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敏
摘 要:目前,在我國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大前提下,不得不面對一個新問題——經濟發展了,卻又出現了“精神滑坡”。農村初中生由于身心尚未健全,極易造成是非觀念不清、法制觀念薄弱,從而養成諸多不良行為習慣,這已成為當今農村教育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初中生;行為習慣;對策
工作至今,筆者在農村從事教學工作已經八年了,發現許多學生表現出來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特征與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要求差距甚遠,對學生的長遠發展十分不利。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和培養是每個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們班主任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農村初中生不良行為習慣的主要表現
1.學習習慣
在學習方面最普遍的表現為:課堂上精神不集中,做小動作,學習方法不恰當,學習缺乏主動性,對學習沒有明確的目標,不會預習,不會復習,課堂思維不能緊跟老師走,不善于發現問題,不完成作業,不及時糾錯,對學習沒有興趣等。
2.衛生行為習慣
農村學生公共衛生意識較為淡薄,隨地吐痰、隨手亂扔現象非常常見。曾經有一個學生,一節課下來在他座位周圍全吐滿了痰,簡直不忍直視。甚至有不少男生站在樓上對著樓下隨意吐痰。
3.品德行為習慣
(1)損害公物。最典型的是在書桌、椅子上用刀、用筆刻畫“留言”,用筆等在校服上面亂寫亂畫,而上面寫出的內容大都是消極頹廢,甚至是思想不健康的語言。(2)打飯不排隊,擁擠。(3)言行不得體,講臟話。課間休息時,同學間的談話經常是臟話連篇。
(4)說謊。有的是沒有完成作業編出各種理由欺騙教師,有的同學犯了錯誤后,編出各種理由為自己辯解。
二、農村初中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成因分析
1.家庭不良因素影響
(1)特殊家庭,缺少父愛或母愛
據我對本校部分學生的調查了解發現,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回家和父母交流時間少,當遇到問題時更愿意和同學朋友商量,很
容易走彎路。另外,重組家庭、單親家庭,以及由于父母經常吵架、婚外情而形成的“隱形”殘缺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很大的負面影響,很容易造成孩子性格扭曲或心理缺陷。
(2)父母自身素質不高
對于農村家庭來說,很多家長自身文化水平、行為素質不高,直接影響著孩子。有的家長熱衷于賭博,甚至游手好閑,愛說“粗口”,潛移默化下孩子也沾染上不良行為習慣;有的家長行為暴躁,缺乏耐心,出了事情不問前因后果就對孩子大打出手,這樣對孩子身心發展也極為不利。
2.社會不良因素影響
(1)不良社會媒介傳播影響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近年來網絡和手機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學生帶來了很多不良影響,有些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有些學生通過網絡或手機觀看一些充滿暴力的、黃色內容的影視和小說,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從而導致一些不良行為的滋生蔓延。
(2)讀書無用論蔓延
隨著農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中道德觀念混亂,家庭責任感淡漠,嚴重影響了學生的道德取向。另外,隨著制假販假橫行,有人因此一夜暴富,在這些沖擊面前,不少青少年滋生了好逸惡勞的思想,認為讀好書沒什么用,能掙錢才是真本事。
三、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矯正的幾點體會和做法
1.始終堅持用積極健康的言行正面引導學生
初中生心理水平呈現半成熟、半幼稚狀態,是非判斷能力有限。要形成是非觀念,可以利用身邊的文明行為引導學生,同時充分利用班會課,探討抽煙、打架、出口成“臟”、逃學、隨地吐痰等不良行為習慣的危害,改變不良行為習慣。
2.始終堅持良好班風學風的建設
學生生活在班集體的時間較長,良好的班風學風對學生形成好的行為習慣有著很大的幫助。良好的班風會形成正確的集體輿論,可以有效地影響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和言行習慣。
3.始終堅持以身示范
身為一名班主任,在糾正學生不良行為習慣上,我始終相信“身教重于言教”,自己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成為學生的榜樣,由于學生天天和班主任接觸,班主任的規范言談舉止自然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學生,使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行為傾向。
4.始終堅持持之以恒,不怕反復
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想改正某種不良習慣,也常常需要一段時間。甚至在轉變一個習慣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發復,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我們教師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反復抓,抓反復”。
5.始終堅持從嚴對待不良習慣
在教育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同時,必須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嚴格約束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發展,使其在規定的范圍內按照正確的要求去做。
總之,農村初中生不良行為習慣的養成受多方面因素影響,
可見要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需要學校、老師、家長以及全社會統一步調,統一思想,密切配合,使他們逐步克服自身的不良思想,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金啟富.談農村初中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成因及矯正[J].讀寫算,2013(32):276.
[2]唐春蘭.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