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彬
摘 要:高中語文課文教學內容相對深奧,大部分和中國古詩詞文有關系。因此,教師可以借助高中語文教學宣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并且開展傳統文化教學。傳統文化從古傳揚至今,對于學生塑造性格、人品和價值觀十分重要。而且很多傳統文化在流傳的過程中,隨著社會的進步,也不斷地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和發揮著新的作用。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精神的結合,這樣的教學手段能夠培養出優秀的高中生。因此,主要針對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學進行分析和闡述。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教學;不足之處;方式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很多內容和古詩詞有關系,因此,其中就包含了一些傳統文化。而想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現傳統文化的教學,還需要不斷地努力。高中語文教學很多著名的文章,里面包含的傳統文化知識,都是開展傳統文化教學的契機,同時也能夠讓學生順利地接受傳統文化的學習。而且很多學生本身對傳統文化感興趣,可以和老師互相探討,這樣師生共同努力,完成傳統文化的宣揚和傳承。
一、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
高中語文教學課文的內容都是精挑細選的,在讓學生了解到語文知識和背景的同時,還能了解一定的傳統文化來歷。所以,老師應該采用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和掌握傳統文化。我國至今沿用了的傳統文化,如,春節和元宵節以及清明節就是其中的代表,而且已經規定成為法定假日,這是一種紀念傳統文化的方式。端午節的來歷則是因為屈原投江,為了紀念屈原的悲憤、愛國、忠心等節氣。所以,高中語文老師在講解《離騷》的時候,可以著重講解一些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以及各種祭祀活動等等。通過對屈原本身的了解和經歷,能夠真正地體會到《離騷》中的情感,同時延伸到端午節,讓學生感同身受,百姓為了紀念屈原所有的情感。這對高中生理解傳統文化,發揚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二、開展以傳統文化為主的、語文教學為輔的辯論比賽
我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十分豐富和廣泛,雖然,我們成長于文化斷層期,沒有直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但是我國近現代的所有運動都是為了保護我們中華民族的延續,在這個過程中,傳統文化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每個運動的精神和含義,都是通過傳統文化表現出來的。所以,老師可以以傳統文化為主體,以語文教學內容為輔,開展辯論賽。比如,《鴻門宴》這篇文章重要人物項羽、劉邦以及項莊。辯論的主題就是,如果項莊舞劍,真的殺了劉邦,會不會改寫歷史。而且針對劉邦、項羽和項莊的人格和性格進行分析,為何后人多數關于項羽的詩詞都是贊揚他的,比如“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詞是李清照所寫的,當時的她也面臨山河飄零的狀態,項羽的忠肝義膽引起了李清照的感慨。而項莊則是感念恩情的人,兩個人都是有情有義的,其本身具有的感恩、忠義。而和他們有關的詩詞等也都是傳統文化。所以,在開始辯論的時候,潛移默化地學習了傳統文化,并且學會了應用。
三、通過語文教學,引領學生走進傳統文化的學習氛圍
傳統文化教學需要的是一個氛圍,所以,想要在語文課堂上達到傳統文化的教學目的,首先需要營造傳統文化的氛圍,引領學生走進這種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當學生耳濡目染之后,自然而地的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美好。比如,老師在講解《逍遙游》的時候,里面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整篇《逍遙游》都描述的是一種意境,“不知道我究竟是蝴蝶,還是莊生”。當這種現實和夢境不分的時候,更多體現的是一種逍遙自在、不為外在的事情所煩惱。因為中國傳統文化講究的自然隨和,是理性的文化。所以,表現出的是一種寬和的傳統文化精神。
四、借助語文教學環節,宣揚優秀的傳統文化
我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十分豐富,古代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和我們現代所學習音樂、體育、文化課、數學等都是相似和相同的。但是其中的禮,指的是就是德育,即“不學禮無以立”,就是不學禮就站不起來,不能做人。這也是我國開展德育的根源。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環節中,宣揚優秀的傳統文化,開展傳統文化的教學,有益于培養德行高尚的人才。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依靠和文化依靠。所以,高中語文教學應該重視傳統文化教學,一個國家不能丟棄自己的民族文化,所以對于傳統文化的宣揚和傳承,也是民族延續的根本。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學,可以增強高中生了解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并且對保護傳統文化和發揚傳統做出貢獻。所以,傳統文化教學對于高中語文教學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潘涌.論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教學[D].貴州師范大學,2015.
[2]章李鴿.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研究[D].長春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