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敏
摘要:《孫權勸學》這篇課文從勸學話語的內容和結構兩方面體現了孫權勸學的巧妙之處,塑造了孫權善勸的人物形象。“開門見山”、“巧設目標”及“現身說法”是三大勸說的方法;“起”“承”“轉”“合”是詩文結構技巧的使用。探究文本的深層蘊含,還應從勸學的意義理解孫權之善勸,領略一代君王保家衛國的卓越戰略眼光。
關鍵詞:孫權勸學;善勸;起承轉合;戰略眼光
在《孫權勸學》這篇課文中,孫權有兩“曰”,總共五句話,在分析孫權善勸時,以人教版的教師用書為例,通常把孫權的兩“曰”作為兩部分來分析:認為“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說明了呂蒙當今擔任要職,不可以不學習,這是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繼而用“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明確學習目標,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讓呂蒙無可推辭。在人教社官網上七篇關于《孫權勸學》的教材解讀及教學設計中,有一篇重點分析了孫權的善勸 ,其正是通過學習的必要性與學習的可能性兩方面來分析,由此可見,這一分析方法被廣大中學教師借鑒于教學當中。
一、善勸之方法
勸說方法是指為達到勸說的目的而采取的途徑、步驟、手段、技巧等。如果從勸學內容使用的方法著眼,筆者認為孫權的兩“曰”可以劃分成三個部分,分別對應“開門見山”、“巧設目標”及“現身說法”。第一段是“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筆者認為其可以用“開門見山”來概括。在這里,孫權沒有拐彎抹角,而是直接勸呂蒙學習,果斷明了,不僅反映了孫權的王者風范,更體現了孫權對呂蒙這一武將坦坦蕩蕩、直率性格的了解。
在第二段勸說話語“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中,以肖炎方《孫權之善勸》為代表,大多老師認為其運用的勸說方法是“循循善誘”,但筆者認為更應該將其歸納為“巧設目標”,這不僅是從呂蒙的身份地位考慮,更是從“勸”的原因來著手分析。呂蒙是戰功顯著的大將,功高自傲,孫權作為高高在上的君主,如果直接命令傲慢的呂蒙去學習,很有可能會取得適得其反的后果,兩人的君臣身份和性格特點決定了孫權只能巧妙地“勸”呂蒙學習。除此,呂蒙還是一名武將,學習意識差,這一點也能從魯肅“非復吳下阿蒙”的驚嘆中體現出來。再者,“循循善誘”強調的是勸說的過程娓娓道來、層層遞進,它不應該只體現在第二段話中,而更適合用來歸納整個勸說過程。
第三段是“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在這段話中,孫權運用對比的方法,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即使工作忙碌也能有時間學習,從學習中受益匪淺,以此來鼓勵呂蒙學習,這便是“現身說法”。
二、善勸之結構
上述“開門見山”、“巧設目標”以及“現身說法”都是從孫權勸說話語的內容上來分析其善勸之處,但孫權的善勸不僅僅體現在內容上,由勸說語言的結構著手進行分析,更能體會其“起承轉合”的匠心獨運。
起承轉合之說是中國古代詩學的基本理論之一,最早見于托名元人楊載(仲弘)的《詩法家數》和傅若金(與礪)述范梈之言的《詩法正論》 ,隨著文學的發展,“起”“承”“轉”“合”也成為了詩文寫作結構章法的術語。“起”是與破題聯系在一起的,意味詩文的開端;“承”即接、應,承接上文加以論述;“轉”即轉折,有開啟下文的作用;“合”可以說結、總,是詩文的結尾部分。
孫權兩“曰”共五句話也可以劃分為四段,對應起承轉合之說。第一段“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是勸學之“起”,孫權用開門見山的方法直接點破勸說的目的,以此作為勸說的開端,并因而有了下文的進一步勸說;第二段“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對應“承”,孫權此段承接上文“蒙辭以軍中多務”的表現,繼續勸說,借此說明讓呂蒙讀書的目的不是讓他成為掌管經學典籍的博士,希望緩解他對于學習的抗拒情緒;第三段“但當涉獵,見往事耳”是勸學之“轉”,在這里,孫權話鋒一轉,在轉折中讓呂蒙知道自己勸他讀書的目標只是開闊視野,了解歷史而已。這個目標與前者“治經為博士”相差甚遠,難度系數呈陡坡式下降,能讓呂蒙鮮明地感受到學習的可能性;最后一段“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對應“合”,孫權用自己從學習中獲益匪淺的經歷勸導、鼓勵呂蒙學習,以此完美地結束勸學過程。在孫權“起承轉合”的巧妙勸說下,呂蒙最終受到感化,開始認真學習,令人刮目相待,這也更好地照應了勸學之“合”。
三、善勸之意義
據《三國志》中的“周瑜魯肅呂蒙傳”記載,此時呂蒙因戰功卓著,“拜偏將軍,領尋陽令”。孫權勸學之后,呂蒙苦讀兵書戰策,學有所成,建安十七年,呂蒙在濡須之戰中向孫權獻計——在濡須水口之處建立軍事防御設施“塢”。建安十八年,曹操大軍進攻濡須,憑借濡須塢,呂蒙率領吳軍擊退曹軍,充分顯示了呂蒙的卓越戰略眼光及強大的軍事能力。
孫權曾經這樣評價呂蒙:“子明少時,孤謂不辭劇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于子敬。”(引自《資治通鑒》卷六十八)魯肅去世后,呂蒙代守陸口,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增強了東吳的國家實力。呂蒙能成為一代文武雙全的將士,“孫權勸學”正是重要的轉折點,這充分反映了一代君王孫權卓越的戰略眼光,勸學的意義上升到保家衛國的層面,孫權善勸的功力顯露無遺,善勸的形象鮮明突出,《孫權勸學》這篇課文的深層意蘊也令人恍然大悟。
語文教學應注重由表及里,不僅需要分析語言文字的技巧效果及藝術魅力,還應細讀文本,結合歷史背景深入探究文本蘊含的深層意蘊,對教材進行更深刻的解讀,讓學生的精神世界在深刻的閱讀體驗得以熏陶和豐富。
孫權短小精悍的兩“曰”勸學語,僅寥寥五句話,就從勸學內容上體現了“開門見山”、“巧設目標”及“現身說法”的巧妙之處,又從勸學的結構上體現了詩文結構“起”“承”“轉”“合”的技巧,更從勸學意義上展現了一代君王的治國方略及遠大戰略眼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由表及里的解讀,便能讓學生處處感受到孫權勸學的循循善誘,孫權善勸的人物形象也就水到渠成地浮現在我們眼前。
【參考文獻】
[1]肖炎方.孫權之善勸[J].語文教學通訊,2001,09:25.
[2]劉占泉.《孫權勸學》備課參考[J]. 中學語文教學,2013,02:41-42.
[3]魏文華.對話中凸現個性——《孫權勸學》賞讀[J].現代語文,2004,03:25-26.
[4]黃強.起承轉合結構說的源流[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6,01:67-75.
[5]張曉偉.“起承轉合”之說的源流[J].文藝理論研究,2015,04:209-214.
[6]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
[7]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語文.七年級.下冊/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2015.10重印)
注釋
1.陽超.15《孫權勸學》教學設計[EB/OL].[2016-08-25].
http://www.pep.com.cn/czyw/jszx/tbjxzy/qx/3dy/jxsj/201008/t20100823_702197.htm.2017年-3月-8日.
2.黃強.起承轉合結構說的源流[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6,01:6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