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培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對初中作文的首要要求是“真表達”——“表達真情實感”,然而在實踐中,師生更愿意圍繞考場作文評分標準,苦心琢磨怎么選取、改造、雕琢寫作素材,編造出“似真”作文。在當前的教育評價體制重壓下,教師可挖掘課堂外圍的寫作活動——日常隨筆習作,以彌補正統作文“寫實寫真”精神的遺失,在理論上重視隨筆習作的“寫真”價值,在實踐上依靠隨筆習作積累真素材、提升“真表達”,從而迂回促進“真表達”寫作,實現對新課標精神的響應。
一、新課標精神要求“寫真”
中學寫作不等于文學創作。學生作文是指“學生的寫作練習,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對于這一學習活動,新課標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做到“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對于七至九年級的初中生,則首先要求其“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初中生作文的關注點在學生當下所及的現實世界,而文學作品是“作家用獨特的語言藝術表現其獨特的心靈世界的作品”,具有穿越時空、融合虛實的特點。兩者的區別決定了中學生作文的“真實性”與文學藝術的“真實性”存在很大差異。前者“是真”,再現樸素的真實世界,后者“似真”,表現虛構的藝術真實,就如《故鄉》的作者魯迅與文中的“我”,前者確有其人,后者如有其人。
中學生作文其關注真實世界的內在要求體現為新課標里多處可見的“真表達”精神:
對學生習作的要求——“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
對教師教學的要求——“應貼近學生實際……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表達真情實感”;
對教師評價行為的要求——“鼓勵表達真情實感……要具體考查學生占有材料的豐富性、真實性”。
在新課標對關于寫作活動的教與學行為的要求里,體現的就是“求真”“寫真”的“真表達”精神。
二、作文教與寫背離“本真”
關于寫作內容真實性問題的討論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方認為寫作是對現實的虛構,另一方認為寫作是對現實的再現。新課標所體現的“真表達”精神明顯傾向于后者,然而在初中作文實踐中,多數師生卻成了“虛構派”,表現在:師生更愿意圍繞考場作文評分標準開展教與學活動,重視見效快的“高分應試技巧”以寫出“漂亮的作文”,輕視內容與情感表達的樸素真實。在實踐新課標倡導“真表達”精神時,師生更在乎如何“編織”披著“真情實感”外衣的作文,為了實現這樣的“真實效果”,教師就從技術上為學生的寫作行為設定種種條條框框,在這些“腳鐐”的束縛下,在“真思想”“真性情”被削磨雕飾的過程中,也丟失了“真興趣”與“真表達”。于是,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的情景:作文課上,教師教學得法、指導有方,然而,每當布置學生寫作文時,不管出什么題目,教室里總能聽到一片哀嘆之聲。學生對寫作產生這樣的畏懼心理,教師違背“真表達”精神的教學操作模式對此負有相當大的責任。
三、隨筆寫作填補“失真”
要填補中學寫作在“真實性”上的缺失,當然就是要求學生寫有真情實感的作文,然而,如前文所說,在考試指揮棒的指揮下,教師與學生往往會迎合高分的要求,主動或被動地偏離“真表達”精神,在此情況下,要在現有的教學實踐中切實貫徹“真實性”原則實屬不易。在無法改變現有“存量”的情況下,我們只能尋求在“增量”上注入新事物,通過一種特殊的課外習作訓練——“隨筆”來反駁教學行為的偏頗,填補作文中“真實性”的不足。
