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筱倩?
摘要:現代傳媒已深入少數民族社區生活之中,傳媒生態下少數民族身份認同呈現何種姿態?傳媒對少數民族身份認同有什么影響?本文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對現代傳媒與少數民族身份認同研究進行綜述,以期從前人時賢的觀點中汲取智慧,對傳媒生態下的少數民族身份認同做一思考。
關鍵字:傳媒;少數民族;身份認同;綜述
一、關于認同與身份認同
“認同”問題是伴隨著人類的出現而產生的,基本意義是表示個體所有的關于自我確認的意識。現代認同理論發端于心理學,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認為,認同是個體與他人、群體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埃里克森區分了“自我同一性”和“集體同一性”,成為現代意義上的認同研究對個體認同和群體認同進行區分的來源。安東尼·吉登斯與法國學者馬爾丹認為“認同”具有可塑性,即認同借助于外在因素來完成自身的建構。尤其是馬爾丹,他所分析的文化特質對認同的重構表明認同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塞繆爾·亨廷頓認為,認同理論是建立在全球化時期不同文明之間對抗、沖突基礎上的認同,是一種身份認同;斯圖亞特·霍爾將認同與現代性、后現代性概念聯系起來,提出認同是復雜性的,是一種差異性中的統一。
“身份認同”是西方文化研究理論崛起之后出現的一個重要概念。“身份”本身的意義是指“我是誰,我是什么樣的人?”,作為人類社會中識別個體成員、體現個體差異的標志和象征,它給予社會以秩序和結構。“身份”所指向的是指某人標示自己的標志,或某一事物自身獨有的品質,指向的是某種自我認同的同一性和這種同一性得以標示的獨特標記。可以說,身份之所以成為個體無法擺脫的社會符號,就在于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種社會屬性,在于個體無法獨立承擔存在的孤獨而必須求助于某種群體的特性。所以,身份雖然源于個體性,但最終歸于集體性。在當代社會,身份認同是“現代人在現代社會中塑造成的、以自我為軸心展開和運轉的對自我身份的確認,它圍繞著各種差異軸( 譬如性別、年齡、階級、種族和國家等) 展開,其中每一個差異軸都有一個權力的向度,人們通過彼此間的權力差異而獲得自我的社會差異,從而對自我身份進行識別。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身份認同具備雙重甚至是多重的特征。少數民族是一個文化族群,必然有民族身份認同。同時,在國家意識下又對國家公民身份有所認同。其中,現在傳播媒介在政治宣傳過程中擔當什么樣的角色?傳媒生態背景下少數民族的認同姿態是怎樣的?傳媒對少數民族的身份認同有什么作用?這些問題值得深究。
二、傳播媒介與身份認同
目前,關于傳媒與認同的研究,可從兩方面進行梳理。
(一)大眾傳媒與認同的建構與塑造。比如劉燕闡釋了后現代國家如何利用大眾媒介的傳播特性來重構認同傳統、維系現代國家政體的合法性;宣慧敏則通過對《南方周末》和《人民日報》的案例分析,從傳媒敘事這一微觀層面分析了當代中國傳媒與民族認同建構之間的關系,即傳媒敘事是如何幫助實現民族認同的建構。與此類似的還有邵培仁等人,借鑒傳播儀式觀的研究思路,以中國傳媒實踐活動中的民俗傳播與節日(慶典)儀式傳播為例,考察和分析中國傳媒與文化認同建構之間的意義及關系;鄧維佳通過研究互聯網時代的迷群,對網絡迷群身份認同的建構進行了分析;邢虹文就當前媒介融合文化的浮現,受眾能動性增強以及價值領域內真空乃至于混亂的現實,進一步強調了在新時期要重建社會成員的價值認同,必須堅持有效地發揮電視媒介在其中的作用;謝瑩依托卡茨的“媒介事件”概念,認為電視儀式在建構國家認同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克服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歷史記憶與當下語境糅合在一起,讓視覺影像所創造出來的文化符號成為現實社會合法性的基礎,讓儀式參與者的民族自豪感與對國家的忠誠交織在一起,成為民族國家發展的堅實的情感基礎。
這類文獻,大多從一個較高的理論層次分析了大眾媒介對于認同建構的影響,對于研究少數民族媒介使用與認同的關系具有借鑒和參考價值。然而這些文獻的一個相似之處在于,研究者預設了媒介對于認同建構的作用甚至過程,因此研究結論帶有一種想當然的合理性,缺乏反思精神。而陸曄則運用上海城市居民問卷調查的數據,通過實證研究的方式證明了媒介使用行為與公眾對社會凝聚力的主觀感知和國家認同的不同維度會在一定層面上發生活動,尤其是在建構本地認同上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他也發現,公眾對社會凝聚力的離心趨勢的感知會對其民族主義認同和城市共同體的情感依附產生直接的負面影響,“國家認同作為社會凝聚力的動力機制和實踐目標,與大眾媒介著力建構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向心力則有積極的正向的預測關系。”這是對傳媒與認同關系的一次實證反思,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二)大眾傳媒對鄉村(少數民族)身份認同的影響
說到大眾傳媒對少數民族(鄉村)的研究,不得不提柯克.約翰遜、郭建斌、李春霞、張斌等人通過田野調查對少數民族地區傳統生活方式、人際關系、民族習俗、宗教文化、消費觀念、政治生活、價值觀等方面的影響進行觀察研究,并進行深刻的文化闡釋。這些闡釋,深入分析了傳播媒介影響下少數民族文化、心理的變遷過程,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而劉新利則從傳媒與認同的視角出發,認為大眾傳媒使得民族之間的隔離狀態被打破, 這種狀態使得人們開始認識“我族”和“他族”,考慮自己所屬群體的“身份認同”。他認為民族意識得以產生和強化,而民族意識的增長正是民族認同的表現形式。大眾傳媒可以通過議程設置理論和培養理論建構少數民族積極的民族認同;趙長雁探討了緣起于一種由移民過程帶來的身份困惑,而現代社會愈加頻繁的人口遷移、流動使得這樣的探討具有某種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三、結語
以上綜述可見,傳媒與認同之間的關系已引起研究者們的重視,也積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總體來說還是比較稀少和零散。大部分的研究,研究者預設了媒介對于認同建構的作用甚至過程,因此研究結論帶有一種想當然的合理性,缺乏反思精神。而傳媒與少數民族身份認同的研究,則更顯得缺乏系統研究和深入分析。現代傳媒生態下,急速變化的時代語境,亟待新的理論闡釋。縱觀上述,傳媒對少數民族身份認同影響的研究道路注定不會平坦,但理論和現實的雙重價值也將吸引研究者勇往直前。
參考文獻
[1]祁進玉.群體身份與多元認同—基于三個土族社區的人類學對比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4.
[2]車文博.弗洛伊德主義原理選輯[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375
[3]王亞鵬.少數民族認同研究的現狀[J].心理科學進展,2002(1):102
[4]張旭鵬.論歐洲一體化的文化認同建構.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03.:89
[5]鄧惟佳.迷與迷群:媒介使用中身份認同建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2010:35.
作者簡介:許筱倩女助教云南開放大學碩士學位傳播學專業研究方向:傳播與社會
本文來源于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手機使用與滇南跨境瑤族身份認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