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水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語文課程的建設應繼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注重讀書、積累和感悟,注重整體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時應密切關注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如何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構建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呢?
一、拓寬學習空間,培養自主能力
現在的學生學習獨立性欠佳,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把學習當成一種任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創造機會,讓語文課堂走出教室、走向生活,激發學生的“興趣點”,彌補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的不足,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1.主動觀察
小學生的口語、文字表達能力較差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觀察事的能力,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們忽視了培養學生觀察力這項工作。觀察這一能力的培養光靠紙上談兵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觀察實踐的機會,讓學生獲得觀察體驗。小學生好奇心強,對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對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總是充滿了興趣,在學習《山中訪友》一課之前可讓學生走進大山,觀察大自然中的景物。了解景物特點,不僅有助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可為模仿課文的寫作方法進行練筆積累素材。
2.主動提問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們常常在教學設計里創造各種質疑的契機,引導學生變被動吸收為主動探索,但是收效甚微。那是因為狹小的教室空間無法給學生提供現實的生活體驗,限制了他們的發散思維。在學習《自選商場》一課時,可讓學生參觀自選商場,走出課堂,學生的視野更寬闊了,在觀察實踐中,思維的火花在碰撞,各種問題會蜂擁而來:“這個字是什么字?”“這個字為什么要這么讀?”“筆記本是干什么用的?”“這些商品為什么要堆放在一起?”……而這時教師要做的是選取一些有價值的提問,教給學生識記生字的方法,引導學生掌握詞語歸類的方法,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詞句,無痕地滲透教學目標。
3.主動合作
小溪只能泛起破碎的浪花,海納百川才能激發驚濤駭浪。未來社會是科技社會,任何創造發明都離不開群體合作,培養小學生的合作能力尤為重要。當一個個問題迸發而出的時候,合作也就勢在必行。這時的合作不同于傳統課堂上的幾個人一個小組圍在一起,做個形式上的討論。同行的伙伴,隨時都是合作的對象,可以是兩個人之間的合作,也可以是幾個人之間的合作,也可以是全班同學之間的合作。合作者可以進行討論,甚至爭辯;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一種競爭。教師要抓住契機,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學習的機會,更積極促進學生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的訓練,使他們在這個大課堂中更多地體驗互相幫助、共享成果的快樂。如學習《菜園里》一課時,我們也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菜園,讓我們的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的交往中,認識更多的蔬菜及其特點,識記更多的生字,訓練口語表達能力,體會合作帶來的成就感與快樂!
二、拓寬實踐渠道,發展語用能力
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
1.識字寫字能力
識字是兒童從運用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過渡的基本環節,是閱讀與寫作的基礎,是各科基礎知識的起點。識字教學的場所不應該局限于課堂,班級、校園、家庭、大街等都是孩子自主識字的天地。教師應引導學生拓寬識字渠道,在生活中識字。例如,從商店的廣告牌上識字,認識食品包裝袋上的文字,在看書、看電視時識字。這樣在語文實踐中進行識字,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既讓學生體驗了自主學習的過程,又鍛煉了學生的觀察生活和實踐能力。
2.閱讀理解能力
讓學生在廣闊的語文學習和實踐的天地中提高語言感受能力和運用能力是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因此,我們要通過各種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促使學生在閱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領會作者的思想,體會文學的美妙。如《晏子使楚》一課的寫作特點是以人物對話來塑造形象,其中晏子的三次反駁是文章的重點。怎樣讓學生體會人物語言的精妙呢?怎樣通過人物語言來揣測人物的心理呢?教師在課前可讓學生搜集關于晏子的資料,了解了戰國時期齊國和楚國的實力,對于楚王為什么三次侮辱晏子的行為就不難理解了。在體會到晏子的機智勇敢、能言善辯后,課后鼓勵學生將課文排成課本劇,把枯燥的說教、乏味的朗讀轉化為生活場景,這就發展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3.口語交際能力
課程目標要求:“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運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會說就會寫,很多學生怕寫作文,是因為怕表達,那么,如何“撬”開學生嘴巴,讓他們暢所欲言呢?一方面,教師要創設口語訓練的良好氛圍,營造師生之間平等對話的環境,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如在學習《難忘童年》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說說自己的童年故事,為學生創設輕松愉悅的交際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使學生暢所欲言;另一方面,要采用靈活多變的形式,提高口語訓練課效率。課堂上可以設計同桌之間的對話、小組之間的對話,或者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也可以將交際活動延伸到課外,如在學了《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之后,可讓學生也選擇一個對象進行一次采訪,并模仿課文的寫法寫一篇訪談錄。
4.習作表達能力
學習語言文字的目的是運用語言文字,寫作能力是語文綜合素養的體現。作文是精神產品的獨創,這種產品應該是自己的所思所想,有新意、有創造,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東西。因此,教師應創造各種機會,充分利用教材資源以及生活資源,鼓勵學生多練筆。如在學了《小攝影師》一課之后,讓學生續寫故事;在學了《童年的水墨來畫》之后,讓學生模仿課文句式,寫一首兒童詩;觀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寫一篇觀后感……將寫作同語文實踐、生活體驗緊密結合起來,學生的習作會更輕松、更有趣,學生習作能力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三、拓寬課程資源,提升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語文課程資源可從語文單一學科中提取,促進語文學科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幫助學生打開視野、積累知識、學以致用;可以關注學生的真實生活,從學生真實的生活中挖掘資源;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環境中提取語文學習資源;可從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中生成,促進知識的整合和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提高;可從語文學科與社會、生活環境的聯系中開展,促進課內與課外、學習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可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開闊眼界,胸懷大語文觀,讓學生在廣闊的語文領域中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活”起來!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