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軍
教師的課堂評價用語是課堂教學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當前課堂評價用語運用的現狀分析,提出課堂評價用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的具體策略,有利于更好地激發小學生課堂學習興趣。
一、對當前課堂評價用語運用的現狀分析
(一)評價用語缺乏引導性
教師的評價語言要有引導性,引導性的評價好比“佐料”,給課堂增加了不少“滋味”。課堂改革的開放教學使孩子的思維活躍起來,課堂也就顯得靈活多變。所以有些教師會抓不住孩子的思維主線,致使評價錯過知識的衍生點,有些更是脫離了學習的主線。
(二)評價用語時機不恰當
課堂評價用語的時機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握不好會影響評價的結果,甚至于適得其反。如在教學時當某位學生的回答剛好是教師心中的答案時,教師立刻對其大加贊揚,這似乎在暗示著其他同學:這位學生的回答近乎完美,不可挑剔。這時,一種無形的壓力遏制了其他同學回答的欲望。教師如果馬上進行評價,就有可能教師知道了,而其他同學還云纏霧繞的,聽不懂。上例中,教師對學生評價過早,時機運用不恰當。
(三)評價用語缺乏多樣性
課堂上,每當一位孩子完成一個課堂活動,教師就馬上使用“你真棒!”“非常好!”等語言給予學生表揚,一堂課中“你真棒!”“非常好!”滿天飛,有的甚至成了教師的口頭禪。當學生沒有回答到重點時,教師沒有進行適時的引導,而是說“請坐,再思考”當學生正確回答時,往往老師的評價只有“你真棒”、“你真是太聰明了”,有的老師則采用不斷地“鼓掌”方式。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深刻思考,學生是為了學習內容而積極學習,還是為了博得掌聲與榮譽而應付式的學習?長此以往,如果一句評價語言用的過多、過濫,就會失去其本身的魅力,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將被教師這種機械的評價方式逐漸消退。因此,不能僅用這些單一枯燥的評價語言和評價方式對待學生,應在恰當中尋創新,在準確中尋多變。
二、課堂評價用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的策略
(一)注重課堂評價用語的引導性
1.捕捉瞬時,妙“引”
在靈活多變的課堂中,教師評價要善于捕捉瞬時,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進行更深的思考,更多的發現。
2.延緩等待,巧“引”
在課堂中,遇到學生錯誤的回答或正在討論交流的話題,教師要學會延緩等待,不要立即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是以鼓勵的語言,巧妙的給學生的思維騰出“馳騁的空間”,讓學生暢所欲言,然后適時恰當方式更好評價學生,這樣提供了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讓學生充分亮出自我。
3.當學生表達不清時,及時鼓勵評價
學生在表述計算題的算理或應用題的解題思路時,很多時候學生心里知道,可是站起來發言時卻是支支吾吾的說不清楚。這時,如果教師用厭煩的話語打斷了學生的發言,學生就會陷入非常難堪的境地,甚至會蒙上自卑的陰影。如果教師能耐心地傾聽,及時用評價語“別急,慢慢說”鼓勵他,或者用提示性的評價語“先要看清題目的條件和要求,再按要求解答”啟發他,再給他一次機會,學生往往能順利地表達出獨到的見解。
(二)注重課堂評價用語的多樣化
1.賞識和激勵相結合
“要讓每一個人都抬起頭來走路”(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語),本著這一教育目的,教師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就需要用一種欣賞的眼光來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盡量用科學、規范、賞識、激勵性的語言做出評價,而少用或慎用批評、責備性的語言。教書育人的種種跡象表明,對學生優點、長處的欣賞、贊美,可以使一個人獲得心理、精神上的滿足,從而使人產生輕松、愉快的心情。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個成人都有這樣的心理,何況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孩子呢?對于他們,更需要一種賞識、激勵性的語言。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把握評價的時機,充分利用評價語言的魅力,調動學生學習的激情和興趣,適應學生的需求,滿足學生的愿望,從而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愉快、和諧地發展。
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評價語言要準確而得體。教師評價應有鼓勵性,能充分肯定學生的優點和進步,評價過程確保不侮辱學生的人格,不損害學生的尊嚴,即使指出錯誤也應如此。在學生的心目中,老師的評價具有權威性,對于學生來說,他在學習上的每一點進步,一旦得到老師的鼓勵、肯定評價之后,內驅力往往成倍地激增。因而,在教學中,面向學生個體,有針對性地從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動機、態度、自信心、思維方法、創新意識和能力發展等方面進行適時、正面、積極的評價,對于思維方法有創新的學生要給予大力表揚;對于學困生要重視發掘他們的閃光點,大膽肯定,及時表揚,并提出努力的方向。在指出學生不足時要委婉,不能傷其自尊心和積極性。
2.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相結合
當兩位同學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兩種答案時,張老師特意走過去,握著孩子的手說:“我跟你握手不是我贊成你的說法,而是感謝你為課堂創造出了兩種不同的聲音。想想要是我們的課堂只有一種聲音,那該多單調啊!”在接下去的環節中,學生一致認為正五邊形只有五條對稱軸,張老師豎起大拇指這樣評價:“老師真佩服你們,盡管老師喜歡課堂上有許多不同的聲音,但是當只應該有一種聲音的時候,你們堅持了自己的意見。”張老師的這種語言和手勢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顯得更加真實,在老師的贊嘆聲中,同樣潛移默化的培養了學生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
3.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
課堂教學的評價大多指向學生的思維過程。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評價是教師的“專利”,學生常常處于被動甚至被忽略的地位。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了解學生的性格、態度,了解學生在接受知識中所表現出的各種思維,這些為評價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教師可以用評價調節教學,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功效,預防各種學習弊病的發生,教師評價學生作為一種主要的方法,應該繼承、改善和發展。
新的評價觀要求師、生從對立狀態轉入統一關系,教師不宜唱獨腳戲似的評學生,而應讓學生參與評價,使評價成為一 項雙向甚至多向的活動,并通過“自評互評”實現教學的發展,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 在教學中,創設生評師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大膽評價老師,勇于向老師提問題,發表獨特的見解。
綜上所述,教師評價用語應不拘一格,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課而異。教師充滿魅力的評價語雖看似即興,但卻根植于他深厚的教學功底、良好的口語素養和正確的教育理念。恰當、簡潔、精妙的評價語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而不是刻意營造的結果。教師評價語在教學中十分重要,“用點睛之語,就能指點迷津”,但這種評價不是一次到位的。因為學生的認識要經歷一個漸進的過程,從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從知之甚淺到知之較深。教師的評價用語要建立在對學生深切的理解與關愛之上,教師應全身心投入,創造性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在一次次因評價帶來的驚喜,使課堂成為師生生命共同向前躍進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