隨筆寫作并不是新生事物,在教學情境下闡述其意義與實踐方法的教學論文已有很多,然而,教師們很少從“真實性”角度看待隨筆,也很難認識到其在堅持中學寫作“真實性”及貫徹新課標“寫實寫真”精神上的意義與作用。隨筆首先在保證中學生習作的量上體現對新課標要求的貫徹,新課標要求初中生“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練筆不少于1萬字”,后一目標主要由隨筆等課堂外圍的習作活動完成。更重要的是,作為課堂外的習作活動,隨筆具有填補正統作文活動“真實性”缺失的價值。
1.日常隨筆與正統作文的關系
隨筆寫作強調有感而發,隨心下筆,學生能自在地說自己的話、抒自己的情,這就要求內在地寫作態度應真誠,敘述內容應真實。這正好與新課標在針對中學生寫作時提出的“說真話、實話、心里話”的要求一致。隨筆寫作與正統作文的關系,可看成后者與前者是“臺上”與“臺下”的關系,正統作文是正式演出,隨筆寫作是平時訓練,隨筆寫作通過靈活多樣的踏實訓練為正統作文的“正式演出”提供真實素材與寫作技巧,并糾正后者存在過度追求形式而導致的以文害意、以術害道的不良習氣。
2.隨筆是對真實世界的真實記錄
這是由隨筆寫作的特點決定的,學生進行隨筆習作時,無需面對一個“高高在上”的評判者,可以隨心所想,隨情下筆,這樣,他們就愿意真實地記錄生活的真實面貌,不必為了分數而“削足適履”,大量裁剪內容,損害內容的真實性與完整性。相反,正統作文教學強調對素材的調整、提煉和改造,這種藝術化的處理或多或少地削減了內容與情感的真實性。
3.隨筆是對寫作技巧的樸素運用
對于初中生來說,隨筆不同于教師布置或試題命制的作文,“規定動作”少,學生習作時享有充分的自由——內容選材自由、題目選擇自由、文體擇取自由、字數多少自由。形式的自由極大地解放了寫作的枷鎖,學生可以用相對自然樸素的手法靈活捕捉和記錄日常生活的見聞感受,寫出篇幅靈活、形式多樣的“真文字”“真文章”。
四、組織與評價鼓勵“寫真”
雖然隨筆習作本身是自由真誠的表達活動,但組織學生進行隨筆習作卻是有意為之的教學活動,因此,與其他教學活動一樣,應彰顯教師在其中的主導作用。教師在組織練筆與評閱隨筆時,仍應運用合理的方法引導學生指向“求真寫真”的“真表達”的方向。
組織練筆時,定時定量不定題。安排合理的練筆周期,以每周一篇為宜。練筆周期太短,學生沒有一定的生活積累,頻繁下筆,難免瞎編胡謅、無病呻吟,寫出“假大空”文章,違背“真表達”的原則。教師可設定合理的練筆字數,以500字左右為宜,一學年以40周計算,可以完成2萬字左右的量,能充分達到新課標的要求。不限定隨筆的題目,給了學生敘事抒情的自由度,以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
評閱習作時,多褒獎少批評。教師評閱傳統作文時,很大程度上受考場作文評分標準的制約,評價角度更針對寫作技巧等硬性指標,難免忽略學生文字里純真蓬勃的青春活力。學生在寫作“待被評分”作文的情境下,其最本真的表達也將難免有所保留。組織隨筆習作的目的正是充分釋放中學生的心靈,呵護其樸素的“真表達”。教師應將此目的貫徹到對隨筆習作的評閱上,在具體操作時,可遵循如下一些原則:態度上保持師生對話的真誠平等;重在思想交流兼寫作技巧;發現亮點不吝惜贊美之辭;尊重學生筆下隱私不公開提及。
總之,在新課標所規劃的“表達真情實感”這一指向“本真表達”的寫作方向上,由于受種種因素的干擾,傳統寫作教學難免在“求真寫真”的道路上跑偏了,而內在要求真誠表達的隨筆寫作卻是對新課標精神的堅守。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方式,同時也是學生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反映真實客觀事物的過程。無論是什么形式的作文,都應該是學生真情的流露、實感的抒發。在這個意義上認識其寫作,并在寫作教學中踐行,或許能幫助學生開拓一片更加廣闊自由的寫作天地。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