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旋
摘要:幼兒教育作為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幼兒教育中,開展藝術教育能促進幼兒藝術水平,合唱教學作為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能促進學生音樂能力的提升,培養出綜合的教學人才。本文將對幼師聲樂教學中合唱組合形成具體應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幼師聲樂教學;合唱組合形式;應用對策;研究
隨著時代發展,我國幼兒教育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在幼兒教育中,聲樂教學顯得十分重要,能促進幼兒藝術素養的提升。合唱組合形式作為聲樂教學常見模式,在幼兒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促進合唱組合形式的有效應用,教師應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解決對策。本文將分別從:幼師教學中合唱組合形式研究、合唱組合形式在幼師聲樂教學中的應用、促進合唱教學的有效對策。
一、 幼師教學中合唱組合形式研究
合唱組合形式包括:流行組合、民族合唱組合、現代合唱組合三種,筆者將從以下方面來闡述。
(一)流行組合風格
流行音樂作音樂形式之一,它與民族音樂一樣,是音樂的重要表現形式。流行音樂本身也是一種文化表現,通過歌詞來表達人對于社會生活的感受,能使人更容易接受。流行音樂具有多種表現形式,有些很狂野有些很輕柔,因此在幼兒聲樂教學中,教師應掌握多種風格,促進流行音樂組合形式的有效應用。
(二)民族合唱風格
少數民族通常會用歌曲來表達,會用歌聲來表達生活,不同少數民族的演唱風格不同,但不論是哪種風格,都能表現出少數民族的熱情。在民族合唱風格中,童謠作為一種常見形式,教師應鼓勵學生創建一個民謠樂團,為幼兒聲樂教學奠定基礎。
(三)現代合唱風格
現代合唱風格組合是由多種音樂形式組成,通常是由不同種類形成,在現代合唱組合中,人們可以將三角鐵、打響指的聲樂應用其中,并產生不同效果,呈現出不同的音樂文化。
二、合唱組合形式在幼師聲樂教學中的應用
(一)合唱組合形式教學
合唱并非是一個或幾個學生唱的好就行,而在于一個組合,一個完美的合唱團,每一個學生都必須具備良好的演唱能力,盡管缺乏同伴幫助也應將歌曲完美表現出來,幼兒教師不僅要對幼兒演唱技能進行培養,還應加強對幼兒身心健康的關注,并對幼師綜合素質加以提升。
(二)將舞蹈訓練融入合唱組合形式中
音樂與舞蹈本身就具有密切聯系,傳統合唱形式下,學生只能站在舞臺上單純唱歌,然而這種形式相對來說比較嚴肅,對于好動階段的學生而言難以激發表現熱情,幼師在合唱教學中還應開展舞蹈教學,為學生布置多種音樂相關的題目,讓學生根據音樂題目來編舞,促進學生編舞能力的提升。
(三)借助科學技術開展合唱組合聲樂教學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發展,各個領域均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基于這種情況下,教師應采取信息技術來組織教學。幼師應具備一定實踐能力,能通過音樂設備調試、降噪來對幼兒歌聲加以完善,為合唱教學開展提供保障。
(四)采取阿卡貝拉形式開展教學
阿卡貝拉作為一種新型合唱形式,主要特點是無伴奏音樂,對于幼兒來說,阿卡貝拉能促進幼兒對舞臺的掌控能力以及自身表現力,據此幼師應提高自身觀察能力,更好地感受聲音,打破傳統教學的限制,此外可以在學校里組建一個阿卡貝拉樂團,并讓幼師參與到合唱當中去,通過與其他教師的交流合作來積累更多經驗。綜上分析可知,幼師可以將舞蹈訓練、現代化的科學技術與聲樂教學相結合,提升自身的組織能力與編舞能力,能夠熟練使用音樂教學設備,更好地發揮合唱組合形式在聲樂教學中的作用。
三、促進合唱教學的有效對策
在音樂教學中,合唱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流行組合風格、民族合唱風格、現代合唱風格,并對合唱形式的應用進行了闡述,如將舞蹈訓練融入合唱組合形式中、借助科學技術開展合唱組合聲樂教學、采取阿卡貝拉形式開展教學,為促進合唱教學的有效實施,教師應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解決對策,例如加強合唱訓練加深幼兒對音調的記憶、通過肢體表現來實施合唱教學、在合唱教學當中加強對氣息的調節,筆者將從以下方面來闡述。
(一)加強合唱訓練加深幼兒對音調的記憶
在進行幼師合唱教學時,合唱訓練是將理論教學付諸實踐的最好方式,但是在合唱訓練當中,有些學生往往對音調的記憶不準確,由于大腦發育程度不高影響學生的記憶力,而演唱的過程當中是根據學生對于音調的記憶進行訓練的,雖然音樂的旋律對于學生的記憶也有著一定的幫助作用,但是如果面對比較復雜的歌曲時,學生的記憶能力難免會出現問題,而合唱當中一個學生的音調出錯,就會影響整體的合唱質量。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將所學習的內容與教師的肢體語言相結合,比如說教師皺眉頭代表著某一個音調的變化,而教師稍稍欠腰代表著另一個音調,而在演唱的過程當中,教師在指揮時除了手部的肢體動作之外,還可以進行比較豐富的肢體語言來對學生的音調變化進行影響。
(二)通過肢體表現來實施合唱教學
在合唱表演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合唱人員前面還有一個指揮人員,而這個指揮人員往往在演唱的過程當中對合唱人員的額音調進行指揮,而每一個不同的手勢則有其不同的含義,在小學的合唱教學當中,教師也可以運用這種指揮的方式,比如來時的手往上抬,根據手抬高的速度來掌握音調變化的速度,而手下降也是如此,比如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民族音樂學家和音樂教育家柯達伊·佐爾坦發明的柯達伊音樂教學手勢,在這類教學法當中通過不同的手勢以及手勢不同的高度表達do、re、mi、fa、sol、la、xi七個不同的音高,教師也可以運用這種手勢語言進行音調的調整,這種肢體語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音準的理解并且還可以在實際的演唱過程當中讓學生正確的把握音準。
(三)在合唱教學當中加強對氣息的調節
歌曲演唱的好壞決定因素在于氣息的掌握,也就是說歌曲的演唱對于學生氣息的調節要求比較高,由于小學生的演唱經驗較少,對于氣息的掌握能力不高,在演唱時經常不知道怎么換氣,從而影響演唱的整體效果,而合唱對于整體性的要求比較高,由于學生的氣息掌握不準確而影響整體的演唱,所以在進行演唱的過程當中,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肢體語言進行氣息的調整,比如教師的一個高抬手動作,學生在演唱的同時就有著足夠的實踐進行吸氣,而教師緩緩將手放低,則是學生的呼氣時間,學生通過教師的肢體原因進行氣息的調整,從而使得整個演唱過程順利的進行。
結束語
綜上,筆者對幼師學前教育中的合唱組合形式進行了分析,并對其具體應用加以探討,為促進合唱教學的開展,教師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對策,提升幼師學生的音樂素養,為幼兒教育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高鑫. 幼師學前教育專業合唱教學研究[J]. 中外企業家,2013,(28):194-195.
[2]張艷. 幼師合唱教學的有效性探究[J]. 藝術教育,2013,(04):70-71.
[3]劉芳. 對幼師聲樂教學的反思與改革[J].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0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