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嬌 錢朝瓊

摘要:為提高《原理》課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轉變傳統教學方法,在理論講授的同時引入課堂實踐教學的部分。通過學生小組講課實踐教學法在課堂上的應用,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的環節中。使同學們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增進同學、師生間的交流,提升組織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pertinence of th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is changed. Practical teaching is introduced into the class combined with the original theory teaching.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student group lecture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lassroom, student can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So that students can gain knowledge while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enhance organizational expression and teamwork.
關鍵詞:原理課;實效性;學生小組講課實踐教學法
Key words: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course;effectiveness;student group lectures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3-0199-03
0 引言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公共必修課之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承擔著以下任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知識,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深化《原理》課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完成上述目標任務,僅僅通過課堂上老師純理論的講解是不夠的,需要在理論講解的同時加強實踐教學的環節。《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也指出:“要加強實踐教學。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
什么是《原理》課實踐教學?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了界定。概括起來,有兩大方面:從宏觀上說,除去課堂上理論教學部分,這門課其他形式的教學都可以歸為實踐教學。從微觀模式來看,《原理》課實踐教學的模式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四類:課內實踐教學、課外實踐教學、校內實踐教學和校外實踐教學。不同模式之下又包含多種具體方法。在探索不同教學模式教學方式的基礎上,對具體模式、應用效果、存在問題等進行總結分析,不斷完善實踐教學模式,并嘗試在其他幾門公共課中推廣。在本校《原理》課實際教學活動中首先嘗試應用了課內實踐教學模式中的學生小組講課實踐教學法,具體情況如下。
1 學生小組講課實踐教學法的實施
學生小組講課實踐教學法是讓老師和學生角色互換,將學生分成小組的形式,提前分配任務,課前準備相關內容,課上對相關內容進行講解的一種教學方法。目的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更好的參與課堂,理解相關知識,形成團隊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1.1 合理分組
這是小組講課實踐教學法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小組劃分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之后小組講課效果的好壞以及同學們的參與度。在一個大的教學班中,將學生按9-12人不等分成一個小組,為便于管理,一般將一個大班分成10個小組。一個大的教學班往往是由2-3個小的自然班組成,在劃分小組時最好是在自然班內分組。其次,老師指定組員與學生自由組合相結合。但自由組合在少數班級中也會出現問題,比如有的小組人數偏多,而有的小組人數則偏少,組員數量不均衡,甚至極少數的同學找不到小組歸屬的情況也會出現。如出現類似情況就需要老師對小組成員進行適當調整,均衡人數。
1.2 確立組長
分組完成后,每個小組需要確立一名小組長。小組長的確立同樣采用老師指定、同學推選和自薦的方式相結合。同學推選和自薦產生的小組長往往在同學中有較強的號召力,學習積極主動,小組成員在課下討論和課堂講課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取得更好的成效。小組長產生后需明確組長職責。組長負責組織本組成員在課下討論、任務分工、講課報告填寫、PPT制作等,同時監督少數“搭便車”,渾水摸魚的同學。其次,組長需確立一名課堂講課的主講人。主要選擇語言表達能力好的同學擔任主講人,在組內如無合適的人選,則由組長擔任主講人。
1.3 分配任務
