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俊
摘 要:由于學生升學要考試這個不變的事實,使化學教師的各項工作基本是圍著學生升學考試來策劃,也可以講很多教師還在繼續著單獨的“應試教育”。提升各所普通高中辦學的質量,加強普通高中的各方面建設和宏觀調配,讓每一所普通高中的師資、設備均衡,使學生認為每一所高中都很好,讀哪所高中都一樣是改變這一現狀的較好方法。要讓教師和學生明白,教書和讀書是為了國家、為了社會、為了中華民族,要有效扼制不良的招生宣傳和招生現象。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學現狀;對策
從第八次課改開始至今已有多年,“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教育理念,不只是少數教師知道,應該說大多數教師都知道,每一所學校的校長及其他領導應該也十分清楚。然而,學校的教學過程是否真正落實了這一理念呢?
首先,從相關的考試招生來說,每一年對初中學生來講都有一次升入高中的升學考試——中考,中考的成績基本上決定了學生進入哪所高中,每一所好的高中,競相爭搶中考分數高的學生,有的高中學校甚至到學生家中去“動員”,請學習好的初中生去讀高中,成績不好的學生要想進好一點的高中,可能要交擇校費。
其次,從教材本身來說,有的內容設計有點誤導學生,讓學生認為這就是“探究”;如教師在《質量守恒定律》一節的教學時,苦心設計引導學生:在化學反應中(1)反應物的總質量大于生成物的總質量;(2)反應物的總質量等于生成物的總質量;(3)反應物的總質量小于生成物的總質量。然后根據人教版上冊教材中“活動與探究”的方案一、方案二做兩個實驗,就說:“分析比較兩個方案的實驗結果,能得到什么結論?無數實驗證明,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律就叫做質量守恒定律。”這是教師探究出來的嗎?還是學生通過“活動與探究”探究出來的?我認為這不是我們教師探究出來的,也不是學生探究出來的,我們設計的實驗很大程度上是“驗證”實驗,然而學生就根據“活動與探究”認為探究不過如此,太簡單了。這樣一來,教師無疑潛移默化地給學生造成“只知皮毛、不求甚解”的影響。
第三,從學生用書來看,現在還有哪一位學生只有課本,不是《某某點睛》,就是《某某搭檔》,而且有的學生有《某某中考》多種教輔書以及多套模擬試卷,可以說學生在題海里轉圈圈,哪來的時間去探究。
第四,從教師來講,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義務教育課程安排》,學校每周只有3節化學課,九年級第一學期按20周算,除去國慶放假、半期考試、期末考試,只有17周的上課時間,也就是說第一學期只有51節課的時間;第二學期從2月15號左右開始上課至6月15號左右中考,也就是16周左右,只有48節課的時間,合計九年級化學只有99節課的時間,當然,這些課時如果只是把課本內容上的教學任務完成,還是有余的。不過學校組織的月考,以及學生手里的模擬試卷講解,還有學生進行中考復習都要時間,所以教師在很大程度上也沒有時間探究,只是在以課本內容進行教學。課堂上,教師不是講“元素及化合物”,就是講“化學實驗和計算”;講了一種復習資料,又講另一種復習資料;講解了一份模擬試卷,又講解另一份模擬試卷;課堂上盯著學生,下課還盯著學生。說實在話,教師也沒有時間來探究,有的教師還很得意地說:“我年年上初三忙得很!”
如何徹底改變這一現狀?我認為首先要提升各所普通高中辦學的質量,加強普通高中各方面的建設和宏觀調配,讓每一所普通高中的師資、設備均衡,使學生認為每一所高中都很好,讀哪所高中都一樣,這是改變這一現狀的較好方法。其次,要讓我們教師和學生明白,教書和讀書是為了國家、為了社會、為了中華民族,要有效扼制不良的招生宣傳和招生現象,不要因為考上一個北大、清華的學生,就做多條橫幅多處掛,更不要給教師、學生高額的獎金。我們不能忽視對每一個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鼓勵學生而發獎金只是一個方面,如果這個方面做得不好,很可能會誤導學生認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錢,這有可能成為他們今后產生一些不良行為的根本的、潛在的原動力。第三,加強對初中學校教師的檢查和指導力度,督促他們以課改的方向進行教學。第四,要改善學校對教師的評價,同時也要完善對學校的評價體系,不要認為多考取幾個學生,學校就辦得好,教師就教得好;要從多方面對學校、對教師進行綜合性評價,力爭這種評價能很好地促進學校發展、促進學生發展。
參考文獻:
胡美玲.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