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齊云
摘 要:高中生的自學潛力需要良好的教學策略的推動才能激發出來。注重生成性是不二選擇,為此,我們可以采用前置學習、翻轉交流、活動自主和結果驅動等策略,積極搭建平臺,營造生成氛圍。
關鍵詞:地理;生成; 教學策略
一、前置學習策略
前置學習生成的前提條件是課前的資源占有和知識準備,甚至提出的疑問等。地理常識性知識只需借助思維導圖,學生即可梳理;而地理技能則需要實踐、演習才能真正獲得。至于地理理論則并不高深,在高中地理范圍內,學生基本上可以借助工具初步理解。這些學習行為構成了課堂活動的基礎和條件,因為學生只有掌握了相關的地理知識,才能生成心得和疑問。
比如,學習“區域可持續發展”內容時,學生需要閱讀、實地考察,才能了解豐富的相關資料,也只有在了解的過程中,才會生成如何發展的策略、方向,也才會懂得運用地理知識去解決實際的問題,并且期待解決心中的疑惑。學生自學教材的過程中一定會關注當地的發展問題,走入課堂之前,廣泛搜集資料,實地考察當地的企業、農業、人口、城市化等各因素之間的內在關系及現狀,就會嘗試著以此為例,分析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資源、環境問題,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措施,自然也會生成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甚至會具有前瞻性、針對性和實用性。
二、翻轉交流策略
有了充分的準備后,學生進入課堂便會急不可待地釋放學習心得和困惑。教師積極搭建交流平臺,為他們提供一個自由表達的舞臺,那么,課堂生成就會十分精彩。
比如,“結合實例,分析交通方式的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課堂交流。
師:請大家提煉出理論性認知。
生:交通路線直接影響著社會和自然生態(學生舉出火車站附近的生態,以他們的調查描述了有多少大型超市、賓館、房地產開發樓盤、企業數量,并且與交通相對不便地區的比較)。
師:你從中能夠得到哪些啟示?
生:交通線的布局必須吻合當地的自然條件,要有戰略眼光,交通工具必須及時更新,交通效率必須提高,聚落區和商業網點的規劃不能一味地遷就交通路線,還要有人文情懷,充滿文化氣息。
學生結合調查所得,認真思考,生動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博得了大家的掌聲,這就是絕妙的生成。
三、活動自主策略
地理常態課上很少見到地理活動真正開展過。其中原因是考查方式的局限性和學生學習時間等方面的因素。如果要落實課程標準,就必須引導學生上好活動課。并且活動課的主體必須是學生,即由學生設計、開展、反饋和總結。
值得指出的是,根據高中學情,教師不妨靈活地設計地理活動,遵循“小、短、快、易”的原則,讓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便捷的方式完成活動任務。比如,分析交通路線的確立、交通工具的選擇對聚落生態和商業布局的影響,我們不妨把它們設計成一次小型活動。筆者曾組織學生首先商議如何從當地獲得第一手資料,師生共同確立了“填表法”,即設計出一張表格,從縱向、橫向兩個維度,以定量和定性兩個標準,制作出一張多維的資料圖。之后,分組分工實施,這樣就提高了效率,減輕了學生獨立完成的工作量。從后來的課堂交流看,正是由于學生的充分參與,才會生成鮮活的地理思想。
四、結果形成策略
預知結果、形成結論是一種追求結果的任務驅動策略,能夠給予學生約束性行動目標,并圍繞著這一目標,形成可視性結果。這種策略能夠滿足學生的成就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地理教學的生成。
比如,“聯系本地實際,撰寫一篇如何治理某一環境問題的小論文,并展示交流”。學生撰寫論文必須親身實踐才能形成觀點,培養真正的地理素養。可見,高質量的生成來自高質量的學習。撰寫論文的任務驅動必然推動學生生成地理智慧和能力。這里教師的作用是督導,促成學生生成真正的認知,而不是僅僅搜羅資料。
不僅如此,其他地理教學板塊幾乎都可以設計以撰寫闡述觀點為形式的地理活動。我們完全可以在課堂上留出5到10分鐘時間,讓學生自由撰寫,然后以上交、當堂朗讀、張貼展示等形式努力營造交流平臺,推動學生認真完成。
新課標理念強調:“引導學生關注全球問題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地理問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強化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所以,高中地理教學必須更加重視學生實際學習行為的發生,以便深度解構地理知識和習得地理技能。我們要不斷地探索生成策略,以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
參考文獻:
[1]孫 娜.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課堂培養——以“人類的聚居地——聚落”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1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廣東省惠州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