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威
摘要:美術作為一門藝術在現代已得到廣泛的發展,但大眾對美術的認知并不十分清楚。作者認為美術無論發展到什么地步,最重要的始終是具有真實性。觀眾欣賞美術作品時把握中真實性的原則便可評判美術品的優良高下。
關鍵詞:藝術;生活;人生。
美術,自原始社會至今,已有紛繁的種類和流派。種類包括油畫、水粉畫、中國畫、雕塑、攝影、工藝美術等等。流派包括古典主義、印象派、后印象派、立體派、野獸派、抽象派等等。行外人,包括一些剛入門者,常常狹義地認為美術僅僅指畫畫,并且“看不懂”近現代出現的各種具有概括和表現手法體現的作品。同時,有少數人冒充藝術家搞所謂的“藝術創作”,最后留下的卻是空洞乏味淺薄的作品。這讓很多人不禁思考美術的本質,不知道如何“看懂”前衛藝術,如何分辨美術作品的好壞和創作一件美術作品。
美術最重要的是其真實性。換言之,若美術作品沒有從自然中的真實元素取材,沒有表達作者的真實情感,即不是上佳作品。原因有三:
一,從藝術的本性上來說,藝術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它是取舍自然后得出的結果。美術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幾乎都強調了對生活的反映。如果人類沒有生活,人類無法感知自然,我們可以料到,不會出現藝術。藝術作品不流俗,能在生活中脫穎而出的原因是藝術家將真實的生活提煉夸張化。抽象派的作品雖然在畫面上看不出實際具體的物象,但這些作品是由藝術家抽離具象的事物,打碎再拼貼后,用極概括的繪畫語言表現出來的。也就是說,那些“看不懂”的作品是由生活中“看得懂”的事物構成的。如畢加索的反戰名作《格爾尼卡》,畫家在創作之前并沒親身見到被戰火摧殘的故土,而是在報紙大量的報道中擇選出最令人動容的幾個細節(同時也是最令畫家自己感動的)拼接在一起創作出來的。所以我們在畫面上看到哭泣的女人,破碎的燈,掙扎的馬等等似乎無關聯的意向,沒有傳統戰爭畫那樣明顯的場面感。但是我們仍能被《格爾尼卡》所感動,即使我們有相當部分的人沒有經歷過戰爭。這就是藝術的真實性帶來的魅力。
二,藝術作品若沒有反映作者真實情感,則沒有感染力。藝術與人有關,是人發現了藝術。若沒有藝術家的主觀情感,作品就只是照抄自然,就不是藝術品了。畫與照片的區別在于,照片只能客觀呈現自然(這里照片指沒有后期處理的初片)而畫作可以憑借畫家的主觀情感對自然刪減或增添,夸張或減弱。比如若想表現海的廣闊,就該減掉一部分船只,縮小船的外形,以便突出海之于船的寬廣。即使海上“舳艫千里”。所有的藝術表現手法都是為了中心感情服務的,在我們看大師的作品時,僅學習技巧是不夠的,更要學習技巧是怎樣表現中心感情的。一幅好畫是沒有和中心感情無關的細節的,每一個細節,甚至一個筆觸都是經過畫家分析考慮后得出的。所以上佳的藝術品讓人動容,令人忍俊不禁或者不自主地難過。
三,真是美的一種體現。俗話說“真善美”,從廣義上說,真和善都是美的一種體現。我們喜歡并更容易接受真實的、存在的東西,討厭虛假的東西(似乎在贊美自己的時候例外)。也就是說,美就是真,真就是美。推而廣之,真即是善,善即是美,反之亦然。虛構的電視劇,若編劇太離奇,常常讓人覺得“假”的不得了,不愿再看下去。可同樣是虛構的另外一部劇卻讓人覺得栩栩如生,甚至為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流淚或者為圓滿結局感到欣慰。區別在于情節的安排、臺詞的設計、景別的布置等等是否遵循自然中真實的事物改編而來。換個例子說,漂亮的假話雖然好聽,但經不起推敲。真理往往簡單樸素,但流傳千古。藝術品應當是超越時空的,經得起歲月的推煉的。美術史上有很多畫家是以質樸著稱的,首當其沖私以為是梵高。梵高的畫,每一筆都帶著濃濃的拙氣。他沒有像米開朗基羅一樣的技巧,他的畫讓人猜測他的手似乎非常粗糙且笨拙。粗粗的輪廓線,生硬的轉折,幾乎看不到任何技巧。但每一幅畫作,不論油畫還素描,都是傳世佳作。正如佛洛依德說過一句話:“梵高的畫沒有一副是不好的。”這就是真實帶來的魅力。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畫家為了一副畫不惜重金請模特,作家要經常去采風,表演藝術家要深入所表演的群體里模仿他們的一舉一動。
畫家的眼中,美是到處都有的。因為我們所處的是真實的世界。畫家受自然觸動引發的情感自然流露,通過畫面表達出來——這是正常的作畫過程,也是成就一副佳作的基礎條件。淺薄的感情是很難打動人心的,所以,藝術的高度取決于人生的高度。
希望朋友們能通過我的文字了解開頭提出的幾個問題。不但是美術,藝術的所有表現形式都是以真實為基礎的。廣義上說,生活處處存在藝術,做人又何嘗不是呢。若想做人生的藝術家,先從做真實的自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