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貴
21世紀是個信息化、現代化高速發展的時代,越來越多的現代化知識注入我們的日常教學,而我們在注重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的時候,往往忽略了傳統文化在當前德育中的核心地位和引領作用,導致傳統文化與當代教育背道而馳。殊不知,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往今來已經匯成一條浩瀚的巨流。選入初中語文課本的古詩文凝聚了歷久彌新的精神內涵,而且是當前德育的精髓所在,其功能鮮明。
第一、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成就感。
初中語文課本七年級上冊選編的《論語十則》其內容都與學習有關:或談學習態度,或談學習方法,或談個人修養,都用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廣博精深的道理。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闡述了讀書和思考相結合的必要性,點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為學生長期而又艱巨的學習道路指明了方向。另外,文中的一些觀點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僅教育學生做人要推己及人,仁愛待人,而且也為當今提倡的構建“和諧社會”明確了宗旨。像《扁鵲見蔡桓公》一文不但一針見血的指出了諱疾忌醫的害處,而且它記敘神醫扁鵲采用中醫“望、聞、問、切”的傳統方式觀察出桓候“疾在腠理——疾在腸胃——疾在骨髓”的病變過程,這不由得讓學生對兩千多年前民間高明的醫療技術拍案叫絕。還有,《孟子二章》中,亞圣孟子通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告訴我們“人心向背”于作戰取勝的重要作用,集中體現了他的思想政治主張——實行仁政;又通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列舉古代名人經受磨礪而終成大業的例子,高度的詮釋了當今“勵志教育”的真諦……中華傳統文化異彩紛呈,別具一格。其中各種絕活、本領超乎尋常,令人嘆為觀止,贊不絕口。《口技》一文中表演者用極為簡單的道具異常逼真地模擬出一組有節奏、有連續性的生活場面,表現了我國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這種寶貴的技藝在今天幾近失傳,所以顯得格外珍貴,從中可以直視中國民間藝人的聰明智慧,堅忍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的耐力,這種精神很值得學生學習。
另外,《核舟記》一文中記敘了雕刻藝人王叔遠竟能用“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罔不因勢象形,各具神態”,更絕的是居然用“一枚小小的核舟”雕刻出“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又四。”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前思后想只有用原文中“嘻!技藝靈怪矣哉!”才能評價。今天想來,這枚小小的核舟確確實實是件高水平的工藝美術珍品。通過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藝人的精湛技藝。如此一來,民族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當然能給學生奮發向上的學習動力。
通過這些篇章的教學,學生會認識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文化藝術,道德修養,傳統中醫方面給炎黃子孫做出的杰出貢獻,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用以激勵他們“為中華之繁榮昌盛而讀書”。
第二、激勵學生樹立精忠報國之志。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千千萬萬優秀的華夏兒女。他們不但崇尚自由,熱愛和平,追求真理,而且奮發向上,自強不息,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如陸游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一詩中寫道“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先是詩的語言文字氣勢恢宏、豪邁奔放,令人稱羨。繼之是詩文反映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報國的雄心壯志,充滿著積極進取的激勵精神;而唐代詩人李賀的“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與宋代李清照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及杜甫的千古絕唱“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等都體現了從古至今亙古不變的真理——祖國利益,高于一切,所以作為炎黃子孫就應該樹立“精忠報國”的志向。
另外,《曹劌論戰》以簡潔的文字描繪了曹劌的遠見卓識和穩重果斷的指揮才能,刻畫了一個心憂國家、深謀遠慮的軍事家的形象;《陳涉世家》則反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浩大的聲勢和重大影響,展示了陳勝、吳廣的思想性格和卓越的組織、領導才能,贊揚了農民起義領袖的革命斗爭精神,說明了“歷史是人民創造”的真理!再看,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筆下的《岳陽樓記》,以“記”為名,借題發揮,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體現了作者強烈的“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豪情。
在教學這類古詩文時,引導學生去體會和領略人物身上表現的英雄氣魄,在崇敬與感慨中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忠心獻給祖國”的愛國主義情感。
第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中華960萬平方千米的大地上,奇山、秀水、珍稀動植物,凡所應有,無所不有,堪稱包羅萬象,一應俱全。而古人們分別以自己別具匠心的筆調栩栩如生的描繪了如詩如畫的祖國河山,而且在對這些大好河山的描寫中,全都毫無例外的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思。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真實的描繪了長江“海天相吻”的廣闊景象;《錢塘湖春行》中“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詩句則以擬人的筆觸盡現錢塘湖早春生機勃勃的景象;另外,唐代大詩人王維在《使至塞上》中以一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為沙漠上特有的景象畫上了神奇絕美的一筆!
透過這些詩句,我們來看古文中的名家“名記”。先看《岳陽樓記》描寫了洞庭湖的廣闊浩渺,氣象萬千,“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表現了大自然雄渾的氣勢和偉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波瀾不驚,皓月千里,靜影沉壁”則表現了大自然的恬靜明麗,接著看《醉翁亭記》,它生動地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自然風光,并勾勒了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和諧圖畫。除此而外,如《滿井游記》,《西湖游記》,《三峽》……篇篇盡述別具一格的“中華圣景”,字字描繪美不勝收的大好河山。
所有這些詩文,自然美與情感美和諧統一如同水乳交融,蘊含了一種誘人奮發向上的力量,激發起學生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綜上所述,每篇古詩文里都蘊涵著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的精髓,因此我們應該本著“物盡其用”的思想,把它與當代的德育相結合,既讓學生學好知識,又把學生培養成為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