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
摘 要:通過對《寡人之于國也》的學習,指導學生思考本文相關的幾個問題,以教材為依托,全方位地為學生搭建學習平臺,以學習,思考,提升為探究步驟,實現文本價值最大化利用,體現我們語文教學的教育性,啟迪性,思想性的目標。
關鍵詞:孟子思想;拓展探究;“理想國”
在學習了《寡人之于國也》一文后,學生切實感受到孟子新穎尖銳的思想體系,雄辯透徹的藝術風格,嚴密深入的論證特色以及他激越的情感和剛直的個性,但又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
孟子說服梁惠王了嗎?孟子思想怎樣超前了,為什么不被當時統治者所采用?孟子的“理想國”和孔子的“理想國”有什么異同之處?如何從本文中的教育思想反觀當今教育問題等等。
我感覺這些問題提出的都很好,《新課標》倡導的“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學生提出這些問題,就是他們走出教材,在突破了教材的封閉狀態之后,又置身于一種“開放、多元、生動”的環境中來,探究課文“后面的世界”了。
那么,我們回到問題上來,孟子說服梁惠王了嗎?節選的文中沒有說明,但從歷史記載上看,孟子在魏國都城大梁居住了一年多,當時,梁惠王應是將孟子作為貴客相待的,在梁惠王見孟子前后,他曾用惠施為相,進行改革,但效果不大。相反,魏國先后出走了吳起、孫臏、商鞅、張儀、范雎、尉繚等名士,從國家人才大量流失情況可看出,當時的魏國政治腐敗,梁惠王也是極平庸昏聵的,因此,孟子雖然受到梁惠王的禮遇,但很難真正的能賞識、重用。其次,梁惠王問政孟子,孟子勸他“施仁政,行王道”,排除國家功利主義,矯正時弊,對于這方面,梁惠王從各國革新的事件中清楚地知道,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會因觸犯到貴族的權益而受到激烈抵觸,年老的梁惠王即使是心有余,但力已不足,所以他不敢貿然行動來推行孟子主張。第三,梁惠王去世,孟子對新君襄王印象不好,“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孟子見過襄王后認為這位魏襄王沒有國君應有的威嚴,缺乏威嚴沉著的人君氣度。面對這樣一位國君,孟子雖然以淺顯明白的語言向他宣講仁政愛民的思想,但最終也是未見結果,不久,孟子就離開了魏國。
孟子思想怎樣超前,為什么不被當時所采用?他的“仁政”思想,總的指導原則,就是以人為本思想;構建和諧社會思想;同時也由“愛人”發展到珍惜一切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具有很合理的科學發展觀思想;強調物質需要是人們的第一需要,明確精神文明建設的必要性;尤其值得重視的是孟子提出了“責任政府”的理念,出現問題了政府不能推卸責任。關于他的哲學理論,就本課而言,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他的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思想。先使人民“無饑”,再“謹癢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以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來處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問題;以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方法來認識“五十步笑百步”的道理,認識梁惠王的統治性質;所有這些都是極具典型意義的哲學思想。孟子在兩千多年以前就提出了這些具有現代意識的政治觀念,真是難能可貴。
孟子所提倡的這些養民教民政策,反應了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需求,即使到現在也極具有進步意義。但在孟子所處的年代,是諸侯爭霸、戰爭頻繁,濫殺無辜、弱肉強食的社會,統治者的暴政帶來的是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現實。這從孟子的其他文章中可以看到的:“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國君的生活狀態都是這樣嚴峻,他們何暇顧及普通百姓的死活?所有這些思想,在情理上雖然是如此恰當和具有操作性,但對征戰中的諸侯們來說,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如果說陶淵明的世外桃源真的存在的話,可能關鍵在于“世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絕境”生存環境吧!
孟子的“理想國”和孔子的“理想國”有什么異同之處? 孔子沒有明確說出要實現怎樣的社會,他只認為當今是亂世,從“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可以看出來,直到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才給自己的老師勾畫出了一幅美好的生活藍圖,這從“夫子喟然嘆”可以感知的。這是一個自由,輕松,平和的沒有一點生存壓力的社會!是一種純粹的理想社會。而孟子的“理想國”卻是具體可感,有路可走的,分別從政治方面,經濟方面,教育方面闡述,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這在本文中反映出來的,具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征,而不是孔子的“大同社會”。可以明白,孟子理想是孔子理想的過程和途徑,也是理論補充和完善;孔子理想是孟子思想的終極目標!
從本文可以看出當代教育的缺失,孟子認為,學校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對學生的道德品質的培養上面。態度是“謹庠序之教”,教學內容是“申之以孝悌之義”,教育的終極目標是“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也就是實現社會和諧發展。反觀現在我們的教育,問題是不容忽視的,高考指揮棒,分數決定論依然嚴重存在,而分數的終極指向又是一切為了金錢和名利,這就導致素質教育和人文關懷的缺失,學生作為一個個具有獨立思考的個體,他們內心深處所渴望的還是要做一個 “人”!于是就有很多問題接連不斷的出現在學校,出現在社會。
《新課標》提出“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我們要不斷創新,敢于突破傳統教學理念,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就要求我們以教材依托,全方位地為學生搭建學習平臺,學習也真正屬于學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