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卿
“促進初中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是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主要目標。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重知識輕情感、重記憶輕能力的現象較為普遍。其結果是,教師高高在上,講得頭頭是道,學生低頭垂眉,眼神迷茫。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轉變教學理念,把思品教學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把思品教學從高大上的理論高度拉下來,使其更接地氣。
一、轉變理念,實現思品教學生活化
“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是思品課程的核心理念。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思品教學應該立足于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引領學生了解社會、參與公共生活、珍愛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惡和美丑觀念。因而,生活化教學不應只是一句口號,它應該體現在我們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教學案例的選擇、問題的設置、試題的設計、作業的布置等,都應該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思品課程對自己學習與生活的影響與幫助。
我們要正確認識并處理三維目標的關系。許多老師總害怕重視情感教育會忽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其實這是一個誤區。當我們重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目標,讓學生感受到了思想品德課的魅力,感受到思想品德會對他們的生活產生幫助的時候,他們就會增強對思品課的興趣,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情理交融,以理導行,以行明理,教學目標自然達成。
二、立足實際,選擇典型生活案例
到底什么樣的案例才是典型的?教學過程中,許多老師習慣于選擇感動中國人物、道德模范、新聞人物等案例,這些案例在我們看來是有典型意義,但卻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十幾歲的青少年,當我們被這些模范人物感動得熱淚盈眶時,偷眼一看,卻經常會發現學生好像無動于衷。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思維方式與我們有較大差異,學生會認為老師列舉的模范人物畢竟在生活中是少數,太高大上了,離自己的生活太遙遠,自然就無法激發共鳴。
因而,選擇合適的案例對我們的教學至關重要。我們要多選用貼近學生生活經驗和思維特點的、能夠激發學生情感共鳴的生活案例。
三、情感交融,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思品教學不是簡單的說教,在新型師生關系下,教師更多的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合作者和指導者。平等的談話教學更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更易讓學生進入到問題情境中,激發情感體驗。因此,教師的情感態度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思想品德課程把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放在第一位。要實現這一目標,僅靠單純的講授是難以奏效的。我們要在講課過程的各個環節傾注情感,要在日常生活的點滴細節中注重情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者,而是共同探究合作的伙伴。我們要在教學中通過各種手段,精設情境,巧設問題,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中,挖掘學生思維潛能,激發學生情感共鳴,讓學生真正感悟到思想品德課程對自己學習和生活的重要意義,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只有讓學生喜歡自己,相信自己,才能使其自發地愛上這門學科。因而,建立新型師生關系不應只局限于課堂上,在課堂之外,教師對學生課外實踐作業的指導、對學生日常生活的噓寒問暖、對學生言談舉止的示范引導,都會潛移默化地內化為學生的情感需求,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四、學以致用,提高實踐探究能力
提起思想品德,許多人會認為就是空洞的理論,沒有實用價值,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它注重加強對學生實踐活動能力的引導,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外要加強對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關心社會發展,關注國家大事,在實踐中感悟、體驗,提高自身道德素質和實踐探究能力。
我們可以通過課外實踐作業,通過調查研究、參觀訪問、公益活動等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提升。比如,在學習“做個聰明的消費者”這一內容時,可以讓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維權意識,并根據調查情況,進行消費知識普及,增強學生維權意識和能力;在學習了“學會與父母溝通”這一內容后,可以讓學生運用學到的溝通技巧,回家嘗試與父母溝通,并寫下感悟。這些活動的開展,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也加強了情感教育,很好地實現了三維目標的結合。
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教學方法也因人而異。怎樣的教學方式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發展?俗話說,適合的就是最好的,放下思品教學的“身段”,追求“接地氣”的生活化思品教學,立足并服務于學生生活,這應該是學生真正需要的。
參考文獻:
[1]趙萍蘭.淺談生活素材在初中思品課中的運用[J].赤子(上中旬),2015(15).
[2]嚴衛林.思想品德課要善于“迎合”學生心理[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