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淅珍
一、要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習慣
任何學習方式的開展都和學生的學習習慣有著重要聯系。而“小組合作探究”對學生的行為習慣要求更高,要求學生要學會自主學習、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要善于質疑、勇于探索,要善于傾聽他人意見,要學會交流、討論,要有展示的習慣、總結反思的習慣等等,而這些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這就要求我們要善于培養學生的這些學習習慣,要鼓勵他們課前做好預習,課堂上要善于思考,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敢于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而且在分配小組的時候要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合理搭配,以更合理的方式組建學習小組,從而保證合作交流順利進行。
二、探究問題的設定要有探究價值和意義
探究既不僅是閱讀中對信息的篩選整合,也不僅僅是對藝術性的評說鑒賞,而是指“探討疑點難點,有所發現和創新”,它是鍛煉學生對作品的個性化閱讀能力,鍛煉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對作品做出自己的評價的能力。因此,探究問題的設定要準確合理。要“精”,要有探究的意義和價值。這一點,我們再利用好教材的同時可以從歷年的高考命題中得到啟發,高考探究題很好的詮釋了“探究”的意味,如2011年普通高考新課標全國卷(陜西、寧夏、海南等)實用類文本閱讀第(4)題:盡管黃賓虹和張大千都是一代宗師,但二人的人生態度、對金錢的看法以及藝道旨趣卻大相徑庭。這給你什么樣的啟示?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
三、教師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
教師要做好引導者的角色。學生合作探究時,教師不能無所事事、放羊不管,也不能越俎代庖,替學生說出結論。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啟發、點撥、引導,把握好探究的方向。對于探究中生成的新問題,要能敏銳地分辨清楚,與教學目標無關的,及時矯正、引導;切中要害的,積極組織探索研究。同時,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要盡量關照到每一個小組、每一個學生的探究活動。對于學生的探究結論要有一定的引導和評價,要允許學生有不完美的觀點,更要正確評價學生的探究結果,以評價來激勵學生,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鼓勵那些有思想,有見解,有探究思維的學生,讓他們收獲探究的喜悅。
四、合作探究的時間分配要合理
現在一節課基本在40分鐘,那么如何合理安排討論探究的時間顯得尤為重要,時間把握不好,勢必會影響到一節課的整體效果。比如說,如果合作探究的時間安排過短,學生的討論探究勢必停留在淺嘗輒止的層面,如果時間拖得太長,又會影響到整節課的進度,那么如何安排討論探究的時間就很重要,一般而言,一節課學生小組討論到小組展示再到小組點評,其花費的時間至少15分鐘。所以一節課討論探究的問題設置在一到兩個,不宜過多,時間控制在15分鐘較好,具體操作時我們可以按照這樣的步驟來進行: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階段性學習成果展示——教師點評。這樣既可以保證探究的效果又保證了教學的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