對于中學學文科的同學而言,《原理》課中的一些知識點在中學的政治課中同學們已經學習過,相對較熟悉。對于這些內容在大學《原理》課上如老師再講,同學們容易產生逆反和厭學的心理。如果把這部分的內容挑選出來,作為同學們小組講課的內容,教學效果則好得多。如在本校的《原理》課教學實踐中,按照一個大班十個小組的劃分,確立十個不同的內容,每個小組負責一個內容。具體講課內容如下:①階級斗爭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②社會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③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④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⑤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消極作用;⑥商品價值量的決定;⑦價值形式的發展;⑧貨幣的職能;⑨價值規律及其表現形式;⑩價值規律及其作用。
1.4 課后準備
為使同學們有充足的準備時間,講課任務至少提前兩個星期分配。每個小組在課后準備過程中需填寫小組講課報告以及制作PPT。為使同學們小組講課報告形式統一,為同學們提供了小組講課報告的模板,具體如表1。
各小組需在課后準備過程中參照表格中的內容準備并填寫表格電子版,提交紙質版。表中最后一欄組員課后自我分析需在小組講課完成后,由每位組員手寫完成。
1.5 課堂講課
為使同學們能充分展示成果,課堂講課時間為十五分鐘左右,每堂課由五個小組展示,十個小組分兩次課完成講課。教師在課堂上根據小組講課評價表的要求對各小組的展示進行書面評價,并在每堂課最后根據書面評價進行點評。書面評價包含:小組講課報告的填寫情況;同學講課內容知識點是否清晰完整、是否有案例解析、是否有互動、是否有小結、講課時間;主講人教態;PPT制作以及教學效果。
1.6 成績評定
課后每位組員需在小組講課報告的最后一欄,組員課后自我分析中填寫本次小組講課的心得體會。課堂上教師的書面評價作為小組講課的初評成績,初評成績為每位小組成員的基準成績,每位同學的最終成績則結合同學們提交的組員課后自我分析給出。為督促同學們積極參與,防止“搭便車”和渾水摸魚的情況,未提交組員課后自我分析的同學視為未參與本次的實踐教學,成績無效。本次小組講課的成績也將記入同學們的平時成績,作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
2 學生小組講課實踐教學法的應用效果
2015-2016下學期,在本校《原理》課的教學中,嘗試在五個教學班中應用學生小組講課實踐教學法,按每班十個小組進行分組,共收到50份小組講課報告,涉及629位同學,其中604位同學參與小組講課并提交組員課后自我分析,25位同學未提交組員課后自我分析,在這25位同學中12位同學未參與小組講課,有效率96.03%。通過分析同學們提交的課后總結和課堂講課表現顯示,本次實踐教學取得一定成效,具體表現在:
2.1 提高了學生參與度與學習積極性
傳統的課堂講解以老師講解、學生聽課為主,長時間的聽講容易造成學生疲勞。讓學生和老師互換角色,促使學生在課前備課熟悉知識,上課過程中能更好的參與到課堂上來,提高了同學們的參與度與學習積極性。如楊嵐同學寫到:“我認為在小組合作互助學習的過程中,學習積極性空前高漲,同組成員之間交流非常頻繁、和諧。而且在自主學習和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拓展了自己的活動思維空間,而且每一個同學都有平等的發言機會,使每一個同學都得到了鍛煉,我覺得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中才能夠真正實現使班級的每一個成員都不掉隊。”
其次,九零后同學們身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喜歡展示和表達自己。對于有這樣一個課堂講課的機會很多同學都表示贊同和認可。如,劉彥伶同學寫到:“學習不僅只是啃書本上的知識和老師所講,偶爾的小組活動,既能激發同學們的積極性,也能展示同學們的才能與能力。是對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考驗,也豐富了同學們的課堂,提高了同學們的興趣。”
一些同學在這次小組講課中由于一些原因沒能成為主講,但在其他同學積極發言的影響下也表示想在以后的小組講課中能有機會展示自己。如董津津同學寫到:“如果下次有類似的小組合作,我也想上臺講課,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鍛煉自己,從而提高自己。”
2.2 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與精神
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曾說過這樣一段有名的話:“現在一些大學,正在培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在大學校園中,確實存在著這樣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只關心自己的利益,而對身邊的人和事都漠不關心,缺乏團隊合作的意識和精神。如余詩敏同學寫到:“以前的我總是認為在團隊合作中比自己做事要浪費時間和精力,是不必要的人力支出和浪費。但是在類似的活動中卻發現,其實團隊合作才是最有效的方式。每個人都在其中發揮自身的長處并且能夠更好的規避個人做事帶來的片面性。在這次活動中,我對人員的協調也有了新的體會。”
同時當物質主義沖刷著時代、利益至上拷問著心靈,奉獻、協作、團結,顯得更為重要。通過這次小組講課實踐教學活動,很多同學都紛紛表示通過這次小組成員合作,不僅對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同時促進了同學們間的交流,增進了同學間的情感,提升了實際動手的能力。如馬旭坤同學寫到:“這次學習,也讓我們經歷了很多。有酸甜、有苦辣、有爭吵、有歡笑,更多的是我們的成長。明白了很多,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還有團隊協作、齊心協力。最后,我也想感謝老師能給我們這次學習機會。”
2.3 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課堂講課的過程中,有的同學可能是第一次講課,或是準備不夠充分,會顯得比較緊張,如廖有軍同學寫到:“關于這次演講,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自己過于緊張,語速過快,準備尚不充分,對于演講的PPT拿捏還不夠充分有把握,下次杜絕此類事情的發生。”
