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珊珊
在高三的教學中,幾乎每天都要講評地理試卷,試卷講評課是高三的一種常規課。它是師生教學雙方“反饋—矯正”的過程。只有試卷講評工作做好了,才能真正發揮考試的應有作用,即用考試結果診斷教學,改進教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所以提高試卷講評有效性是我們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以下根據本人多年高三教學經驗,就此議題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和意見。
一、科學命題是前提
擁有高質量的題目是一堂講評課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命題是發揮考試功能的關鍵環節,也是檢查學情的重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命題教師的學科專業素養和實力。
研究高考考試大綱與考試說明對學科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制定命題的雙向細目表,明確每次考試的知識和能力要求,做到目標明確。老師在精編題目時要跳出以前廣東卷的試題模式,選取課標卷真題或者課標Ⅰ卷省份的高質量模擬題。比如選擇題,要盡量多選串聯式的題目,問答題要注意多選適合訓練學生綜合能力的問答題。但是不管怎么選題,都要依據考綱和課標的要求,試題的難度應適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找難題,要以“能達到一定能力的訓練”“有一定的思維鍛煉”“緊密結合現實生活”的試題為主,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素養立意”轉變。
二、找準問題是方向
每次考試結束,學生都強烈期待了解自己的答題結果。因此,教師要及時閱卷,并完成考試情況的統計、比較和訪談工作。一方面及時將信息反饋給學生,使學生能夠形成深刻印象;另一方面教師要通過閱卷,及時掌握學生的情況,尤其是試卷反映出來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分類整理,針對答題中暴露出的共性和個性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
比如,剛過完暑假,進入高三初期的學生在知識基礎、答題規范等方面都不能及時跟上,在高三第一次周測中暴露出很多典型的問題。我通過批閱和分析試卷,歸納出學生的問題主要有:基礎知識遺忘嚴重;知識整合度不高,答題思維狹窄;答題缺乏規范,少數學生審題出現方向性錯誤等。最普遍的問題是簡單堆砌知識要點,獲取解讀地理圖文表材料信息的能力差,不能獲取有效的答題信息作答。于是,我引導學生有效分析材料,做到“理”與“材”的有效結合,提高學生分析和闡述事物的能力作為講評的重點,采用學生閱讀、思考、表述、互評以及教師點撥等形式,使學生在課堂中真正體會地理試題信息呈現的各種特點,多角度挖掘材料的顯性和隱形信息進行作答,從而提升能力。問題是講評課的支撐點,針對問題提出明確的講評目標,避免了講評課無重點、無針對性、面面俱到、逐題講評、浪費時間、平淡乏味等問題。
三、智慧講評是關鍵
1.統計反饋重點突出
(1)對答題信息進行有效統計。認真統計和分析學生的答題情況,既要從平均分、合格率、高分率、低分率、各分數段的人數分布等方面對所要講評習題進行宏觀分析,又要從每道題的得分率、錯誤情況等角度進行微觀分析,做到心中有“數”。不同題型統計的側重點要有所區別,例如選擇題,要統計錯誤率,明確哪些題錯誤的人數最多以及錯誤選項的情況,哪些題錯誤人數較少或者沒有人錯誤;對于主觀題,要統計得分率與分數分布,了解答案“采點”情況。根據數據分析反饋,錯誤多的重點講,錯誤少的略講或不講,重點突出,詳略分明。
(2)對錯誤進行歸因分析。要反思為什么會錯、錯在哪里,這樣在教學中才能有的放矢??梢园粗R點歸類,把試卷上的錯誤相同或相近知識點的題目歸在一起講評;也可按解題方法歸類,把設計統一解題方法、技巧的試題歸類進行分析。既要從教師角度歸因分析,又要順著學生的思路追尋原因。一般而言,對于錯誤率較低的題,我們可歸因于部分學生聽課的效率不高、課后沒有對教材進行有效復習、個體的能力差異等,可通過引導學生主觀努力或者課后個別輔導加以解決;對于錯誤率較高的部分,教師要反思自己,是教學存在瑕疵、知識點講解不到位,還是某些題型的解題思路未講清楚,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完善提高。
