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權
“國培”送教下鄉,我們大組磨課的內容是語文七年級下冊童話單元的課文。我一下子就選中了《地毯下的塵土》這篇課文,因為它比其他幾篇篇幅短小,而且它是我喜歡的為數不多的經典童話,我喜歡它的原因有三:一是這篇文章的價值取向無可厚非,可以作為德育范本;二是文章很感人,寫的是平凡的人、微小的事,作者在這些人或事上不著痕跡地浸潤了許多美德;三是它充滿了童真童趣,是真正的童話,符合小學生的口味。這不是每一篇童話都能達到的水準。
多年以前,我在小學教過一篇童話《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當時認為那是一篇教育學生誠實的好課文,但當我讀了《地毯下的塵土》時,我震驚了:同是寫“美德”的童話,差別為什么那么大!
于是,一個大膽而冒險的設想初步形成,我將這個設想融入了我的教案,并制作了PPT 。課堂設計大致思路如下:
導入部分:課前展示一個童話世界的畫面,插播《春天在哪里》的背景音樂,充分調動學生情緒,激發學生對童話學習的興趣。進入課堂,停止音樂,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看過哪些童話,從而導入新課。(用時約3分鐘)
授課部分分為三步:第一步,初讀課文,感知內容。我把它叫做“內容層面的感知”。首先了解作者、作品,再聽朗讀,解決字詞,簡要說說故事內容,說說主人公米妮是一個怎樣的孩子。這部分教學難度不大,學生讀一兩遍便能解決。當完成最后一個問題時,板書:美德:勤勞能干、善良誠實……(用時約15分鐘)
第二步,研讀課文,探究寫法。我把它叫做“藝術層面的探討”。用問題“課文是怎樣表現米妮這些美德的?”自然過渡到第二步,第一個問題是讓學生理解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第二、第三個問題是讓學生領悟文章鋪墊、蓄勢、造勢的效果;第四個問題是讓學生了解作者整體的構思,把對人物品質的分析提高到人性、人格的高度分析,把對故事的一般敘寫提升到藝術再現的高度探討;最后板書:美文:多側面的描寫、多層次的鋪墊、多方位的烘托……(用時約10分鐘)
第三步,對比閱讀,體驗效果。我把它叫做“精神層面的享受”。我出示《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圖文,提問:“課文和選文同是表現誠實的童話,對比閱讀,說說你對兩篇文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可讓學生討論后回答。
比較閱讀后不難看出,課文的主題經過作者層層鋪墊之后,已是水到渠成、天衣無縫。而選文則自相矛盾、漏洞百出,難以自圓其說;課文的人物形象,如米妮、米妮妹妹、小矮人、“星星”等,個個真實可感、鮮活動人。而選文中的國王道貌岸然,雄日愚弱木訥,所有孩子毫無血性。尤其是課文作者用心地給兒童創建了一個充滿自由、充滿歡樂、充滿友誼、充滿信任的童話世界,在這個世界里處處都閃耀著人性的光輝,這是一個兒童健康成長的精神家園,是兒童的樂園。而選文作者創造的那個世界看不到自由、看不到信任,充斥著專制,最后的結局簡直是對童心、對人性的粗暴踐踏。
由此得出結論:同是寫美德,《地毯下的塵土》讀起來讓人如浴春風,沒有空洞生硬的說教,沒有刀砍斧削的痕跡,又不失童真童趣,其教育意義和感染作用真正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藝術效果。
我進而提問:“你們喜歡讀哪類作品?為什么?”引導學生學會品評作品板書:美感:文質兼美,潤物無聲。(用時約12分鐘)
課上到此,大功告成,布置作業:第一題,選擇喜歡的童話,仔細閱讀,寫出讀后感;第二題,課后練筆題。(用時約5分鐘)
為了驗證我的設計是否合理、有效,我進行了試課,效果還是很理想的,評課時,只有一位老師提出了異議:她用“百度”和“資料書”上對《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評價為依據,認為我對選文的否定有點偏激。
我的回答是:“首先,請你們用心讀一讀這兩篇文章,找一找感覺。再者,你們去問一問孩子們,看他們到底喜歡那種教育,喜歡那個世界。如若不然,還可以設想一下,對于你自己的孩子,你是希望他進入‘雄日的世界還是進入‘米妮的世界,接受雄日式的教育還是接受米妮式的教育?我上課問到的學生,別人上課問到的學生,他們能說出許多童話,卻沒有一個說看過《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其實他們小學時還上過這一課。我們可以想象得到,他們讀這則童話時并不快樂,可見它在真善美的任何一方面都是有問題的。”
順便我也想說一說,在我聽過的語文課里,有相當一部分只有對一篇文章的分割拆卸過程,沒有“系統組裝”、進行“試駕”的過程,這樣教師就把教學中的最大的快樂丟失了,學生的閱讀也無法上升到“快樂”的高度。讓閱讀教學進入“精神層面的享受”,并非只有對比閱讀,還可以有很多其他的方式。這也算是此次磨課的一點收獲。
(作者單位:湖南省石門縣南北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