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
摘 要:古詩文教學在七至九年級學段所占比例越來越大,而學生對古詩文學習意愿低下,加之背誦任務繁重,許多學生甚至提出疑問“現(xiàn)在又不使用文言文,為什么要學要背那么多文言文”。學習動力的缺乏直接導致教學效果不佳,作為一線教師,深感古詩文教學如老牛拉車般耗時低效。為此,在長期的古詩文教學中,嘗試多種策略提高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以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之一即將粵廣府方言朗誦滲入古詩文教學之中。實踐證明,該方法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掌握押韻知識、糾正錯別字、培養(yǎng)語感等方面均有作用。
關鍵詞:廣府方言;朗誦;古詩文;人教版
一、朗誦教學在古詩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1.朗誦是把握作品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徑
朱光潛在《文藝心理學》中提到“聲本于氣,想學古人之氣不得不求之于聲”,“求之于聲”即必須反復地朗誦古人的作品。通過朗誦發(fā)聲,進而了解文字背后所蘊含的作者思想感情。
2.朗誦可以使閱讀立體化,增強記憶效果
“朗誦的直接效果是可以把詩中的語氣、語調(diào)、語勢、韻律、節(jié)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等這些在書面語中無法表現(xiàn)出來的語感因素表達出來,使無聲的語言變成了有感情、有靈氣、富于感染力的聲音,從而使學生全方位、立體地感受語言材料。”看書只是平面效果,加上聲音、情感和適當?shù)膭幼鳎褪且环N立體效果。從記憶的角度來看,立體效果肯定勝于平面效果,因為有多方面的感官刺激。
二、粵廣府方言引入朗誦教學的可行性
廣府方言保留了較多古代漢語詞匯。
在全國七大方言中,廣府方言也許是最古色古香的了,因為它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的詞匯。
首先,許多詞語還保留著古代的語意,例如“食”是吃的意思,方言有“食粥”“食飯”一說;“行”是走的意思,方言有“行街”“慢慢行”一說;“企”是站立的意思,方言有“企好”“企直”一說,諸如此類的詞語還有返(譯為回來)、面(譯為臉)、探(譯為看望)、俾(譯為給)、系(譯為是)、幾多(譯為多少)、幾時(譯為什么時候)、飲啖湯(譯為喝口湯)、得閑(譯為有空)、閂門(譯為栓門)、畀(譯為給)、睇(譯為看)、樽(譯為瓶)等。這些詞語在現(xiàn)代漢語使用中已很少使用其本義了。
三、粵廣府方言朗誦提高古詩文教學的有效性
借助廣府方言朗誦杜絕古詩文默寫錯別字的現(xiàn)象。
現(xiàn)行廣東省中考卷語文科目第一部分基礎包含分值為十分的古詩文默寫,許多學生好不容易背下了古詩文,但在默寫過程中頻頻出現(xiàn)錯別字。為了糾正學生在古詩文默寫中錯別字的問題,筆者除了按常規(guī)要求學生多讀多練多記,多從意義入手之外,還不斷嘗試其他有效克服錯別字的方法。經(jīng)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實際上借助廣府方言去輔助學生克服古詩文默寫錯別字,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例如,辛棄疾《破陣子》一詞“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中“看劍”一詞許多學生容易錯寫成“看箭”。這兩個詞普通話讀音一樣,但借助廣府方言朗誦則可以輕松將兩者區(qū)分:“劍”讀作[gim3],“箭”讀作[zin3]。又如,晏殊《浣溪沙》一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燕”字,很多學生會誤寫成“雁”字,“燕”與“雁”在廣府方言中分別讀作[jin1]和[ngaan6],讀音差別顯著,兩者的意思也不同:“燕”是“常在人家屋內(nèi)或屋檐下用泥筑巢居住,捕食昆蟲,對農(nóng)作物有益的一種候鳥”,而“雁”則是“形狀略像鵝,群居水邊,飛時排列成行的一種鳥”,這樣借助讀音和意思很容易將兩者區(qū)分,杜絕默寫錯別字的現(xiàn)象。
為什么可以借助廣府方言去輔助學生克服古詩文默寫中的錯別字呢?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粵語方言區(qū)的普通話水平整體不高,尤其是農(nóng)村地區(qū),就算是在學校,不少學生課后仍然是以方言交流為主,普通話說得不標準,出現(xiàn)錯別字的現(xiàn)象就不足為奇了。廣府方言與普通話有不同的語音特點,該地區(qū)人講普通話時常會出現(xiàn)后鼻音難以讀準的問題,如將z、c、s、j、q、x、zh、ch、sh混淆。例如,“夕”與“濕”,一是聲母為“x”,一是聲母為“sh”。學生因為受方言影響,常常將兩字的聲母混淆導致默寫錯誤,若讓他們在誦讀時用廣府方言去讀就清晰很多,很容易分辨了。另外,普通話中的同音字,如“盡”與“近”,“鄉(xiāng)”與“相”,在廣府方言中卻不是同音字,學生在默寫“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等句子時,也不會將“盡”寫成“近”,將“鄉(xiāng)”寫成“相”了。
綜上所述,廣府方言滲入初中古詩文教學不僅是可行的,而且還能有效提高古詩文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張中行.文言與白話[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
[2]李如龍.方言學應用研究文集[M].長沙:湖南師大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