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民
摘 要:一名合格的教師要經過師范學校的學科學習和教育教學專業理論培養,更需要一線工作的實際經驗。但不管是理論學習還是實踐經驗,教育史上那些經久不衰,已成為廣大教師學習模仿的教育大家,他們為教育獻生的事跡和精神,他們對教育的理解和闡述,是新教師在成長道路上的指明燈。著重介紹一位在“新課改”伊始參加工作,伴隨“新課改”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年輕教師,對陶行知“行知教育”理論,從感知到頓悟再到身體力行。
關鍵詞: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初識陶行知先生及其教育理論是在鎮江師范學校學生宿舍樓前“心型”鏤空大石上刻著“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
名言。
走出師范學校,站上中學的三尺講臺,不知不覺間十個春秋已過。當身處教室,面對稚氣未脫的學生的求知目光時,心中又時不時地浮現出陶先生的這句名言。陶先生在中國教育事業長河里留下的寶貴財富,伴隨我從青澀走到成熟。
陶先生在其教育論著中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的思想。
縱觀教育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可以發現,教育和人們的社會生活本來就是密不可分的,人類生活的需要產生了教育,教育的發展又依賴于人類生活的需要和發展。但是在教育發展過程中,由于人為的因素,教育在某個歷史階段和生活的發展相背離,它不僅脫離了人們生活的實際需要,也使自身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限制。剛剛踏上工作崗位時,恰逢國家推行“新課程改革”。新課改的宗旨就是要改掉教科書上那些“繁、難、偏、舊”不適時的,對學生今后的發展、生活作用不大的知識;改變教師心中只有學科知識,沒有學生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行為;提出“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三個基本理念。在實際工作中,我認真研究領會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借鑒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革新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如在教學“觀察蠶豆葉下表皮的氣孔”實驗時,教科書要求采用新鮮的蠶豆葉作為實驗材料。我在完成教科書要求的基礎上,增加了一組事先處理過、已經干癟的蠶豆葉的實驗材料,讓學生觀察到關閉的“氣孔”。通過實驗現象的不同(新鮮的蠶豆葉氣孔開放,干癟的蠶豆葉氣孔關閉),引導學生比較兩種實驗材料的差異,發現葉片含水量可以決定氣孔的開閉。植物葉的“飽滿與干癟”是生活中常見的生命現象。在本次實驗結論的支持下,學生不僅掌握了植物學知識,而且掌握了植物適時澆水的判斷技能。又如,在教學“蝸牛喜歡吃什么呢?”時,過去,我直接告訴學生。現在,我引導學生做實驗,說:“喂喂就知道。”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喂養,學生發現蝸牛喜歡吃甜食,如草莓、橘子等,而不喜歡吃芹菜、黃瓜等。學生把蝸牛喜歡吃的食物畫出來貼在墻上,告訴全班同學。更有趣的是,學生發現蝸牛吃了草莓排出紅色的糞便,吃了橘子排出黃色的糞便。經過反復地實驗觀察,學生得出結論,蝸牛糞便的顏色與吃的食物有關。這種全新的教育方式受到學生的空前歡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符合陶先生說的“教育從生活中來,又服務于生活”的行知教育理念,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不謀而合。
“社會即學校”指的是學校要與社會密切聯系。我想這種聯系有形式和精神兩個方面。形式是指將校外有經驗的農夫、工程師、醫生(有些是學生家長)等專業人士請進學校,以豐富學校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所謂“精神實質”是指學校培養出的學生進入社會工作、生活后,將習得的“學習精神和習慣”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使其朝更美好的方向發展,也即“終身學習”的理念。政府規劃中提出“終身學習”“學習化社會”的觀念,并劃撥專項資金用于建設“圖書館”“大劇院”等文體藝術中心。在這樣的時代里,作為教師群體,更要對陶先生“社會即學校”的理論進行內涵和外延的充實。首先,教師應該一面教一面學。將“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作為教師的座右銘。因為必定要學而不厭,然后才能誨人不倦;否則讀一本書,備一次課,然后年年照樣畫葫蘆。指望這樣的教師培養出有“終身學習”觀念、創新精神的學生,也是空談。其次,教師的學要向生活中的人和事學習。任何一門高深的學問都蘊藏在生活中,而開啟人們探究學問的求知之心,總伴隨著情誼的感化。作為教師,應當走進每個學生的內心世界,以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進入學生的生活世界后,去探尋令其感動的人和事,完成從經師到人師的轉變。這就要求教師要把社會當學堂,用自身的治學精神去感染學生。最后,教師要及時總結自身和他人的教育教學經驗,從經驗中找到改進工作、提高效率的
有效途徑。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確,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奉獻。“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學生的生命放在大眾的生命里,這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楊長軍.略論陶行知的主要教學思想及實踐價值[J].赤子(上中旬),2014(10).
[2]楊振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當今教育改革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