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東
摘要:農村教研基地的活動應做到任務集中,目標明晰。不能貪多貪大,急功近利,每次集中解決教學中的共性問題,最實際的問題。要循序漸進,調動教師的主動性與自覺性,走出一條適合教研基地的教育教學、科研與教師培訓的新路徑。這個過程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要為廣大師生的健康成長、發展進步擔起責任,使農村鄉鎮的教育教學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轉型,升級 。
關鍵詞:農村教研;基地建設;有效策略;城鎮化
農村教研基地是以鄉村學校為依托,由專業研究人員、教研員及學校教師共同開展教學實踐研究的研究場所。它是推進課程改革,開展教學研究,打造學科特色的重要陣地,是先進教學經驗與成果的生產地和推廣地,是凝聚群體教學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活動場所。目前由于城鎮化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村一級學校差不多通并到鄉鎮,所以,農村教研基地基本上都是設在鄉鎮了。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鄉鎮學校主要表現為學校規模小、教育資源匱乏、教育信息閉塞。加之鄉鎮教師進修學習和專業提升的機會也很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師資水平不高、素質教育難以全面實行等教學實際。特別是在城鎮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家庭身份均發生了變化,教育觀念、教學環境、教學的方式也要隨之變化,而原有的教學思想與方式方法必然面臨著較大的沖擊。如何科學地應對城鎮化背景下農村鄉鎮中學教育面臨的各種挑戰和問題,是當前破解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所在。只有不斷地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的引領與幫助,才能提升教師們的教學品質,才能較好的提升學校教學的品質。
一、打造農村教研基地的有效策略
要大力發展農村的教育,切實地改變農村教育的落后局面,就必須重點突破,探索打造農村教研基地的有效策略,以點帶面, 走出一條有示范、可推廣的農村教 在農村教研基地建設中,預先根據可能出現的問題制定的若干對應的方案,并且,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能根據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來制定出新的方針和靈活的方式,或者根據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來選擇相應的方案,研致其道,培達其心,最終實現目標。
(一)提升素質,讓教研員成為專家型的導師。學科教研員要對基地校的每一位團隊成員在培訓、經驗和技能方面提出專業要求,與教師本人認真溝通,商討研究思路,共同制定相應的專業發展計劃,組織研討,確定課題的研究方向。然后,按照計劃,遵循規律,及時地跟蹤指導,有效的調控發展的進程,幫助教師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困惑及問題,階段注意總結經驗,發現典型,加以提煉推廣,發揮教研員的專業引領的作用。
(二)更新理念,讓教師做一個有思想的人。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更加地科學與藝術。以教師為本,就是要相信教師,尊重教師,為教師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使教師在和諧的氛圍中得到發展和進步。只有教師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具有較高的適應素質教育需求的新思想新內涵,不斷地豐富自身的教育教學理論,汲取先進的理念,拓展思想的寬度與深度,提高自身的眼界與思維的廣度,才能全面的培養學生的現代優秀素質,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激勵學生以為人民服務、為國家和民族的興旺作貢獻為使命和發展方向。
(三)拓展生活,讓教師做一個富有情趣的人。陶行知有句名言:“過健康的生活便是受健
康的教育;過科學的生活便是受科學的教育;過勞動的生活便是受勞動的教育;過藝術的生活便是受藝術的教育。”有針對性的開展活動,豐富教師的學校生活,如書法修習,詩歌誦讀,名著閱讀,服飾設計,故事演講,問題討論,教研論壇等,豐富教師的職業生活,展示他們的個性風采,愉悅他們的精神世界,增強農村教師的自信心,致力于教師今天的幸福,讓教師感受到職業的幸福,他們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學當中,進而改變教師普遍存在著的不適應新時代新要求的傳統人格。
(四)有序研培,為教師的學習與研究積極地提供各種有效的幫助。其價值在于幫助教師更好的成長和創新。引導教師想要創新,勇于創新,享受創新,盡最大努力激發教師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哈佛大學的校長陸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學校長論壇”上說:“如果沒有好奇心和純粹的求知欲為動力就不可能產生那些對人類和社會具有巨大價值的發明創造。”如果教師沒有這種意識并注意熏陶,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就無法形成。
(五)打造學科教研組文化,改造教研組的教研方式。提高教師協同工作的能力,改變過去各自為政,各管各班的局面。教研組組長是學科的核心,起到主導的作用,所以要加強對教研組長的培訓力度,注重培養組長的教學整合的能力。同時兼顧培養學科教師有效的連續教學的能力。特別注意養成細讀教材文本的習慣,改變實際工作中教得多、研得少的現狀,改變只抱著一本教學參考就備課、上課的教研形式。
(六)立足學校,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提供教研的實踐方案,提供校本研修的指導資源,提升教研的品質。農村校本教研進行深入而扎實的探討,教學模式的探索指導,累積教學教研的實踐性案例,對提高教學質量富有重要意義。郭沫若說:“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種精神”。而校本教研更要立足本校實際,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二、打造農村教研基地的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各基地學校要成立基地建設校領導小組和學科實踐組。建立“校長—主任—教研組—備課組—”為主體結構的校本教研機制。形成基地校風格與多學科特色有機融合的特點。對教研團隊建設,要克服形式主義,立足學校實際,提升教研質量。
(二)機制保障。統一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落實提高鄉村教師待遇等政策。加快推進遠程教育,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建立恰當的教學評價內容和評價機制,激勵全體師生明確評價的標準,并積極的為之努力。通過機制與基地校的管理方法創新,解決農村教師的待遇、繼續教育等問題,使農村的優秀教師留下來,其他的教師有提高。
總之,設立農村教研基地就是為了努力做到從基地校的實際出發,聚焦農村教學工作中遇到的緊迫問題、重要問題、難點問題與熱點問題,有針對性的開展教研工作,充分發揮每一位教師的聰明智慧,不斷地調動他們的教學熱情和創新活力,挖掘內部潛力,在全校范圍內形成濃郁的研修氛圍。積極探求基地教研活動模式,創新教研的形式,提高教師業務素質,改進教學方法,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帶動教師在教學實踐的同時積極地進行教學研究,提升農村教研基地的教師的綜合素質,提高農村教研基地的教育教學水平,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教學經驗,并注重以點帶面,發揮教研基地的引領與輻射作用,促進教育資源交流與共享,促進農村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促進農村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滿足農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最終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為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