2.重視答案生成過程的思路和方法總結
評講習題,要講到學生的疑難點上,講到知識的關鍵點上,講到題目的失分點上,講到考綱的賦分點上。注意題目的深挖、廣聯,一題多變,多題歸一,答案的形成過程要著重分析,這樣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不斷進步。
3.追溯根源構建體系,挖掘共性
引導學生回歸教材,追根溯源。習題編制的角度靈活多樣,但考查知識點總是在有限的考綱之中。我們要把課外問題課內化,引導學生找出習題所考查的知識點,使其與知識點、原理對號入座,多角度、多層次地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同時,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拓展,以點帶面,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試卷講解過程中要注重知識體系的構建。
平時,我們的學生在做選擇題時不知道運用哪個地理原理或者規律,無從下手;主觀題答題漏洞百出,顧東忘西。這是因為沒能從整體上把握地理主干知識框架及知識網絡不完善導致的。完整構建知識體系,可以幫助學生從多個方向去尋找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從而大大提高復習效率。如,在講解“地表形態的構造”相關題目時,我是用知識樹思維導圖來整理并區分地質作用、地質構造、構造地貌等幾個極易混淆的概念的。及時給學生理清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這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對知識點進行構網整理??梢酝ㄟ^列表的形式總結,也可以構建網絡結構的形式,不管是哪一種形式,都要注重分析知識的縱向聯系、橫向聯系或者因果關系,這樣就可以達到將零碎的知識系統化,混亂的思維條理化。這種講解法對于應付全國卷串聯式的考查和縱深考查都是有一定幫助的。
四、變式訓練見成效
前幾個階段的講評效果如何,需要接受時間的檢驗。這個實踐,就是教師根據試卷中的典型問題編制的變式訓練,這是高效講評的生長點。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變式訓練題目,既可以了解講評的效果,了解學生真正掌握的情況,又可以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講評完試題就下課,缺乏變式訓練的過程,一方面無法評估課堂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會讓學生形成散亂的印象,出現“聽課時都知道,過了什么也不會”的情況。
“生物地理”是近幾年高考試題中出現頻率較高的題目類型,例如,2013年新課標I第37題對尼羅河鱸魚的考查,2015年新課標I卷第36題關于鹵蟲的考查,學生面對這種題目往往審題不準確、答題要點不全面、層次分析不清楚?;诖?,在2016年佛山二模第36題的講評中,我重點選擇了(1)據馬鈴薯原產地的自然環境特點,分析推測其生長習性。(6分)這一設問給學生講評,有學生從農業區位籠統作答,有學生則看圖憑感覺作答,能夠準確作答的學生很少。于是在講評中,除對這個題目本身進行清晰的講評,我還歸納了“氣候因子對農業的影響”思路:
從全國各地高考題目中選取了幾個類似的題目作為變式訓練,例如,臧紅花、玫瑰花、茶樹等,讓學生通過所學,分析比較作答,及時反饋教學效果,提高講評質量。無獨有偶,在去年高考(2016的新課標I卷)中,第36題(1)與江蘇、浙江相比,說明橫縣有利于茉莉生長的氣候條件。(6分)這個題目,學生在多次的變式訓練中已經熟練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和技巧,解題輕而易舉。
總之,試卷講評課一定要從學生的認知規律與心理規律出發進行精心設計,要通過講評,切實幫助學生準確掌握和運用知識,形成能力。堅持“以人為本”的學生觀,使學生感到“考有所得、聽有所獲”,把試卷評講課的效益、效率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宋建芳.對評課的理性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6(31).
[2]劉江萍.愛上試卷講評課也容易[J].快樂閱讀,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