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江
摘 要:努力實現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就業成為高校就業工作的主要任務,積極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是實現畢業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質量就業的有效保證。高校畢業生能否被社會所接受,取決于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中的就業能力表現。這不僅是高校培養人才的試金石,也是高校間競爭的核心指標。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能力;文獻研究
高校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組織,人員眾多、結構復雜,高校職能重要的一項就是人才培養,堅持立德、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由于當前體制機制慣性約束,我國高校在人才培養制度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如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人才培養理念落后、大學課程實踐體系與社會需求存在脫節。因此,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亟待提高。
如何將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有機結合起來,有效提高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一直都是我國高校發展中的難題。在這方面國外高校積累了大量的實踐性研究成果,研究國外的有關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文獻資料對于解決我國當前社會經濟轉型時期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一、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
2017年,我國大學畢業生總量將達到795萬,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壓力進一步增大,用人需求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目前,可以說中國大學生就業問題不但是我們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成為國外研究人員近幾年關注探討的熱點。Wing Kit Chan(2013)文章中指出,自2003年以來,中國高校畢業生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畢業即失業,當然這一表述不一定正確。當前中國大學生就業趨勢表明,這種情況將在一段時間內保持較高的水平。作者認為在中國大學生就業市場上,當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下降,他們都將面臨嚴重的就業困難,因為不同大學的畢業生就業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利用人力資本理論和篩選理論,對大學的畢業生就業統計數據分析研究表明,具有較強就業能力的畢業生更有機會到中國經濟發達地區以及相關精英研究機構和知名企業就業。但是,大學畢業生找到工作的能力并不一定意味著具備較強的就業能力,關鍵是要如何發揮自己就業核心競爭力。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相關因素分析
對大多數家庭和大學畢業生來說,畢業的最終導向是能否順利就業、滿意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可以說成為了衡量高校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但是,這一點在短期之內其實很難得到檢驗。因此,國外高校經常開展針對畢業多年以后的大學生的各類調查研究項目。目前國內高校也開始陸續委托第三方調查機構對本校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根據相關調查數據反饋及時調整高校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不斷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Peter d.hart(2008)開展針對300多家企業人力資源部門深入調查,詳細了解某些企業及相關行業的發展狀況,從而準確定位勞動力市場的人才需求,提出了加強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教育模式研究。大學生就業能力是大學生就業素質的一種綜合性體現,在國際教育領域尚未有統一的定義,但絕大多數研究者都將基本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人際溝通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質及靈活的適應性作為其中的關鍵因素。
Colin Arrowsmith(2011)指出目前高校的性質和任務在過去二十年發生了較大改變,這個變化主要是大眾化教育下政府財政支持的減少,使高校教育質量水平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對利益相關者如大學生、雇主和高校,社會要求卻更高了,從而導致相關矛盾也越來越突出。因此,大學畢業生被要求表現出更強的就業能力,才能更容易獲得就業機會,更容易在工作中得到提升。Colin Arrowsmith在文章中討論了畢業生需要的各種知識、技術能力和個人素質,從而在研究設計上影響之前的課程設計和學習實踐。歐盟有關研究機構也曾開展類似研究,探索高等教育機構在培養大學生所需能力方面的作用,如何解決高校、企業、大學畢業生三方關系中的矛盾等問題。這些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基于國際合作的研究項目在解決如何有效銜接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運作的問題方面做出了前瞻性成果,較為全面地收集了大學生國際就業形勢的數據。
三、如何有效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
Claire Craiga(2012)提出大學生就業能力評價體系作為歐洲大學生就業調查研究項目的一部分,試圖從社會就業勞動力市場,調查衛生保健行業從業者的個人就業能力,同時包括弱勢群體的年齡、性別、遷移或種族來分析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差別。參與者調查有300多名大學生,調查問卷回收有效率達(92.6%)。該研究是定性描述的,問卷調查被用來收集來自學生的相關就業能力數據。另外參加調查的大學生也參加了該調查的一系列定性訪談,Claire Craiga試圖更詳細地探索他們的就業能力經驗,從而開展相關記錄和分析。Claire Craiga最后發現,現在階段提升“計算機信息技術”能力被認為是弱勢群體大學生提升就業能力的關鍵。
信息時代能否有效掌握利用計算機信息越來越被人看重,也凸顯大學生就業能力一個很好的方面。當前,計算機信息技術越來越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來,悄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如“量化自我”可以改善我們的學習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如果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發展進行量化培養那將是一個很好的構思,使大學生能更好地認識自己,發展自己的職業能力。
四、總結
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是大學生就業能力基于用人單位考察綜合就業能力的體現,在國際教育領域尚未有統一的定義。目前,我國高校需深入探討如何改革教育內容及方法以適應人力資源市場的需求變化。關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在目前信息時代可以開展全樣本調查,云數據分析,為大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就業指導。同時打破傳統問卷式調研方法的局限,通過跟蹤式的、交互式的研究方法,深入了解和掌握社會或者某一行業的發展狀況,從而科學定位人力資源市場的就業需求。使高校人才培養更好地與社會人力資源市場對接起來。(二)加強以用人單位為研究對象的大學生能力培養的教育模式研究,或者合作開展類似研究等。
人的能力包含很多方面,對于個人來說能力發展是有限的。大學生個體由于主客觀條件等限制,就業能力發展和提高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最關鍵的是如何有效地進行優化和整合。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大學生核心就業競爭力,才能實現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質量的就業。
參考文獻:
[1]安永峰,盧春艷.“就業能力”文獻研究與國內企業調查評述[J].繼續教育研究,2011(11)
[2]賈利軍,管靜娟.國外就業能力概念的發展歷史及評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1(12)
[3]peter d.hart research associates,inc.(2008).how should colleges assess and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z].washington,dc:peter d.hart research associates.
[4]Colin Arrowsmith.Student Employabi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Geography Curricula and Learning Practices.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Vol. 35,No.3,365–377,August 2011
[5]Claire Craiga.Student perspectiv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joint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o promote employability in Europe.Work 41(2012)439–446
[6]Wing Kit Chan.Employability Does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Competitiveness.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vol.45,no.2,March–April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