣視為設計者對公園設計后使用的預判標準。只有將使用者的行為習慣作為環境設計的最重要依據并根據行為學研究者提出的觀點和評價標準,制定一套新的針對設計的觀察和調研的方法,一改往常的設計程序將關注點對準使用者,才能打破局限為人類服務。
2.3“風雅”的設計
我國的文人園林在明清以后再無人能企及更莫談超越,原因是當時社會對文人的不重視,解決“生死存亡”的問題自然將“風雅”的文人放到一邊,如今想要重拾“文化”二字又談何容易,精而小的園林景觀對城鎮的影響是積極的,既沒有大量的使用土地讓住房成本上升,又讓真正的文人精神得以重現,街頭的小游園一定要成為“文人園林”的主要戰場,結合自然環境營造一定的精神氛圍,用低廉的造價還原精神性的空間,切勿再用混凝土代替輕盈的木構架,精神性的塑造應通過一定的空間變化來隱喻,而不是直白的用壁畫、浮雕、文化柱來表達。文化符號用于點題是十分恰當的,通過空間的體驗來塑造空間的精神性,可使用不同的材質,空間穿插,高差變化,顏色變化,假山奇石等手段來實現。不應拘泥于江南園林的構成手法而放棄本土化的表現。當然,賦予空間精神內涵是十分困難的,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摸索前行。
3 結語
對景觀被符號化充斥的批判是基于目前浮躁的建設情況的表達,景觀符號化也有其一定的成因,不應一味地怪罪于設計師的手法或是人們審美趣味不高,應該從社會和體制方面進行深入分析,符號化的解決必須用恰當的手段來疏導,去符號化也不是純粹的消除符號在景觀設計中的使用,而是用真正的場所精神,即“體驗”來代替直抒胸臆的表達,即“看”,這種由“看”到“體驗”的設計轉變,也正是景觀設計由劣質到精品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吳良鏞.從人居環境看中國城市建設.[J].科技導報,2008,26(18).
[2]吳良鏞.中國城市史研究的幾個問題 [J].城市發展研究,2006,13(02).
[3]俞孔堅.走向新景觀[J].建筑創作,2005(02):5.
[4]湯茂林,金其銘.文化景觀研究的歷史和發展趨向[J].人文地理,1998,(02).
[5]俞孔堅,王志芳,黃國平.論鄉土景觀及其對現代景觀設計的意義 [J].華中建筑,2005,(04).
作者簡介:李雅菡,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風景園林學。
通訊作者:許耘紅,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園林規劃設計和園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