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雯++彭海云
摘 要:王國維的“古雅”說對康德美學及中國古典美學有繼承也有創造性發揮。它的基本精神和內涵來源于中國古典文藝中,又進行了“美學”的延伸和專門的論述。它汲取了康德美學之營養,又增補了美的范圍和適應性,并側重于人的直觀感覺和人文素養、典雅氣質之含蘊。“古雅”說仍對中國文藝建設有重要價值和未來啟示。
關鍵詞:王國維;古雅說;理論內涵;現實啟示
相對而言,“古雅說”是王國維文藝美學中并不格外引人注意的一維,然而“古雅”學說既是對康德“天才”論的影響和反動,也是對中國古典美學的創造性發揮,蘊含了王國維在現代美學上的獨到之見。
1907年,王國維在《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1]一文中明確宣布:“古雅”,是他的獨創概念。他說“因美學上尚未有專論古雅者,故略述其性質及位置如右。”很顯然,王國維是從“美學”意義上來談“古雅”,且是“專論”古雅的。這是古代文論所沒有出現的。那么,“古雅”說是王氏憑空創造的嗎?可有歷史美學淵源?其基本內涵又是什么,有何創造性特點呢?我們將圍繞此些問題進行探析。
一、“古雅”之詞源系譜學
從詞源上看,“古雅”一詞其實古已有之,并不是自王國維始。在中國傳統文藝中,“古雅”主要流行于文字、音樂、繪畫等領域,是作為一般意義上來使用。
文字、音樂之古雅。從文字角度來說,“雅”就是正。凡雅必屬正。許慎《說文解字》:“正,是也。凡正之屬皆從正?!盵2]而在音樂上,中國傳統“古雅”主要是指“先王之樂”。當然,若把“古”與“今”相對,“雅”與“俗”相對,將“古雅”與“淺俗”并舉,就失其本意了。
詩話、詞話之古雅。詩話、詞話中用到“古雅”處也不少。張炎《詞源》:“詞要清空,不要質實;清空則古雅峻拔,質實則凝澀晦昧?!盵3]沈義父《樂府指迷箋釋》:“腔以古雅為主?!盵4]王士禎《帶經堂詩話》亦有論及“古雅”處:“然六朝以前事,用之即多古雅,唐宋以下便不盡爾,此理亦不可解。總之,唐宋以后事,須擇其尤雅者用之?!盵5]以上張炎、沈義父、王士禎等所論,似就藝術的典雅風格而論的。
繪畫之古雅。清代畫論家,亦重“古雅”,如清代畫家王昱說:“氣骨古雅,神韻秀逸,使筆無痕,用墨精彩,布局變化,設色高華。明此六者,覺昔人千言萬語盡在是矣。”
可見,王氏之“古雅”說,承接了中國古典“古雅”論述。但是,作為“美學”及“專論”意義上的“古雅”確是王國維的重要發揮和創造性“發明”。
二、王國維對“古雅”美之界定
王國維對“古雅”是如何界定和創造性發揮呢?在《古雅之在美學上的地位》中,他用三句話闡釋了古雅:其一,“它處于非真正的藝術品而又決非實用品之間”(美之性質);其二,“它的創作者非天才而看其作品又近似天才之作”(美之創造);其三,“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這是‘第二形式之美”(美之表現)。
可以看出,前兩句王國維是從美的性質和創造出發來討論“古雅”。在王國維看來“美之性質,一言以蔽之,曰:可愛玩而不可利用者是也”。這是根據康德美學認為審美判斷是無關于利害和概念的判斷。古雅的作品不屬于天才的藝術品,當然也絕不能是僅供實用的物品。
而就創造來說,藝術中古雅美的作品,其創作者,雖非天才,但只要“人格誠高,學問誠博”,其藝術無天才,也可有古雅之作。如:清初著名畫家王翚,善于臨摹古人作品,人稱“清初畫圣”、“四王”之一。他畫《南巡圖》,人稱“筆下可與古人齊驅,然未盡山川之真”。所以,王國維則評價他,“摹古則優而自運則劣”。與此相近的例子,他認為就是宋代黃庭堅的詩。這些人作品的特點,是“其去文學上之天才蓋遠,徒以有文學之上修養,故其所作遂帶一種典雅的性質。而后知無藝術上之天才者,亦以其典雅故,遂與第一流之文學家等類而觀之,然其制作之負于天分者十之二三,而負于人力者十之七八,則固不難分析而得之也”。
從美的表現來說,王國維認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這是‘第二形式之美”,這是王國維“古雅說”的核心,下面會進一步詳加分析。
三、王國維“古雅”說之核心:“第二形式之美”
“形式美”是康德美學的核心,意指美是一種不涉及“利害感”及“概念”的形式。所以,康德指處“鑒賞判斷除掉以一對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作為根據外沒有別的。”康德的“形式美”兼具材質(內容)和形式雙重意義。
王國維“古雅”說汲取了康德美學思想,并有細化和本土化之創造性運用。主要體現在,王國維在認可康德所謂“第一形式”美之基礎上,提出了“第二形式”。與康德一樣,王氏把“第一形式”視為自然與天才創造之美,但是王國維在此之外,增加了“第二形式”之美,擴大了美的范圍和適應性。
王國維說:“一切形式之美,又不可無他形式以表之,惟經過此第二形式,斯美者愈增其美,而吾人之所謂古雅,即此第二種之形式。即形式之無優美與宏壯志屬性者,亦因此第二形式故,而得一種獨立之價值,故古雅者,可謂之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也”。簡而言之,美的“第一形式”已經存在,而“第二形式”則是用新的形式將這些美再度表出,“第二形式之美”即古雅美。
所以,王國維拈出的“古雅”說有一定創造性意義,首先它彌補了“第一形式之美”不能涵括的藝術之作;其次,“古雅”說只存在于藝術領域中;第三,“古雅”說不是一種直觀的形式,更是一種理解、欣賞、體味的過程,所以它對于人的文化素養和古質典雅有較高要求。
四、結語:“古雅”說對未來文藝之啟發
總之,王國維的“古雅”既有形式的因素,也有內容的因素;既有再度表出的人文內蘊,也有別有韻味的藝術美感。他用這個深有東方文化內涵的詞填補了西方美學體系中的遺缺,喚醒了古老時間中的歷史美感,也喚醒了中國文化血液中的藝術精神,而在此對古雅說理論內涵的再解讀,是愿我們也能喚醒與思考中國文化藝術的未來可能性。
參考文獻:
[1]王國維.王國維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3.
[3][4]張炎、沈義父.詞源注 樂府指迷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5]王士禎. 帶經堂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