也有一些同學表現得十分出色,對于所講內容有自己的觀點、見解,語言幽默、表達清晰、聲音洪亮、精神面貌飽滿。如夏薈嵐同學寫到:“在大課堂上的講解,讓我慢慢變得更加有勇氣,有自信拿著麥克風講話,能夠在面對聽眾時更加從容不迫。”錢蕾同學寫到:“通過本次的小組活動,也認識到自己今后該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增加自己的見識。”
2.4 幫助學生掌握PPT制作技巧
從同學們的講課內容上看,大部分的小組在前期的準備過程中資料準備充分,知識點清晰完整,一些小組存在缺乏案例解析、部分知識點解釋不到位等情況。從形式上看,PPT的制作存在一些不足。經過課堂點評,在下一次課上講課的小組有了很大的進步。如王自梅同學寫到:“平時我在課堂上看老師播放PPT課件時,我想制作PPT應該不是什么難事,但當自己親自嘗試時并不是那么容易。一開始打開電腦時竟不知從何下手。整個課件制作花了很長時間。從其他組的課件中看到了自己制作課件的不足。經過這次經歷,我相信下次課件制作能完成的更好。”盧瑛同學寫到:“在這次作業中,我負責制作PPT。我覺得做得不夠生動。就像老師說的不能把圖片放太多,也不能全是文字。因為圖片太多聽課的同學會把精力集中在圖片上,但文字太多又會太乏味,所以要適當掌握,圖文并茂才更好。”文璐同學寫到:“聽了老師給的建議,我也更加地明白,PPT只是為了更好得地講解和授課,而不是由PPT引導著主講人。”
2.5 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
小組講課實踐教學,讓同學有機會站上講臺,扮演老師的角色。通過課前備課、課堂講課、課后反思,使同學們學會換位思考。如單學敏同學寫到:“通過此次的講課,我過了一把當老師的癮,挺緊張,挺有趣的!同時,也知道了當老師的不容易。所以,我要更加努力,為圓今后的教師夢!”何梓如同學寫到:“此次講課參與了全部的環節,突然發現要講好一堂課要做的有很多,從同學手機材料,做PPT,寫教案,熟悉課本內容幾方面做,才發現其實教師也是一份很累的工作。”趙進蓉同學寫到:“通過小組成員相互合作、努力,我們完成了這次的講課任務。這一過程使我認識到老師平時備課的辛苦,同時也認識到自己對課本知識的掌握還不夠,在以后應加強學習。”
2.6 為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提供啟發
通過小組講課實踐教學,師生互換角色,在聽同學們小組講課的過程中,同學們新穎的講課方式、采用的不同案例、獨特的視角等都對改進教師課堂教學提供啟發。
比如,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同學采用了舉例子和現場短劇表演的方式,來闡述價值規律及其作用的形式十分新穎、有趣,贏得了同學們陣陣喝彩。由兩位同學在課堂上分別飾演vivo手機和oppo手機的促銷員促銷手機,兩位同學分別從產品功能、外觀等展示了手機,并且描述了兩款手機在剛上市和銷售一段時間后價格的變化,進而說明了供求影響商品價格,而商品價值決定價格。兩位同學幽默的語言,投入的表演也引得同學們發出陣陣笑聲,活躍了課堂氣氛。這樣有趣又有意義的短劇如果能在其他知識的講解中引入,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同學們的參與度,也能讓同學們在輕松的學習氛圍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
3 學生小組講課實踐教學法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3.1 從學生層面看,講課內容停留在課本知識上,缺乏將原理內容與學生專業實際相結合
在小組講課過程中,不少小組講課的內容都是對課本知識的重復,缺乏案例解析,出現的部分案例也是課本上的或是一些常見的案例,未能將原理知識與本專業和學生實際相結合,體現不出專業特色。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是對同學們的高要求,不僅要求同學們首先掌握原理知識,在此基礎上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也需要教師在布置任務時引導學生有意識的將原理內容與專業和生活實際相聯系,啟發學生積極探索和思考。其次,教師在選定講課內容時做適當的調整,可嘗試讓學生自行選定講課內容,找一個易與專業和生活實際相聯系的知識點作為講課內容。
3.2 從評價形式看,對小組講課成績的評價形式單一,缺乏將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小組評價相結合
在本次實踐教學中,由教師對學生小組講課的成績進行評價。成績評價包括課堂初評和最終評價。課堂初評由教師在課堂上對小組講課報告的填寫情況、學生講課內容、主講人教態、PPT制作以及教學效果做出書面評價,初評成績為每位小組成員的基準成績。最終評價由教師結合每位同學提交的組員課后自我分析給出。在整個評價過程中缺乏學生參與評價。
在之后的實踐教學中,可考慮將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納入評價體系。學生自評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參與情況,對自己的表現做出評價、打分。目的是讓同學們對自己的學習態度、團隊分工合作、學習效果和收獲以及存在的不足進行反思。小組互評是讓小組之間相互評價。目的是讓同學們在課堂上專心聆聽其他小組成員的匯報,并且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發現別人的優勢和自己的不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6)[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趙曉春.大班小組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的運用——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為例[J].南京:文教資料,2015(1).
[3]房玫.學生自講互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實踐教學的有益形式[J].北京: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2).
[4]柴秀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自主學習環節的設計與實施[J].北京: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1).